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難忘太極拳恩師沈壽

難忘太極拳恩師沈壽

我的師父沈壽是一位武術家、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他在業內赫赫有名,被稱為「太極拳一代名宿」,寧波的永年拳社就是由他創辦起來的,他為寧波的武術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師父在家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連日來,我們這些弟子都在追憶、緬懷他,關於師父的種種,真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師父沈壽

初見師父,他眯眯一笑很和藹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我才20多歲,一次在海曙公園門口偶然看到一則「布告」,說是招募免費學拳的學員,我便興沖沖地報名了。那個時候,因為電影《少林寺》,我對武術充滿了濃郁的興趣,那時候能參與的文體活動很少。

報名後,我跟著啟蒙老師蔡小煒學了約兩個月的拳,他看我底子不錯,便說他教不了我了,要帶我去見一個人。

我清晰地記得,那天下午三四點鐘,蔡老師帶我來到中山公園,只見好些人排成數排跟著一位中年男子在打太極拳。這位中年男子便是沈壽先生,我後來知道,他也是蔡老師的師父。

蔡老師把我的情況跟師父說了後,師父眯眯一笑,說「那就跟著(學)吧」。就這樣,我和師父開始了太極拳之緣。

▲師父教我打拳

他教拳很特別,不教動作先講太極文化

一開始,師父什麼也不教我,只是讓我跟著站樁。我便每天默默地在後排站樁,一直站了兩個月,師父才開始走過來跟我說話:「你知道『太極』兩字是什麼意思嗎?」

我後來才知道,這兩個月的站樁大有深意,師父是在暗暗地考察我有無耐心,有無毅力,是不是真心想學太極拳。

他說,太極是陰陽,是虛實,是有無,太極拳是通過人的肢體動作去表達中國的一種武術文化,打太極拳一為防身二為健體,通過用氣、用意靜化自己的心靈……這就是師父特殊的教拳法,他先不教動作,而是教拳的內涵和太極文化,教做人的一種道理。

那時候,年輕的我對這些比較懵懂,聽得似懂非懂,如今回想,師父真是學識淵博深諳教學之道啊!

師父一般上午寫作,下午打拳。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每次師父一到場地,先跟我們幾個學生輪流推手,然後說一聲「打拳好伐?」說是打拳,其實先要站樁,師父一站就是幾十分鐘,我們起先沒有武術功底兩腿發抖,但沒一個人愉懶。

我還記得他教我們「童子拜佛樁」,難度很大,首先紮好馬步下蹲,然後提起一腳扣在腳踝上,成金雞獨立狀,然後雙手合上成拜佛狀,要求動作自然、氣息通順。我們只能站上幾分鐘,師父說,此樁最能出功夫。

30多年過去了,師父教拳的這些場景仍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他很低調,是一位「拳師中的學者」

師父很低調,從不說自己是「××家」,只稱是「忠實的楊式太極拳傳播者」。事實上,他在寧波稱得上「成就卓著」。

師父1930年出生於寧波,10歲時前往上海。從小喜歡練拳習武的他,在上海開始學楊式太極拳,後又加入了上海大名鼎鼎的精武體育會,是精武體育會的永久會員,其會員證上的號碼為第811號。師父把這份永久會員證珍藏了36年之後,於1986年作為武術文物捐獻給國家了,他有浙江省體委武術挖掘整理組頒發的「武術三獻證書」。

1952年,師父響應國家號召,從大上海奔赴新疆工作。沒想到,1953年他在一次公務途中,遇山洪暴發,被激流沖走而負傷。在回滬養傷期間,他重拾楊式太極拳,和太極宗師傅鍾文先生重續師生緣。從此以後,師父在武術領域由博歸約,潛心專攻楊式太極拳。

上個世紀70年代,師父因公傷提前退休後回到了故鄉寧波,開始為在寧波普及太極拳而不遺餘力。

當時85式的楊式太極拳在寧波尚未普及,師父建議當時的寧波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創辦楊式太極拳學習班。市體委接受了這一建議,並邀請他擔任第1~3期楊式太極拳(85式)學習班教練。消息傳出,報名盛況空前,每期學員多達130餘名。師父自己動手編寫了《楊式太極拳入門》教材,油印後分發給學員。後來師父又把學得比較好的學員選撥出來,到各公園輔導站當義務輔導員。我的啟蒙老師蔡小煒就是其中之一。

1983年10月,師父又創辦成立了寧波市永年太極拳社,並題寫了社訓「誠毅」二字,寓意「誠以待人,毅以治技」,「誠」指武德,「毅」指武風。

▲師父為永年拳社篆刻的社訓

師父長年免費授拳,不僅把寧波的太極拳推上了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為寧波武術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還著書立說,發揚光大中華武術。

由師父點校、考證、注釋的太極拳古典理論專著《太極拳譜》(清王宗岳等著)入選了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文庫?古典部典籍」,被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奉為入門圭臬。此外,他還撰寫了《太極拳法研究》《太極拳推手問答》《沈壽拳訣選》《導引養生圖說》等著作。寧波劇作家孫仰芳曾撰文稱師父是「拳師中的學者,學者中的拳師」,頗為中肯。

▲師父的著作

願承師父之志,宏揚楊式太極拳

師父行事低調謹慎,他雖有一身好功夫,但常告誡我們「不要與不認識的人推手」,因為推手是肢體上的接觸,萬一弄痛了,小則多是非,大則闖禍殃。

師父高而平易,清而近人。猶記得有一次,我因家中有事,連接兩天沒去中山公園學拳。第三天傍晚時分,有人在我位於永壽街的家門口喊:「光明在嗎?」我出門一看,竟是師父!「哦,你沒事?沒事就好。」師父轉身就回去了。我竟也沒請他到屋裡來坐坐。這本是一件小事,但如今師父去世了,我想想蠻難受的。

學拳30多年,師父、師娘已如同我的父母一般。隨著我拳術的長進,每當有外地武術界朋友來交流時,師父總是給我打電話:「光明啊,×××來了,你來和他摸摸手。」如今,我再也接不到師父的電話了!

▲我和師父、師娘

今年正月初三的時候,我們幾個徒弟去看望師父,那時他看上去狀況還好,還會和我們點頭示意,沒想到初四下午他就走了!悲傷之餘,我們略感安慰的是,師父走得很安詳,沒有經歷太大的痛苦。

自從遇見師父,我這輩子再也離不開太極拳了。在沒有遇到師父前,我對太極拳的理解很膚淺,跟隨師父30多年,讓我對太極拳有了一些真正的認知。

比如師父的拳譜中有一句「英雄所向無敵」,我現在的理解是,英雄之所以所向無敵,不單是因為功夫好,更是因為英雄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處處平衡和諧,中正安舒,不樹敵,處處沒有敵人,別人也就贏不了英雄,故而所向無敵了。

太極拳是國術,需要傳承,作為徒弟,我願和師兄弟們一起沿著師父開創的道路,為繼承、宏揚楊式太極拳作出應有的努力,願恩師九泉有知!

傾訴人:洪光明(男,60歲)撰寫:阿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淺談世界文明史中的《易經》與太極基本理論
如何習練陳式太極拳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