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列國人物底片之楚莊王

列國人物底片之楚莊王

最近比較忙,更新偏慢,請大家諒解。謝謝!

南方有鳥,三年不翅,不鳴不飛,默然無聲,此為何名?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不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一鳴驚人的典故完美的詮釋著楚國第二十二代君王楚莊王的人生寫照。

韜光養晦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出生不詳,死於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在位二十三年,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十二年,楚莊王熊旅即位,此時其年齡不足二十,且國內外矛盾重重。楚莊王只能採用韜光養晦的策略,在位前三年,不發號令,沉湎於聲色,終日郊遊圍獵,甚至嚴禁上諫,違者殺之。

到底什麼複雜的政治局勢造成楚莊王這樣做呢?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那輩了。楚國從楚武王(楚成王的爺爺)的爺爺楚若敖起,楚國開始以斗伯比為首形成若敖氏家族(成氏只是斗氏的一個分支,若敖氏其實也是楚國王室分支,斗伯比為若敖的幼子,從楚武王至楚莊王五代君王中,有史可查的十一位令尹中,有八位是若敖氏家族的),之後楚國政權幾乎由若敖氏家族所把控。到楚成王時,成王好不容易借著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失利之機除掉令尹若敖氏成子玉(成得臣,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但若敖氏整體還是支持楚成王的。楚穆王弒父即位,與若敖氏家族關係很緊張,若敖氏並不很承認其合法地位,更別提楚穆王的兒子楚莊王了。楚莊王初立時,楚國發生一起內亂,在《左傳文公十四年》有記載,大致內容是:楚穆王的重臣子孔、潘崇想襲擊淮夷群舒(群舒指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今安徽省六安、舒城縣一帶的偃姓諸侯國,傳說為皋陶的後裔),平定屈從於若敖氏家族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國的叛亂。哪知國內若敖氏斗克與公子燮(xie)作亂,兩人在楚國都城郢都挾持楚莊王,襲擊子孔。幸好子孔坐穩陣腳,將內亂平息,公子燮與斗克突圍外逃,途徑廬地,被廬大夫戢(ji)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重返都城。

這次內亂的本質是若敖氏家族在楚國權勢與楚王王權勢均力敵,外加楚穆王得位不正,未被若敖氏家族認可。這次被挾持,讓楚莊王清醒的認識到在自己實力不穩的時候,還是得藏秀於心,敗絮於外,這也是楚莊王的無奈之舉。

一鳴驚人

楚莊王表面上聲色犬馬,但內心卻一直在暗中觀察,培養力量,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時機掌握兵權,控制局勢,握緊王權。

此時有名大臣伍舉(伍子胥之祖父)實在看不下去了,冒死前去勸諫,君臣二人相互試探,君臣二人共演了『一鳴驚人』的典故。

這個時機終於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來臨。楚國發生全國範圍的大饑荒,西邊的山戎乘火打劫偷襲楚國西南邊境,一直達到阜山(今湖北房縣、神農架東南一帶);東邊的夷、越族乘機作亂,入侵楚國東南邊境,攻佔了陽丘;連之前一直臣服的庸國(據說當年隨周武王滅商,為牧誓八國之一,有上古東方斯巴達之稱,建都於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策動各蠻夷部落造反;剛被征服的麇(jun)國(曾隨周武王滅商,被封為子爵國,為百濮之首,國都位於湖北鄖縣附近,被楚滅後,被迫遠遷於湖南嶽陽。)也帶領各夷族部落聚集於楚國選地,準備攻打楚國國都郢都。楚國局勢十分緊張,以至於楚國將北上連接中原的申、息兩縣的城門緊急關閉,防止北方中原諸侯乘機南下入侵楚國,楚國上下緊張無比,甚至傳出要遷都阪高。危機,危機,即是危險又是機會,對於楚莊王來說正是掌握兵權最好的借口,也是將國家凝聚起來的最好時機,楚莊王一改昏庸無度的狀態,親自處理朝政。

楚莊王出手很迅速、果斷,對內迅速將蘇從、伍舉等人提拔到關鍵崗位,全國範圍提拔了幾百個有能力、有品德的人,同時處罰了一大批奸佞之徒。針對叛亂,楚莊王採納大夫蒍賈的建議,通過出兵攻打庸國以示楚國強大,從而震撼瓦解敵人。又可以平定叛亂為由,將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對於若敖氏則暫時採取冷處理。

