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謠言和虛假信息,國外的學校是這樣訓練孩子的
愛貝睿
聰明養育,從腦開始
小編的話
石曉娜
愛貝睿內容主筆,未來腦計劃成員
網上有篇文章說: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為什麼?
因為沉迷玩手機既傷身,又傷心。傷身,比如損傷視力,影響手指發育、導致頸椎問題等,都是家長看得見的,還在可控範圍之內。最可怕的是傷心,心理的「心」。
你想,網路上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而孩子還小,還不能明辨是非對錯,一旦不良信息佔據孩子的心理陣地,對孩子的影響,真可能是毀滅性的!
面對繁華世界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培養批判性思維,給孩子一個「照妖鏡」必要又迫切!
廣告宣傳的內容都是可信的嗎?
媒體的新聞、文章、觀點都是真實可信的嗎?
身處當今社會,孩子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批判性處理,慢慢學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大約在十年前,一次我到新加坡出差,回京時在新加坡機場的書店買了一本書,名字叫作《批判性思維——掌控自己職業生涯與個人生活的工具》(Critical Thinking-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作者是 Richard W.Paul 和 Linda Elder。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書中說,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規則的藝術,它可以使你在特定的情況下使用更好的思考方法,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1941 年,最早提出批判性思維理論的美國學者愛德華·梅納德·格拉澤爾認為,運用批判性思維,必須有技巧地使用審慎的態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且使用符合邏輯的方法,對事物進行理性探究。
得到此書,我是一邊慶幸(因為太有幫助了),一邊遺憾(因為相見恨晚)。這本書是我第一次對批判性思維有所了解,也對我之後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後來我時常在想,如果孩子們的學校能夠提供一些機會,從小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就好了。
在紐西蘭,我的想法實現了。
有一次,女兒被選中參加了學校舉辦的「批判性思維工作坊」的活動。那天,來自她們 10 年級不同班級的近 20 位學生,放下當天的課程,聚在一個單獨的教室里,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一整天的活動——模擬法庭。
在活動前,參加活動的學生們收到了一份長達 30 頁的介紹材料,介紹活動的安排、每一個法庭角色的職責、案件的來龍去脈、涉案人員的背景,以及法庭上一些基本的程序。因為誰擔任哪個法庭角色是活動當天確定,所以老師要求學生把所有的介紹材料讀完,這樣的好處是學生會對其他角色也有了解。
那天,模擬法庭審理的案件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命案。一名年輕男老師在自己的寓所被殺死,被告是老師一個朋友的哥哥。介紹材料里甚至包括了寓所的平面圖,以及各種傢具擺放的位置。
法庭上的角色也有許多,有法官、律師和雙方證人。法庭上光證人就有八位:被告有四位,分別是被告本人、被告的女友、被告的母親和一位現場目擊者;原告這邊也有四位,分別是警察、被害老師的女友以及另外兩位目擊證人。各個角色都是組團出現,法官四人組成法官團,律師有控方律師團和辯方律師團。女兒那天擔任的是辯方律師團的成員。
每一個角色都有一份素材清單,包括角色的背景和他們在法庭上的立場。工作坊開始前,老師簡單介紹了法庭規則後,學生們就進入各自角色,按照流程和規定進行庭上辯論。法庭上的一切活動要遵守規定,如果哪個角色違反規定,就會被送進「監獄」。「監獄」就在法庭的一角,進了「監獄」,就只能旁觀,而不許再發言。女兒回來很高興地告訴我說,四位法官因為先後違反法庭規定,最後全部被送進「監獄」,指導老師不得不親自出馬,充當法官。可見孩子們當時在模擬法庭上的歡樂畫面。
我把老師發的介紹材料瀏覽了一下,自己也學到不少新鮮的東西。
比如,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法庭辯論,時常有人提出「反對」。讀了資料,知道了在法庭上提出「反對」(Objection),不是隨意地想「反對」就能「反對」的,有時候就算你不同意別人講述的內容也不能當庭「反對」。
那法庭上針對對方的哪些言辭可以進行反對呢?有以下幾種:
無關證據(Irrelevant Evidence)
引導型問題(Leading Questions)
傳聞(Hearsay)
缺乏了解(Lack of Personal Knowledge)
意見(Opinion)
爭吵(Argumentative)
預測(Speculation)
複合型問題(Compound Question)
我認為這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就是一個不錯的認知訓練。因篇幅所限,我就挑其中兩個介紹一下:
無關的證據
「反對!法官大人,對方提出的證據與本案無關。」這是指角色扮演者發現對方提供與案件審理無關的證據時,可以提出反對。對方提出的這些證據可能是事實,但與案件無關,甚至可能讓人產生錯覺或者誤導。
在我前面提到的那本《批判性思維——掌控自己職業生涯與個人生活的工具》里,相關性其實是建立思維標準的一個重要的基礎。
引導型問題
指通常需要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的問題。在問詢本方證人時使用引導型問題,對方可以提出反對。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問題讓證人只回答「是」或「否」,陪審團只能從律師的描述來了解情況,而非證人的經歷。所以,如果律師在問詢本方證人時使用這種方法提問,對方可以提出反對。
下面是一個從網上找來的例子,大家可以看看,如果沒人提出反對,律師可以怎樣利用引導問題來詢問己方證人。
律師:小丘先生,當你接近路口的時候,你是否在看著交通燈?
