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買中國產品頂替本國貨,日企在不要FACE的路上浪里個浪

買中國產品頂替本國貨,日企在不要FACE的路上浪里個浪

據報道,日本企業造假又有新事件發生。日前,日本機械零件製造商椿中島被曝低價購買中國軸承鋼球產品,偽裝成日本國產鋼球產品出售。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2月28日報道,椿中島方面承認,因為自己產品產量無法滿足市場,故而低價採購中國便宜鋼球偽裝成日本產品出售。報道稱,由於訂單量最集中的奈良縣葛城工廠產量不足,因此把從中國進口的鋼球換上葛城工廠的包裝箱並貼上標籤發了出去。

「二戰」前日本已經擁有發達的軍事工業,「二戰」結束後不久朝鮮戰爭爆發,日本成為美國的重要軍需品供給地,日本的軍事工業能力迅速轉化為民用工業能力,並快速發展,「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逐漸向世界市場進軍,成為「世界工廠」。

此時的日本有著一支素質較高、成本低廉的勞動力隊伍,「日本製造」為了提高競爭力,刻意減少材料用量、仿造美國產品以降低研發成本,導致其產品在國際市場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隨著日本製造業的發展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日本意識到僅靠低端產品不能成為製造強國,低端產品也不能獲得高額利潤,以貿易立國的日本必須改善和重塑「日本製造」的海外品牌形象。

二戰結束後日本努力塑造「和平、自由、民主」的國家形象並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獲得從歐美髮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的機會。1950-1975年間,日本共引進國外先進技術25777項,其花費約80億美元所購買的先進設備和技術相當於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約2000億美元才能獲得的價值,這也成為日本進行技術改進和產品質量改進的基礎。利用先期資本和技術積累,日本加大了科技創新投入。

「日本製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好多年,中國人口基數這麼大,中國消費市場這麼大,為什麼製造業還落後日本這麼多。這其實由製造業本身屬性所決定,製造業不是資源、資金驅動,不是利滾利驢打滾,而是技術驅動、創新驅動,需要時間、需要沉澱、需要積累。

再說缺乏天然資源和其他天然生產要素的日本,擁有大量的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日本製造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熟練技能和團隊精神的高素質員工,這是日本製造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製造業中大量僱用派遣工和外包企業的員工,至今,在製造業中平均已有30%左右的臨時工和派遣工,90%以上的製造業企業僱用了非正式員工。非正式員工數量增加,容易影響日本製造業的技術積累和傳承,容易使殘次品增加,容易減弱員工改良產品性能和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積極性,從而造成「日本製造」質量下降。

去年以來,一連串造假事件正在為日本製造業敲響警鐘。從日本經濟大環境來分析,有專家認為日本企業進入了較為艱難的生存期,為爭取利益最大化、守住市場份額,不排除部分企業採取極端手段或欺騙手段的可能。

中國近些年的發展正逐漸擺脫純粹低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而是在高、中、低技術領域齊頭並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質量、技術含量都正在快速進步。隨著中國生產的商品品質越來越高,「日本製造」這個噱頭也越來越不好用了。因為,商品本身就成為了勝負的關鍵所在。

國家形象在這個全球化時代變得尤為重要,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大國,貼有「Made in China」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中國的國家形象與品牌群形象直接影響著「中國製造」在海外消費者中的價值評估和購買意願。中國需要從戰略高度關注並改善國家形象,實現國家形象、品牌形象和產品形象的互相促進,因為「中國製造」需要在世界市場贏得與它相匹配的地位。

日企低價購買中國軸承鋼球產品,偽裝成日本國產產品出售,這奸滑的日本人,如果出問題別扯上中國啊。

假設,最後發現中國貨的質量比日本貨質量還耐用,嗯,那這就好玩了。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大本營 的精彩文章:

英國牛人花7年打造波音777客機紙模型
國外電影里獄警都是白痴?毛子:我的AK已經饑渴難耐

TAG:軍武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