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報道神器「現場雲」在兩會期間火了,新華社是怎麼將新聞生產「搬」到手機上的?

報道神器「現場雲」在兩會期間火了,新華社是怎麼將新聞生產「搬」到手機上的?

圖片來源:新華社

自媒體早已成為主流,但新聞生產流程的進化速度,顯然還沒有跟上來。

在保證媒體公信力的前提下,怎麼再進一步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內容生產效率,這同樣是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思考了三年多的問題。

近日,就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由新華社推出的、服務全國媒體的「現場雲」新聞在線生產系統近日正式發布3.0版本。「現場雲」為入駐媒體免費提供基於移動端的全媒體采編髮功能,采編人員只用手機就可以實現即采即拍即傳、即收即審即發。

「現場雲」誕生的背景,是在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發布者、傳播者的情況下,極大地衝擊了以新華社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

一方面,微博、快手、朋友圈……各類社交網路和資訊平台,全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平台和資訊的獲取渠道,人們不用依靠統媒體,就可以獲得豐富的各類新聞資訊;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發布一條新聞,至少要經過通訊員—記者—編輯三道流程,如此下來,新聞的時效性很難比過自媒體的即拍即傳;除了因官方背書而保有的「權威性」, 無論新聞內容的豐富性還是時效性,傳統媒體似乎已被自媒體打得一敗塗地,毫無還手之力。

衝擊之下,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開發了線上產品——「現場雲」,旨在為全國媒體搭建一個擁有全媒體采編髮功能的免費的「基礎平台」,幫助入駐媒體用在線生產和行進式報道來有效提升報道時效,通過受眾和現場的同步進入全息化時代,同時帶動全國傳統媒體進行真正的「線上轉型」。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副總編輯賀大為向鈦媒體表示,

前幾年傳統媒體曾經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的衝擊,紛紛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並且開發自己的APP客戶端。這些舉措看上去好像是進行了積極的新媒體轉型,但實際上只能算做到了「+互聯網」——開通「兩微一端」只是增加了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發布渠道,而並不是生產流程「全程在線」的「互聯網+」。

賀大為還表示,生產流程「全程不在線」,是導致傳統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掉隊」的關鍵原因——因為全流程都不在線上工作,所以擁有消息源的通訊員聯絡不到合適的記者;想要新聞線索的記者無法得知通訊員的位置、無法找到離新聞現場最近的通訊員去獲取最新消息;後方的編輯更是無法及時了解這條新聞的進程;「不在線」導致全體采編人員信息傳播的滯後和管理的低效,最後呈現出的結果就可想而知。

移動互聯網時代,基於移動端、即拍即傳、全程在線的高效媒體工作流程是大勢所趨,基於此理念,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現場雲」3.0 ,為入駐媒體免費提供基於移動端的全媒體采編髮功能,采編人員只需利用手機,就可實現即采即拍即傳、即收即審即發。此外,入駐媒體的采編人員還可在客戶端查看機構內部實時運行情況明細,實現生產管理在線化。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介紹,「現場雲」3.0在採集方面,可以兼容豎屏拍攝和瀏覽;編輯方面支持手機快速剪輯;審核方面可以手機直觀預覽、一鍵簽發;分發方面則和2000多家用戶終端互聯互通、共同構建立足本地、分眾傳播的「現場雲智能分髮網」。

除了手機前端的采編髮功能,「現場雲」3.0還在桌面後端上線軟體版雲導播台、視頻直播流同步剪輯工具和報道調度指揮系統三大「重武器」。編輯只需用一台普通電腦登錄後台,就可以進行多路視頻直播信號導播和編輯,可以在視頻直播流播出的同時進行短視頻剪輯和加工,接下來還可以基於記者所在位置進行可視化的連線和調度。

除此之外,基於互聯網社會化生產理念,「現場雲」3.0還推出「通訊員在線管理子系統」。該子系統為媒體和通訊員在雲端架起一道橋樑,各級各領域的通訊員與記者編輯基於同一平台、同一流程進行高效協同。只有二三十個記者的地市級媒體,也可藉此發展成百上千的通訊員,成為本地「消息總匯」。

據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透露,截至今年2月,「現場雲」入駐機構用戶已達到2400+,覆蓋全國省級、地市級媒體;入駐記者、編輯已有12000+;從上線伊始,平台各項運行數據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文圖直播和視頻直播總量35000+,日均200+。(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趙虹宇)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高通收購恩智浦,中國半導體行業將何去何從?
陸續爆出合規問題,現金貸的轉型到底有多難?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