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ikler養育訪學日記:尊重是一切良好關係的基礎

Pikler養育訪學日記:尊重是一切良好關係的基礎

萬柳媽媽摘要:

「Pikler Approach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人格完整,內心有力量的人。而這個目標,恰恰與孩子天然尋找安全感,追求內在動力的發展完全匹配。」

「機構養育中建立的關係並不應該取代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主線關係,要時刻反省,保持謙遜,不要有「我比她媽媽強多了」這樣的比較和取代心理。專業護理師的責任是幫助媽媽更平和,以更放鬆的狀態對待孩子,不要強求媽媽成為一位完美的護理者。」

本文作者:蘇曉娟,國際養育體系探索者、實踐者,嬰幼兒養育觀察家,萬柳綠洲寶貝日托創始人。兩年內不舍晝夜遍學華德福、蒙台梭利、瑞吉歐、Pikler養育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養育觀點。近日從布達佩斯的Pikler研究中心訪學歸來。在訪學期間寫作多篇訪學日記,在家長當中引起了關於嬰幼兒養育的深入討論和思考。

蘇老師的Pikler訪學日記(六)

在完成Pikler中心的學業後,負責培訓工作的Zsuzsa老師(也是Pikler博士的外孫媳婦)建議學員們每人總結出學習中獲得的兩件最重要的禮物,然後帶回去,我的腦海里立刻浮現出了兩個「尊重」。

第一個「尊重」是帶給孩子的,是在「自由」基礎上的尊重。

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過:給人的需求排序,第一是健康,第二就是自由。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生的意義。而且從詞根上來講,「自由」本身就是將無法無天的含義排除在外的。而日日新學堂的創始人張冬青老師也曾說過:唯有真實才會成長,唯有自由才會創造。

來到Pikler機構的最初目的是學習方法,老師們確實非常細緻的講解步驟、流程,分析視頻案例,參觀現場,我也奮筆疾書記了一大堆的筆記,自信滿滿。

然而直到第二周快結束的時候,通過對一位16個月的寶寶換尿布的視頻的深度解析(這個視頻在萬柳媽媽之前的《護理即關係,感受即人生——進退之間的情商培養》這篇文章中有過重點描述和分析。),我突然意識到,我可能才剛剛Get到了一點點Pikler的精髓。

這個發現讓我激動不已,也有一絲絲慚愧:從始至終,Pikler機構的老師們就不是在傳授「術」,她們傳授的是一種將「尊重」植入孩子生活方方面面、分分秒秒的「道」。而且對於我們這些來學習的,致力於經營好育兒機構的專業人員尤其有啟發。

Pikler機構對孩子的培養目標並不是僅僅要給把孩子託付到這裡的家長一個交代,更不是為了招生迎合家長,而國內的幼托機構大多都會考慮上述兩個壓力,結果就是,有可能給孩子設置了一些不必要的條條框框,以滿足家長和老師「心目中小孩」的要求,用「我們認為……」、「你們應該……」束縛了孩子的發展。

在兩周深入的課程中,我可以很強烈的感覺到,Pikler Approach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人格完整,內心有力量的人。而這個目標,恰恰與孩子天然尋找安全感,追求內在動力的發展完全匹配。她們也確實做到了,2000多名寶寶離開時或者日後追蹤的良好狀態,就是最好的答卷。

我要用這件禮物,細緻的梳理我們日常照料環節中的所有細節,一點一點扣,一點一點改變。

第二個「尊重」是帶給家長的,是在「理解」基礎上的尊重。

Pikler的女兒,機構第四任負責人,心理學家Anna,專門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時間來跟我們分析、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機構的護理人員不要試圖與母親形成競爭關係,故意表現的與孩子更親,;二是不要期待母親都像經過訓練的護理者一樣專業,對媽媽進行評判。

認為自己「對」是每個人的天性,國內的一些機構,會借著某種理念去要求家長適應幼兒園,而Anna甚至提到,幼兒園對母親提要求有時是一種控制。而Pikler機構能放下自己70年的研究結果,不以專家和權威自居,包容和接納沒有經驗或者某些理念不太一樣的家長,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通過尊重的關係和環境讓孩子主動適應機構,然後通過孩子去影響家長,讓有覺察的家長主動去適應孩子和機構,達到互相理解支持的理想狀態。我們總在向家長宣傳「克制教孩子的願望」,同樣,我們機構嬰幼兒照料者自己也要「克制教家長的願望」。

這件禮物讓我明白了原來面對理念不統一的家長,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有多麼淺薄,專業如Pikler機構,也會實行雙重標準,尊重家長的想法,不干涉孩子在家如何度過。我也會提醒我們的老師不要打著為孩子抱不平的借口,隨便評判家長,行控制之實。

她們清醒的意識到,機構護理中建立的關係並不應該取代親子關係成為孩子的主線關係,要時刻反省,保持謙遜,不要有「我比她媽媽強多了」這樣的比較和取代心理。專業護理師的責任是幫助媽媽更平和,以更放鬆的狀態對待孩子,不要強求媽媽成為一位完美的護理者。

我深深的被打動了,這恰恰體現了Pikler理念更深次、更徹底的尊重,試想,如果我們不能尊重接納能力有限或者理念不同的家長,又何談真正能做到尊重接納孩子呢?

更有意思的是,Anna彷彿有預知能力似的,在之前的課上就提醒過學員,學習之後,即便我們深深的認同Pikler的理念,也不要試圖在原來的機構進行革命性的變革,否則會收到抗拒,不要著急,一點一點改變。多麼像一位東方文化中的得道高人啊。

「尊重」不僅僅適用於帶孩子和與家長溝通,還適用於機構中老師之間的溝通,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溝通。對孩子來說,感受好才能表現好。對成人來說感受好才能關係好。而「感受好」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對方。

萬柳媽媽隆重推出「萬柳媽媽育兒互助答疑群」,本文作者、國際養育體系執著探索者、養育專家蘇曉娟老師及數位閱讀及養育專家常駐和萬柳媽媽們一起交流探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柳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萬柳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