證人:是的。
律師:你看到你頭頂的交通燈是綠色的,對嗎?
證人:是的。
律師:你能夠看到凱里大街上的交通燈是紅色的,對嗎?
證人:是的。
律師:但是你看到向西行駛在凱里大街上的車沒有在紅燈處停下,對嗎?
證人:是的。
律師:那輛車沒有減速,在路口向右轉了,是嗎?
證人:是的。
律師:那輛車在學校的區域內時速超過25英里,對嗎?
證人:是的。
律師:然後那車撞到了你的車上,玻璃碎了,把你的車推到了路口西北角上的一個電線杆子那裡,對嗎?
證人:對的。
在模擬法庭開庭時,學生們要時刻注意傾聽對方的發言,從中找到一些可以「反對」的情況進行反對。這鍛煉了學生對外界信息的審視能力,警覺其是否與主題相關、是否有人在試圖進行引導……
想想我們周圍,每天有多少與主題無關的討論,有多少人試圖在引導你的思維。廣告宣傳的內容都是可信的嗎?媒體的新聞、文章、觀點都是真實可信的嗎?身處當今社會,孩子們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批判性處理,慢慢學會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也是文章開頭那本書的副標題所道出的,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生活。面對外界的觀點,無論是來自聖賢還是權威,小心判斷而不盲從,這是多麼可貴的思維能力!
女兒學校的模擬法庭活動,只是為孩子們創造了從小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一個機會。在學校的學習手冊中,多次提到培養批判性思維,也為此設置了不同的課程和活動。
在紐西蘭,時常能夠感受到學校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在走訪一所小學時,發現牆上貼著「六頂思考帽」,這是一位美國學者發明的關於讓思考更清晰的方法,是我當年三十多歲在外企接受管理培訓時接觸到的。
兩年前,我以一名成人學生的身份進入奧克蘭理工大學學習教育學。在學校的開學典禮後,學校舉辦了各種講座,幫助新生適應高校學習生活,其中一個活動就是批判性思維工作坊。我清楚地記得,工作坊的導師是如何強調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的。他說:「在奧克蘭理工大學,如果只因為他是講師,你就相信他說的是對的,那你恐怕很難畢業!」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幫助人們掌控自己的職業和生活。如果在學校的課程活動中能夠培養孩子們的這種能力,這對他們將來掌控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非常有益。
來源 | 摘編自《更好的教育給孩子》,電子工業出版社
作者 | 王小軍
腦科學相關知識
批判性思維說容易也容易,沒有做過思維訓練的三四歲小孩就有;可它說難也難,就算是成年人也會在這上面栽跟頭。這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天生愛偷懶,我們喜歡做直覺判斷,一般只思考問題的淺層意思,這麼做的好處是能幫助我們更快地理解事物;壞處是我們很難去認識事物深層次的結構,這恰恰是批判性思維需要的。


※如何恰當地批評孩子?
※這位二寶媽媽的超級時間管理法,你也可以擁有
TAG:愛貝睿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