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用功五志》

太極拳《用功五志》

《用功五志》原文:

一、博學(是多功夫)

二、審問(不是口問,是「聽勁」)

三、慎思(聽而後,留心想念)

四、明辨(生生不已)

五、篤行(如天行健)

首曰:博學,很多人練拳只知道學動作,然而動作以外的東西全然忽視,拳這個東西,不僅僅是拳,還是功,還是道。也就是是說拳、功、道一個都不能少,否側傳承什麼。博學有什麼好處呢?博學可以讓你更好的領悟動作,掌握要領。拳這個東西,尤其是中國拳術,就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體系下誕生的運動。如能做到博學,那麼你就可以在中國任何一種文化上找到與其他國粹的共同性。對於太極文化中的太極拳來說,博學是你提高悟性最好的方式。例如:多讀《諸子百家》、多讀《聖賢經典》等,這樣會讓你的拳更有內容,同時修正你的人生觀點,提高生命品質。看似無關的東西,往往關聯最大。

你的拳為何還不進步呢?關乎生命的著作讀的太少了。

拳——從來就不僅僅是動作那麼簡單!

再曰:審問,學習太極拳要學會問問題,尤其是問對的問題,那麼要怎麼才能問對問題呢?那麼學會怎麼聽?如何聽?就是關鍵所在。如果一個人不沉靜下來學會聽,那麼無論問什麼,無論怎麼問,都枉然的。為什麼呢?他根本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也理解不了。很多老師教學生教到最後,總有學生一點就通,也總有學生老師就是用大白話把答案告訴他他也還是不能理解。所以說,提問是門大功夫,如果問不對或者不會問,那麼再多的回答都是無用的。很多時候問問題也是要講究功底的,為什麼呢?例如:一個小學生問火箭或者航空母艦的構造原理是什麼怎麼造的?一個教授給予最專業最權威的回道,但這個小學生根本聽不懂或者一頭霧水,然後小學生斷的問,教授不斷的詳細的解答,結果是什麼?結果是小學生還是聽不懂,而教授老師也越講越累,為什麼呢?知識層次不匹配。人的認知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要學會問,學會問自己聽得懂的問題,實事求是,切記:好高騖遠!審問——在於解決當下自己能夠理解的問題。

再曰:慎思,好的思考源於內心的正知正念,為什麼要「慎」?怕想歪了想偏想廢了,明辨是非關鍵在於思考,思考的對了事半功倍,錯了輕則耽誤事,重則萬劫不復。思如果在博學的基礎上,那麼將會思的更廣。思要慎之又慎,為什麼呢?就好比有人學醫看病,要是藥方診斷思考錯了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必然出現大的問題。同樣的練拳,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拳架套路,同樣的功法,同樣的刻苦,同樣的心法要訣,同樣的…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為何?思出了問題,所以要慎之!慎之!再慎之!

再曰:明辨,明辨這個詞要求最高,它需要個人首先要明白,而作為一個明白人無疑是最難的,很多東西首先要抱著弄明白的態度去做,但這種明白不是鑽牛角尖的那種,而是逐步朝向一個目標一種事理的方向去走。如果不明白如何去辨別呢?所以太極拳門規師訓中有一條很重要「學太極拳先要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明白」,這就說明明理的重要性,特別對於武學像太極拳這樣的獨立學科,對於道理拳學的掌握更是重中之重。俗話說「跟師三年小明白,江湖十年大明白,幾十年後則是難得糊塗。」有了明白,才能辨別,例如:什麼拳?什麼是功?什麼是操?什麼是武舞?什麼是偽拳?……

再曰:篤行,可以通俗的說是忠實而堅定的行動,也可以說是履行並努力的去實踐,王陽明說「知行合一」也。對於太極拳來說除了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剩下的就是對這個拳種的實踐,哪怕只是一個動作一個招式一個短小的拳架,實踐起來也將會有著莫大的收穫。我們總是成天在天上計劃在地下妥協,總想著擁有好的身體好的健康,但從來沒認真的去時間過。很多雖有實踐也多半是走百里而半五十者。沒有實踐哪來的信念呢?很多練太極拳者為什麼能夠堅持十年如一日,那是因為深知實踐的好處。

篤行——更重要的是自我監督自我規範自身的行為,唯如此方可不負此時年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使用太極拳健身可以延年益壽!看完我也去練太極拳了
沈銓畫梅太極法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