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日本茶道:根植於佛土之上的文化(一)

日本茶道:根植於佛土之上的文化(一)

原標題:日本茶道:根植於佛土之上的文化(一)


詩人·郁乃說:「日本茶道是滄桑世俗的人間道,向天,向地,向神靈,歸心於安。」


日本茶道史,也是日本宗教、哲學、倫理與美學的發展史,600年茶道流變,成就日本人在生活中美的底蘊。日本的茶道,是這個民族的生活藝術,是日常起居的禮節,也是一種社交的規範。他們所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在和睦、寧靜氛圍下溫暖的心靈交流,這是訴諸美感的盛筵,也是懂得品味的生活;他們所弘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愛,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要求人們恪守生活的靜寂、安雅,崇尚禮節,修身養性,不斷地完善自我。


茶文化,起源於中國,後經日本求學僧侶帶回日本,逐步將這種生活的「茶文化」發展為「道」。這種「道」,獨具有日本民族的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中國南宋時期,日本求學僧侶「榮西禪師」兩次來宋,帶回日本的不僅有《天台新章疏》30餘部60卷外,還帶回了茶種,並種植於寺院,同時傳授帶回的佛法和飲茶文化。所以,日本茶道從形成初始,便根植於佛土之上,與禪宗文化密不可分,榮西也被尊稱為日本的「茶祖」。



日本榮西禪師與中國唐朝玄奘禪師頗為相似,他們對於本土佛教文化的發展和變革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榮西禪師所開創的臨濟宗,承襲黃龍派的法脈,而後發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被尊為日本臨濟禪門祖師。榮西研究了唐代陸羽《茶經》後,將自身領悟的佛法融匯到茶文化之中,寫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在書中寫道:「飲茶可以凈心,脫俗,明目,長壽,使人高尚。」榮西將此書獻給鎌倉幕府後,日本上層社會的飲茶之風盛行開來。


飲茶文化在日本發展至15世紀,被稱為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首創「四鋪半草庵茶」。他認為飲茶所包含的文化應該是「順應自然,清心寡欲,返璞歸真」,茶道的本質不是放任自由的享受,而是節慾與自律。茶道應當以陶冶身心、涵養德性的禪道為核心。(村田珠光是日本得道高僧一休宗純大師的弟子,日本宗教文化也深受中國道、儒、墨、佛……諸學派的影響)



日本茶道大師武野紹鷗傳承了村田珠光的理論,並結合自己的認識,開創了「武野風格」。他將日本和歌「冷峻枯高」的美學,應用於茶禮、茶具、茶室之中,崇尚村田珠光「清心寡欲·草庵茶」風格的同時,創造了更為簡約清淡的「佗茶」(和美茶)。佗,本意為寂寞、負重、苦悶、寒磣,後經武野紹鷗的改造,「佗」又被賦予了新的理念:正直、謹慎、自律、謙遜。這種「佗茶」的理念,就是以摯誠之心對待彼此,共同在茶的醇香繚繞之中,忘卻世間俗事,達到物我兩忘的超脫境界。


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被稱為茶道天才,他將以禪宗為中心的沱茶,發展為「平等互惠」為核心的「利休茶道」,這種理念讓茶道從貴族階層走向了平民百姓。


利休茶道,就是「和、敬、清、寂」。和以行之,平等相待,淡泊無為,無所取捨,無所憎愛,用清靜本心去體驗、感悟般若的智慧,從而達到佛我如一的「和」境;敬以為質,質為我心,我心即佛,人人皆有佛心,在「真如」面前平等不二,沒有貴賤,相敬如賓;清亦為凈,清以居之,茶室猶如一方凈土,應當清凈整潔,以洗滌靈魂的污濁;寂以養志,佛法中當作「死、涅槃、無」,這是一種身心的修行,我們每一次的覺悟、進步、成長都像是死後的重生,而涅槃就是一種境界,讓我們最終回歸到原始的本性「無」——如惠能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謂「道」,就是「真」,而「真」就是一切的本原面貌。道,覆載天地,攬廓四方,揮斥八極,高不可觸,深不可測,如此的強大,卻遵循著自然規律,不逾規矩,始終如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我們對待某種事物,領悟了其中的「道」,也就看到了其中「真」。這種「真」是簡、是朴、是靜,是一切事物的本性,這種本性不因外界諸色相、慾望而改變。如同「水」,無論化作氣、還是結成冰,無論流形於長河、還是匯聚成湖泊,其本質依舊為水。


將某種事物發展成為「道」,就是我們對待事物的專註態度,讓其走向極致,綿延流長。人的天性就是「靜」,只有在「靜」中才能去思考、去領悟,最終超脫動物性而回歸人的本質(不忘初心)。不僅僅是茶道,在日本的各個地方都能看到,他們精工細作的專註態度。(對道的解釋,部分取材於《淮南子·卷一·原道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哲學與人生 的精彩文章:

《尚書》:儒家的「天下大同」

TAG:文化哲學與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