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學的又一個春天

科學學的又一個春天

半年內,《Physics Reports》和《Science》先後刊發了兩篇科學學綜述,這或許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科學學的又一個春天正在到來。

李江、王賢文、胡志剛

註: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2]中的論文

科學是什麼?

科學家和哲學家都給科學下過定義,如果你沒有從定義中理解什麼是科學,那麼,不妨看看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家、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研究員在《一席》上的演講[1]。總結為一句話:科學就是刨根問底。

科學學是什麼?

現代科學誕生以後,研究成果快速增長,我們的世界在科學的快速發展中日新月異。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長催生了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Google Scholar,Microsoft Academic,U.S. Patent,Trademark Office等等研究成果資料庫,數據的可獲得性為科學學的誕生創造了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是,自然科學家、計算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在共同關注科學發展和協作中,獲得了基於數據的研究能力,也使得通用模型(描述科學規律與特徵)通過了嚴格檢驗[2]。

2017年,《Physics Report》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波士頓大學和中科院的學者,從複雜系統的視角對科學學領域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綜述[3],詳見林墨報道《你在研究科學,有人在研究你》。

或許不是巧合,2018年3月2日,《Science》雜誌刊發了一篇由Santo Fortunato等人撰寫的評述論文『Science of Science』(科學的科學,即科學學)[2]。不知道這是不是《Science》上刊發的第一篇科學學論文,但一定是至今為止最重要的一篇。他們評述了科學學的研究主題:

科學的網路結構(合作網路、知識擴散網路);

研究選題(是應該選風險大的創新型研究,還是應該選更高產的保守型研究);

創新(論文與專利的創新,跨學科研究的創新);

職業動態(職業發展中的基金資助、Tenure 考核制度、性別差異、跳槽等);

團隊學(團隊規模大小對被引次數和創新的影響);

引文動態(引文測度、引文分布規律)。

這些主題的論文分布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的期刊上,但重要的論文都曾被林墨報道過。

數據驅動的科學學研究,正在不斷完善著未來科學計量學、科學經濟學與科學社會學的研究框架[2]。在我們看來,科學學的研究框架涵蓋了科學計量學、科學經濟學與科學社會學,科學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學科。Fortunato 等人認為,未來的科學學研究應該往以下方向發展:

因果推論是必備的研究技能。大量的科學學研究只是發現了變數之間的相關關係,而未能解釋因果關係。大數據倡導的『用相關關係代替因果關係』並不吻合科學倡導的『刨根問底』,因為大數據畢竟是商業與應用導向,而非科學導向。

研究失敗的研究,有助於科學進步。論文是研究成功的結果,但大量研究是失敗的。研究失敗的時間、原因、過程,可以為科學發展提供前車之鑒。

科學評估應該多元化。當前的科學體系如同經濟體系,被引次數是硬通貨,這必然導致『窮者越窮、富者越富』。好在基於網路與社交媒體的補充計量學指標(alternative metrics,altmetrics)提供了新的測度社會影響力的視角。

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未來。無人駕駛技術是人類駕駛經驗與人類無法感知的信息的結合,這種結合給科學學提供了一個範例,未來科學學研究中如何融入機器學習技術,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中國的故事

科學的本質是刨根問底。中國熱衷於用陰陽五行去解釋難以回答的問題,這違背了科學刨根問底的精神,所以中國沒有誕生現代科學。這是楊振寧對於李約瑟難題的解釋。李約瑟是中國科技史領域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發現,中國古代的文化和技術都比西方國家發達,但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這便是『李約瑟難題』。愛因斯坦的回答是這樣的:現代科學的誕生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源於希臘的形式邏輯,二是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的實驗科學。中國的先賢既不懂形式邏輯,也不懂實驗科學,所以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1]。

1978年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發表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演講,科學迎來了春天。此後不久,科學學研究進入中國,在錢學森、錢三強等的倡議和推動下,20世紀80年代曾是我國科學學發展的黃金時期。1982年,我國科學學研究者創建了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上海、天津、北京、武漢等地先後成立了科學學研究所;在大連理工大學、福州大學還自設了科學學的學科點;《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學學研究》先後創刊。遺憾的是,科學學至今仍未進入教育部學科目錄。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十年,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在科學計量領域快速崛起,中國的研究成果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4]。中國在科學學相關的學術活動中越來越活躍。

全世界對科學學的關注,將給中國的科學學發展更大的空間。《Physics Reports》和《Science》先後刊發的這兩篇綜述,或許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科學學的又一個春天正在到來。我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科學學,為科學學發展貢獻力量,我們也希望科學學能夠儘快進入國內外的學科目錄,成為一個正式的專業。

[1] 張雙南. 什麼是科學. 一席. https://v.qq.com/x/cover/7qm4vff0bszr5m0/e0397n8qy06.html

[2] Fortunato,S., Bergstrom, C. T., B?rner, K., Evans, J. A., Helbing, D., Milojevi?, S., …Barabási, A.-L. (2018). Science of science. Science, 359(6379).

[3] Zeng,A., Shen, Z., Zhou, J., Wu, J., Fan, Y., Wang, Y., et al. (2017). The science of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systems. Physics Reports, 714–715,1–73.

[4] 李江, 李東, 俞欣辰. 文獻計量學研究共同體的特徵與變遷:1994-2014年[J]. 圖書情報知識, 2016(3):71-79.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網博主助台灣教授大陸尋親記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