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濟南長城腳下的深山古村,古樸得不像話!

濟南長城腳下的深山古村,古樸得不像話!

敲開濟南這座城市的歷史之門

尋找那些被遺忘的文化角落

和濟南,一起尋找」

長城腳下的深山古村——方峪村

齊魯大地浩浩蕩蕩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的古村落遍布各處,今天我們就慕名而來,探訪位於濟南西部的方峪村。

也許一提到濟南的古村落,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章丘的朱家峪,其因《闖關東》一劇而名噪一時,之後便借力搞發展,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影視基地。古老的村落現代化氣息越來越濃厚,歷史留下的印記卻越來越模糊。

然而我們今天要看的方峪村,雖然沒有朱家峪那般出名,但是卻保存著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原始面貌,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深山古村。

長城腳下深山古村

方峪村隸屬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位於大峰山齊長城西南的山峪之中,村落形成於宋朝時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自駕路線

從市區(大眾廣場)沿104國道至長清,再沿220國道往平陰方向至孝里鎮的東風渡槽,然後左拐再行兩公里便到了方峪村,全程55公里。

大眾廣場——方峪村

沿路的風景 也不要錯過

路過孝里鎮時,看到橫跨道路上方,上世紀農村大搞水利基本建設時的石頭渡槽——東風渡槽,不禁想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雖然一無所有,但人們的心何等團結,彷彿看到全村老老少少一起出動,你推車來我砌磚,熱火朝天興修水利的場面。

東風渡槽

路對面的山頭上,赫然立著一個巨型「齊」字,向四方宣示著,這裡就是齊魯大地。

巨型「齊」字

通往村子的路邊有一座古亭,也許當年,送別親人朋友之時,便在此亭做最後的告別,「長亭外,古道旁,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出了此亭,再見不知是何年。

古亭

一路走來,沿路的風景群山環繞,萬籟俱寂,古樸古韻,彷彿預示著我們即將穿越回到古代。

新舊方峪村 格局明確

方峪村分為新村和古村兩個部分,其中北邊為新村地界,是現今大多數村民居住之地,道路和一些建築都經過了整修。而方峪古村則位於南邊,主要是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歷史韻味。

方峪村地圖

在通往古村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了一家古村客棧,看來到這裡遊玩的人並不少。也許城裡的人,是想讓古村樸實與安靜的生活來排解外面的緊張和壓抑吧。

古村客棧

方峪村先前叫做王峪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順著巷子走了不多遠,看見一處高大的影壁牆立於出口旁邊。看見此物,便知這裡就是方峪古村地界。

影壁牆

在古村口,還有幾座古碑立於道旁,其中有一座是一通龍頭石碑,經過仔細辨認碑文得知,這是一通「重修觀音五聖堂」碑,記載:……肥邑縣治西北六十里,環堵皆山,地號王峪,方世長居其間,中有觀音堂,配以五聖……戊申歲大震以致此堂傾圮,神像暴露,故災變使然,或亦神明之更新也。方氏父子不忍坐視,遂謀於族眾,各捐資財……於是興工整理,不日而功告成,又以其餘創建鐘樓一座,以視昔日之規模,又煥然改觀焉……大清康熙八年,邑人王耀撰。

原來,這方峪村最初並非名叫方峪,而叫王峪村。因洪武年間,方氏建村,村子又坐落在山峪,遂改為方峪。

龍頭石碑

五聖堂只剩下空落落的院子

石碑西側有一座破敗院落,這就是五聖堂了。據說,當時還有一座三開間的大殿和一座門殿以及一座鐘樓,最終在文革「破四舊」的風潮中,盡都被毀。大殿裡面的神像也已經被砸碎,代替的是現今人們放置的一座小小的佛像。

這座廟堂,承載了幾百年來方峪村村民的祈願與希望,不知有多少代人日日夜夜跪在這裡,祈求神明護佑家人平安無事。如今卻只剩下空落落的院子,無人問津了。

五聖堂

古樸的戲台 曾是村子最熱鬧的地方

五聖堂的旁邊,有一處古戲台,全是由青石砌成。戲台的後面南北各有一門,是演員進、出的地方。據說該戲台建成於明清時期,曾是村子裡最繁華熱鬧的地方。

站在著戲台上,彷彿感受到有位青衣,頭戴珠花,身穿花衫,圍繞在台前,蓮花輕步,咿咿呀呀沉醉在悲歡離合的戲詞里......台下看戲的人,連連叫好,此起彼伏,即使落幕,也久久不願離去。

