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一步千年,望一眼萬年

走一步千年,望一眼萬年

走一步千年,望一眼萬年。

沒有哪塊土地,自然和人文資源能像甘肅這樣豐富多彩。

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在這裡交匯,始祖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這裡疊加。

這裡彙集著千姿百態的山川河嶽,擁有除海洋和島礁之外的全部地貌。這裡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文明。

甘肅日報從今天起推出《走遍甘肅》專版,將帶您走進千里隴原旅遊景觀長廊,領略甘肅的多元歷史文化、多類自然風光、多種民俗風情,同您一道在「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的大美風光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慰藉和精神歸宿。

打開中國地圖,甘肅像一塊巧奪天工的如意,鑲嵌在西部的崇山峻岭間,又像一幅重彩濃墨的畫卷,展示著大漠草原的雄奇偉岸。

一步一畫卷,一路越千年。古老的絲綢之路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隨著悠悠的駝鈴聲向人們訴說著漸行漸遠的曾經。

絲綢之路在中國全長7000公里,其中甘肅境內1600多公里,佔全長的近四分之一,連接了天水、平涼、蘭州、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圖為舞劇《大夢敦煌》?演出

西出長安,首先到達的是有「隴上江南」美譽的天水市。披金溢彩的伏羲廟,是當地人民為紀念華夏人文始祖修建的。每年清明時節,這裡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不遠萬里來此地拜謁伏羲。在這裡,還可以欣賞有「東方雕塑館」之稱的麥積山石窟,領略「麥積煙雨」夢幻般的仙境。

天水麥積山石窟

翻越烏鞘嶺,穿過古浪峽,祁連山下的武威市敞開胸懷,歡迎八方來客。一座「馬踏飛燕」雕像,矗立在市中心,昂首奮蹄的奔馬,披著漢唐雄風、宋清遺韻,從歷史的天空中飛落而來。武威雷台漢墓是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有1800多年的歷史。出土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以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最為珍貴。銅奔馬鑄造技藝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

武威雷台公園

武威古稱涼州,唐代詩人岑參曾放歌「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感慨「涼州兒女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極盡武威的開放與繁榮。在武威城東雜木河畔,白塔寺拔地而起,其規模和造型均為涼州諸寺之冠。公元1244年,西藏宗教領袖薩班接受了西涼王闊端的邀請,不顧65歲高齡,數千里跋涉,於1246年到達涼州。1247年,闊端與薩班在涼州會商,達成西藏歸順中原條款,結束了西藏長達400多年的混亂局面,成為中國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個行政區域,實現了祖國的統一。

張掖大佛寺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涅槃卧佛像而得名。寺院始建於公元1098年,曾為西夏國的皇家寺院。室內卧佛涅槃像長34.5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6000多卷佛經,部分以金銀粉書寫,保存完好,為佛門稀世珍寶。

大佛寺佛像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屬明代萬里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最西關隘,與長城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整體建築布局精巧,氣勢雄渾,1873年,陝甘總督左宗棠手書「天下第一雄關」,刻匾懸於嘉峪關關樓;晚清時期時局動蕩,動蕩中,甘肅作為整個西北地區戰略支撐點的重要地位又一次凸顯出來。所謂「欲保關中,必固隴原」,甘肅堪稱中原王朝經營西北的戰略基地。

嘉峪關城樓

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洞窟始鑿於公元366年,後經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流連忘返於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一批世界級的旅遊景點,還可以體驗戈壁沙漠、雪峰冰川等獨特的自然風光。

圖為敦煌莫高窟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最早對外開放的重鎮之一。友好的使團、商旅,牽著駱駝,滿載著東方的絲綢、鐵器,或西方的珠寶特產,西去東來,絡繹不絕。這一條由文明使者走出來的道路,對於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絲綢之路這一「永不衰落的旅遊產品」,被國家列為對外十二大經典旅遊線路之首。如果把絲綢之路比作一支雄渾的樂曲,甘肅段就是其中的華彩樂章;如果把它比作一幅壯麗的畫卷,甘肅段就是其中的點睛之筆。

嘉峪關城樓

甘肅多山,千里河西走廊,祁連巍峨,充滿著神奇的誘惑;中東部黃土高坡,千溝萬壑,莽莽壯觀;西南部甘南草原,牧草豐茂,有亞洲第一草場的美譽;東南部隴南山地,山清水秀,峰巒疊翠,是難得的天然氧吧。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創造出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隴原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回、藏、東鄉、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在不同時節不同地域就有著許多節慶習俗。除了春節、中秋節、重陽節和端午節等漢族傳統節日外,還有回族的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藏族的正月法會、正月十五曬佛節、藏曆年、七月法會、五月採花節、香浪節;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叼羊、「姑娘追」;土族的「納頓」節、「二月二」跳神會;臨夏的蓮花山、松鳴岩「花兒」會;甘南的香巴拉藝術節、慶陽香包藝術節、肅南馬蹄寺觀光旅遊節等現代節慶活動也正在蓬勃發展,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甘南「南木特」藏戲

慶陽香包

蘭州牛肉麵是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一「面」之交,終生難忘。蘭州釀皮、灰豆,做工獨到、聲名遠揚;甘肅各民族的飲食文化在絲綢之路上流彩飄香。以手抓羊肉為代表的清真風味食品獨特可口;糌粑、酸奶、奶茶、蕨麻米飯、手抓肉是藏族風味的食物,值得品嘗。各種地方小吃品種多樣,如靖遠羊羔肉、隴西臘肉、靜寧燒雞、天水呱呱、敦煌驢肉黃面等。

