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慢慢讀書,自明而誠

慢慢讀書,自明而誠

01

每天堅持讀書,閱讀時似乎有所得,然放下書本便覺腦中空空,一無所有。

有時我便想,究竟如何來衡量自己的讀書效果呢?思考一段時間後,我覺得衡量讀書效果不能以在頭腦中記住多少信息為標準,也不能以是否能夠口若懸河地談論自己所讀的內容為判斷,而需要考慮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在讀書的時候,心靈有沒有被觸動。至於書中的知識是否能夠被記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閱讀時,心靈是否被書中的內容觸動了,是否能夠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果心被觸動了,便意味著書中的知識和你的認知產生了振蕩,你有了情感共鳴,有了改變的慾望和動力。

二是讀完以後,是否能把所學付諸行動。心靈受到觸動,只表明你認可書中的知識,但不表明你願意把書中的知識付諸行動。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理解,更是為了改造,是為了改造自我,也是為了改造社會。

如果用這兩條來衡量讀書效果的話,我覺得自己真正讀的書少得可憐,因為絕大多數書讀完之後就只是心動而已,並沒有把道理付諸行動。

02

小時會背誦「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也會背誦「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些內容也曾觸動自己的心,然而,也只是觸動而已,當時並沒有發奮讀書,以至於現在還得重讀幼年該讀的書。

像小孩子一樣來誦讀《論語》,開篇就是熟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是比較熟悉的,也能張開就來,然而,也僅僅是張口就來而已,並沒有真正理解它,甚至沒有真正地觸動心靈,所以說以前背誦了無數次,等於沒有讀過。

最近反覆誦讀,慢慢地心有所動,越讀越覺得該段內容是那麼地美妙,不僅僅是描繪出求仁問道的情境,更教授了求仁問道的方法。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了之後要經常練習和運用,是一件令人內心愉悅的事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切磋交流仁道學問,是讓大家都十分快樂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自己求仁問道並踐行之,如果不被別人理解也不埋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應該是要學習並踐行,要與人切磋交流,要能夠堅持真理,即使不被理解也不生氣。

細細品味,這也是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學習踐行而有所得,就能獲得內心愉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交流,不僅內心體驗愉悅,還把喜悅之情流於形表。不管別人怎麼評價,自己都能夠淡然處之,不生氣,不抱怨。如果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自然就會感覺幸福了。

03

同在《學而》篇中,還有曾子的一段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先前讀書,也不甚理解。反覆讀後,發現它和前面孔子所說的話語是相互對應的,是在把孔子的思想付諸實踐。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孔子對曾子說:「曾參呀,你求仁問道要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後就要經常練習並運用,還需要和師兄弟們一起交流切磋,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如果你能做到的話,你就會有所收穫,就會感到很快樂。當然了,不管你做得怎麼樣,都會有人不理解你的,那你也不要去計較,做好自己的就好了。」

曾子聽老師講後,就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他不斷反省,看看是否達到老師的要求。他想:「我給別人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儘力呀?與朋友交往時有沒有講信呀?老師教的有沒有練習運用呀?」

這裡的三句話正好和孔子的那三句是顛倒過來對應的。「傳不習乎?」對應著「學而時習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對應著「有朋自遠方來」,「為人謀而不忠乎」對應著「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要忠,也就是盡心儘力,如果自己盡心儘力了,別人不理解我也不生氣。與朋友交要講信,因為只有講信,才可能會有朋友,朋友也才可能願意從遠方來拜訪你並和你交流切磋。為人謀事,與朋切磋,也就是把所學付諸行動了。

04

當我一遍遍誦讀後,得到這一小小的感悟,我在內心就產生了一種愉悅之情,這時,我真正明白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隔兩天,同在高校工作的哥哥過來,我便把我的閱讀體驗告訴他,和他一起探討《論語》中的智慧,我們很快樂地談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讀書等,不知不覺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這便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對於我這樣心性愚鈍的人,讀書學習是一件永無止境地探索,也是一次不斷追尋自我生命意義的旅程,更是一個不斷求誠的過程。不能做到自誠明,就努力去求「自明誠」吧。

公眾號

安享幸福

往期關鍵詞

幸福生活|幸福工作|幸福育兒|幸福管理

GIF

點擊下文閱讀,共享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享幸福 的精彩文章:

小雞小雞你莫怪,你是陽間一道菜

TAG:安享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