古戲台

「雙生門」別具一格 彷彿置身石頭之城

方峪古村最值得一看的,還是古街旁的石頭古屋。古屋全身除了門是木頭做的,其餘全部是石頭砌成,走近這裡,彷彿置身於一座石頭古城。這方峪村不愧又名「石頭村」。

青石板鋪成的道路,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已變得光滑圓潤,走在上面,像是走在滄桑歷史之中,回到那個車馬牛羊的年代。孩童在巷子里奔跑戲耍,偶爾撞在來往行人的身上,回過頭,一溜煙又消失的沒有蹤影,只留下回蕩在四處的嬉笑聲。

方峪古村的巷子

陽光散下,照在亂石砌成的牆壁上,顯得越發蒼白。

古村的房子

這間房子的牆壁,則是用規整的方形石塊壘成,上面的紋路也清晰可見,應該是大戶人家住在這裡。也不知,在那個技術比現在遠遠落後的年代,人們是如何把石塊切成如此平整,又是如何把這巨型石塊一層一層壘上?不得不感到驚嘆!

古村的許多屋子外面,都帶有一個環形的栓牛環,看上去是打磨過後,欠在牆壁裡面。想像一下,這不寬的巷子裡面,家家戶戶外面都拴上一頭老牛,這種場面也是相當有趣的吧。

栓牛環

丟在路邊的石磨盤已被遺棄。而藏在房子後面的石磨,便是古村民世世代代所共用的,誰家有糧食,便放在牛背上馱到此地,然後將糧食散在磨盤上,把扶手掛在牛身上,麵粉便出來了。

躺在路邊的磨盤

石磨

村子內還有不少布局獨特的院落,兩院大門緊緊挨在一起,一左一右,造型完全相同。據說這種院子叫做雙生「兄弟院」,分別住著一兄一弟兩戶人家。方峪村有名的方家大院就位於此,只是院子現已無人居住,大門緊鎖,不知塵封了多少年。

雙生門

在古街的眾多巷子里,有一條巷子被稱之為「鐮刀巷」。巷子極深,剛開始路面平坦,最後有一坡度,整體看上去就像側立的鐮刀,因此得名。

鐮刀巷

古村古井養育一方百姓

古村的另一處巷子外,有一口古井,井口被一塊大石板覆蓋,上有三個井眼。可以清晰的看到,井口上的石板有深深的凹槽,這是村民世世代代用井繩打水時磨出來的。不知道磨斷了多少根井繩,不知經過幾百年的磨礪,才會留下這樣的痕迹。

遙想當年,一位紅衣女子在此打水,一不下心崴到了腳,水灑了一地,恰巧被一位翩翩書生遇到,從此,二人便生情愫,成為一段佳話。

古井

古老的村莊 也是藝術的聖地

方峪村以其獨特的「古典之美」,吸引了眾多藝術節目來此表演。2017年首屆方峪ART藝術節就在村中的古戲台拉開序幕,演繹了諸如《醉夢詩仙》、《李家大院》、《遺失》等藝術節目。方峪村的村民因此也享受了不少福利,古村因此成為方峪人的驕傲。

2017年首屆方峪ART藝術節

一路走來,方峪村古樸的建築和氣息還保存的比較完整。與那些被商業化的村子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不知道,這樣的景色能保留多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訪,方峪村的命運會向朱家峪那樣嗎?只是希望歷史留給我們的記憶可以一直保持歷史的樣子。

此時正值深冬,放眼望去,萬木凋零,枯葉成堆,北方大地獨特的蒼涼之美,在這裡一覽無餘。方峪村原始的建築,古樸的氣息,宛如與自然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來此遊玩,人不多,十分安靜,可以更加清晰的感受來自古村深沉的呼喚,別有一番滋味。至此,方峪之行便結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南發聲 的精彩文章:

TAG:濟南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