蘭州牛肉麵

蘭州的太平鼓,雄渾沉穩,震撼人心,一起一伏、一飛一落之間,無不展示出黃河兒女的慓悍堅毅。而這伴隨著黃河滾滾濤聲放歌千載的水車,把兩岸人民豐收的希望源源不斷地灑向廣袤的土地。據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全省目前共普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7075條,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苦水高高蹺、和政縣的松鳴岩「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香包刺繡、環縣道情皮影戲、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庄浪縣抬閣等。

蘭州太平鼓

臨夏古稱「河州」又稱「小麥加」。2500多座風格各異的清真寺呈現出濃郁的伊斯蘭風情。臨夏還是西北民歌「花兒」的發源地。歡快活潑的「撒拉拉令」、悠揚婉轉的「紅牡丹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回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親情的眷戀,對友情的忠誠和對愛情的追求。

甘南香巴拉是一片古老而純凈的土地。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厚重的藏傳佛教,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為甘南蒙上了一層色彩斑斕的面紗。名列中國十大原生態美景的甘南草原,在世人面前描繪出一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巨幅油畫。

甘南曬佛節

夏河拉卜楞寺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藏學學府。每年的正月大法會為藏傳佛教的佛門盛典。

「虎穴仙女」碌曲郎木寺,以其險中含秀,平中寓奇的獨特景緻,獲得了「東方小瑞士」的美稱。

眾多的歷史遺存、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鑄就了甘肅旅遊的品牌形象。

山丹馬場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縱貫甘肅南北930多公里。沿著黃河,可以觀賞瑪曲天下黃河第一灣、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永靖黃河三峽、炳靈寺石窟、景泰黃河石林等名勝古迹和眾多黃河文化遺存。特別是黃河穿越甘肅省會蘭州市110多公里,使蘭州成為全國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形成了獨特的百里黃河風情線。「天下黃河第一橋」的中山鐵橋、黃河母親雕塑、羊皮筏子、水車園以及濱河路綠色長廊,亭台樓閣,楊柳依依,形成了「黃河之都」「絲路金城」的獨特風景。

黃河母親

黃河自巴顏喀拉東流進入甘肅,舒緩地在瑪曲草原上編織了「天下黃河第一灣」;穿山繞谷,造就了高峽平湖,陡崖凌空的黃河石林等高原奇觀,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滋潤大地,形成了甘肅人執著堅韌、誠信包容的大河氣度。

清代左宗棠先後創辦蘭州製造局和織呢局,將西部重鎮蘭州帶進了近代工業的門檻。新中國成立伊始,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又把敏銳的目光投向這片熱土,從海邊到邊疆,從東北到華中,大批的建設者來到蘭州,帶來了機械設備、工藝技術,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使蘭州成為「一五期間」的老工業基地,中國石化工業的搖籃,被譽為「共和國長子」。

肅州酒泉,是我國著名的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曾在中國航天史書寫了9項驕人的第一。那騰空而起的運載火箭,把「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變成現實。

鎳都金昌,是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已探明的鎳儲量在世界居第二位,僅次於加拿大一礦區,與銅鎳伴生的其他稀有金屬,儲量及品位都居全國首位。

金昌紫金花海

甘肅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產地,擁有一批超大型、大型礦床。在已查明的礦產中,甘肅資源儲量名列全國第1的礦產有10種,分別為:鎳、鈷、鉑、鈀、鋨、銥、釕、鐒、硒、鑄型用黏土,居前5名的有34種,這些礦產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甘肅缺水,但水能資源比較豐富,理論蘊藏量1724萬千瓦,位列全國第10位。近年來甘肅大力發展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甘肅是中國太陽能最為豐富的三個區域之一,其中河西走廊西部、甘南西南部按現有利用水平測算,可開發資源量約為520萬噸標準煤/年。

雄厚的工業基礎,使甘肅在新能源、航天技術、新材料等基礎科學研究領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蘭州是國家大科學裝置首選的四大城市之一,中科院物理所重離子治癌技術項目、全國首個國際太陽能機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太陽能中心」、全國最西端的蘭州航天科技園等一批尖端科研單位紛紛落戶蘭州,利用高科技發展風能、核能、太陽能。

風力發電

但是,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資源開發省份,甘肅高能耗、高排放、資源依賴型特徵明顯。為此,甘肅開始了大規模淘汰技術水平低、工藝落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和生產線。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提升了甘肅的產業層次和經濟增長的質量。

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獨具特色的資源優勢和日益改善的基礎條件,為甘肅的進步積蓄了力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四個全面」目標的制定,使甘肅進入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甘肅,是一部燦爛輝煌的恢弘史詩,是一座風騷獨領的藝術聖殿,更是一幅壯美神奇的山水畫卷。

走進甘肅,就走進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走進了華夏文明的搖籃,走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魄……

走進甘肅,就走進了博大和深遠,傳奇和美麗,激情和浪漫。

文章來源:甘肅日報

圖片來源:甘肅省旅遊發展委員會、網路整理

今日薦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玩轉西部 的精彩文章:

春節最想去的20個地方

TAG:玩轉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