楚莊王親率楚國大軍攻打庸國,同時聯合秦國、巴國,私下安撫周邊蠻夷,使庸國陷入孤立。期間還採用了驕縱之計,迷惑庸國,最終大敗庸國,並一舉將庸國滅國。這次平定叛亂,即為自己掌握政權找到合適機會,又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更摸清國內外政治形式。從此,楚莊王便開啟開掛模式。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問鼎中原

楚莊王平定內亂滅掉庸國,乘勢掌握兵權,穩定了國內局勢,開始萌生北上爭霸的想法。此時的諸侯列國中仍以晉國勢力最強,晉國國君為晉靈公,但晉靈公昏庸無度,更與國內的重臣趙盾及趙氏家族水火不容。這也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可能性。

公元前608年,鄭國叛變晉國,轉向與楚國結盟。陳國陳共公去世,楚莊王不派人弔唁,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國結盟。楚莊王親率大軍攻打陳國、宋國。晉國重臣趙盾率晉軍與宋、陳、衛、曹等國組成聯軍,攻打鄭國,以解救陳、宋二國。鄭國的外交國策開始在晉、楚之間長期搖擺。第二年,晉國國內局勢進一步混亂,晉靈公被趙穿殺,趙盾等人擁立公子黑臀為晉侯,史稱晉成公。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晉成公率軍攻打鄭國,鄭國被迫與晉國簽訂盟約。楚莊王八年,楚莊王乘晉國局勢未穩,再次出手率大軍繞過鄭國,進攻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戎族(屬於姜戎一支,乃炎帝苗裔,公元前638年由敦煌/陸渾遷到今中原河南省洛陽伊川),一直打到周都洛邑洛水邊。楚國雖然一直入不了中原諸侯的法眼,自己也憋著一口悶氣,時常不把周天子放眼裡,但還是不敢造次,只能將楚軍陳列於周王室邊境。這一陣勢,把周定王嚇的夠嗆,連忙派大夫王孫滿(周襄王之孫)前去犒勞楚莊王。

楚莊王開門見山直接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從容不迫的告訴庄王,統治天下要靠德而不是在鼎。楚莊王也明知自己尚無實力撼動周天下,只能撂下一句九鼎算啥,用楚國的廢舊兵器便能造成的狠話。楚莊王帶著楚軍退出周朝疆域,回楚國而去。但,楚國北上爭霸的行為並未中止。楚王問鼎最早出現在《左傳》,之後在司馬遷《史記.楚世家》也有詳細記錄,是楚莊王稱霸野心的一次體現。

楚莊王稱霸的道路還在繼續,庄王九年一舉去除心頭大患,將若敖氏滅族,徹底穩定了國內局勢。庄王十三年,滅舒國;十五年,晉楚發生穎北大戰,楚軍敗;楚莊王十六年,滅陳國,搶走夏姬,也為楚國埋下禍根;楚莊王十七年,楚莊王親率楚軍北伐鄭國,經過三個月的激戰,鄭襄公肉袒牽羊以求和。之後,楚國與晉國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大戰,邲之戰楚國大敗晉國,一洗城濮之戰之恥,楚莊王也一舉奠定春秋五霸的地位,讓中原諸侯聞楚色變。

人亡霸滅

歲月無情,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病重,太子審繼位,史稱楚共王。一年後,楚國發生子重之亂,大夫巫臣帶著夏姬逃往晉國(楚才晉用的典故來由),也讓楚國之後幾十年,迅速退出霸業,楚國再也沒有進入爭霸之列。

楚莊王一生並國二十有六,開疆拓土三千里,楚國一大半的領土擴張都是其實現的,對楚國八百年的歷史功不可沒。楚莊王甚至受到孔子的讚美,孔子贊道『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之信,不能達其義,非庄王之賢,不能受其訓』。楚莊王雖處與中原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卻具有中原思想家中的貴族精神,是這些人心目中理想的君王。楚莊王一生戎馬,卻有武德,具有『止戈為武』的高尚品德,善納諫,舉賢良,才成就其一生的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列國志講 的精彩文章:

列國人物底片之周幽王
列國人物底片之鄭莊公

TAG:東周列國志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