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巨頭缺席背後:日本鋰電轉型之路

巨頭缺席背後:日本鋰電轉型之路

編者按

日本鋰電企業從產品到服務的轉向,既是性價比節節敗退的無奈之舉,又是產業升華的必經之路。

近日,在日本舉辦的「國際二次電池展」中,索尼、GS湯淺、松下(僅燃料電池產品參展)等日本鋰電巨頭都沒有出席,日本公認的最強固態電池技術也不見蹤影。

但在幾乎同時舉辦的智能電網展上,日本鋰電企業卻紛紛亮相,並在智能電網,需求側動態響應,數字發電站,模擬電廠(VPP)等領域大放異彩。

事出反常必有妖。業內人士認為,日本企業對鋰電展的這種「避讓」姿態,實際上是反映了日企已經放棄了在現有電池產品上同中、韓比拼,進而轉移到系統集成產業上,完成了從產品到服務的轉向。

這種轉向固然是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技術集中化(核心部件及系統集成)的外在表現,但換個角度看,又何嘗不是日本鋰電企業在性價比上節節敗退的無奈之舉呢。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從2005年開始日本鋰電的國際市場份額就在不斷下降,2016年日本鋰電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了15%左右,其衰退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事實上,鋰電產業自從1991年在日本誕生起,一直到2005年在這15年的時間裡,其市場和技術幾乎都是由日本壟斷,日本鋰電企業也因此獲得了高額利潤。2005年後,隨著鋰電技術向中韓擴散,中低端市場逐漸被中韓蠶食,日本鋰電產業的整體利潤開始快速下滑,並導致很多企業相繼出現了經營困難。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一方面日本材料和電池企業紛紛到中國投資設廠向中國轉移低端產能,希望能夠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日本鋰電界則進行了數次企業併購和重組,電池企業數量減小到了五六家左右。

但日本鋰電企業的這種自我整頓總體而言成效甚微,日本鋰電產業近幾年頹勢越發明顯,並呈現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由電池產品轉向動力系統集成,已成迫不得已又唯一有效的選擇。

站在鋰電技術發展的角度,日本鋰電產業的轉變,實際上也意味著單純以技術為王的鋰電時代已經落幕,同時,「性價比」開始統治鋰電產業。而產業發展到這個階段,策略往往就只剩一個了:要麼拿錢砸死對手,要麼被對手拿錢砸死。

像這樣資本開始掀翻技術的格局,曾在其他產業完整的上演過,其劇本較之鋰電更殘酷,更鮮血淋漓。

以三星的DRAM(儲存器)逆襲為例,1984年,三星剛推出64K DRAM,內存價格就暴跌,從每片4美元雪崩至每片30美分,此時三星的成本是每片1.3美元。換句話說,每生產1片虧損1美元。到1986年底,累計虧損3億美元,股權資本全部虧空。

直到1987年,美國向日本半導體企業發起反傾銷訴訟,雙方達成出口限制協議。受此影響,DRAM價格回升,三星乘勢崛起,實現了盈利。在韓國廠商的擠壓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整合日立、NEC、三菱的DRAM業務,組建「國家隊」爾必達,以尋求對抗。

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沒能逃過潰敗的命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DRAM價格雪崩,從2.25美刀狂跌至0.31美刀。就在眾廠商哀鴻遍野時,三星卻做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將三星電子上一年的利潤全部用於擴大產能,故意擴大行業的虧損。

很快,爾必達倒閉,三星以自殺式的投資將日本人徹底趕出了這個行業。要知道,1983年,三星開發64K DRAM時,關鍵技術整整落後日本5年。到256K時,與日本相差2年;1M時,還落後1年。

「低水平重複製造」,聽起來難免讓人嗤之以鼻,但當這種製造具備自主創新能力時,其規模化帶來的能量,足以改變世界。三星逆襲日本的故事,在無數領域都能找到模板,只是主角不再是三星,而是格力、華為等等行業巨頭。

回到鋰電領域,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達到150Gwh,已經遠遠超過了現有需求,即便如此,各大電池企業依舊在擴產,馬不停蹄的擴產。其原因就是大規模智能製造是動力電池企業降低成本、穩定優質產品供貨、碾壓對手的重要籌碼。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選擇「拿錢砸死對手的」不在少數,其中松下投資1000億日元,在擁有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日本、中國、美國同時增產。這與當年日立、NEC、三菱組建「國家隊」爾必達來對抗三星幾乎如出一轍,姑且可以看做是飽含日本鋰電希望的最後一搏。

當然,松下未必會如爾必達一樣走向敗亡,至少目前的松下在鋰電界還當得起如日中天的評語。但其他日本鋰電企業就沒那麼樂觀了,僅次於松下的AESC,已在去年被中國瓜分(背後爭奪過於複雜,暫不贅述),其他諸如東芝、GS湯淺、日立等昔日巨頭更是舉步維艱,只能堅守最後的「技術藍天」:將產業由產品轉向技術服務,同時研發新電池以期東山再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領域,並非所有的產品到服務都是無奈之舉,因為站在產業發展的角度,服務本身就是更高層次的產品。

據了解,燃料電池巨頭巴拉德與全球頂級汽車供應商博世等國際企業都在將業務轉向動力系統集成服務;日本汽車巨擘豐田也曾公開表示,豐田正在從一家汽車公司轉型為一家移動出行服務公司。

從這個角度看,日本鋰電企業從產品到服務的轉向,既是性價比節節敗退的無奈之舉,又是產業升華的必經之路。然而,在中韓鋰電迅速擴張的浪潮下,這種「升華」帶來的光環還能持續多久,當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工鋰電技術與應用 的精彩文章:

2018日本國際電池展最新前沿技術全景掃描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

TAG:高工鋰電技術與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