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十餘載的精雕細刻之路

三十餘載的精雕細刻之路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質樸無華的原石在玉雕大師的手裡經過數百次、數千次的打磨,

成為一件件款式精美,造型別緻的玉器,

這,是玉石的蛻變,亦是玉雕師心性的歷練。

王義剛,著名玉石雕刻藝人王守信第三代傳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瑪瑙雕刻技藝傳承人,

生於玉雕世家的他,從八歲時便開始接觸玉石雕刻。

在王義剛心中能在玉石上用線條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受家庭環境熏陶的他也萌生了雕刻玉石的心愿,

從最初的只是撿父親棄下的玉料雕刻把玩,到有意識的揣摩祖父的作品,系統的學習玉雕知識,再到現在成為一名知名的玉雕師,王義剛在這行浸潤了30年。

如果說家學的淵源對於王義剛來說是一次啟蒙、一次鋪墊,那麼他在玉雕廠學習工作的經歷則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瑪瑙雕刻。

眾所周之,瑪瑙不同於其它玉種,自古有「千種瑪瑙萬種玉」的說法,

瑪瑙色彩豐富,紋理清晰,自然賦予了它無限美麗,

而瑪瑙雕刻第一關要過的便是這「俏色」紋理,只有將紋理與藝術雕刻相結合,才能真正賦予瑪瑙以鮮活的生命。

為了能雕刻出好的作品,王義剛就每天堅持畫畫、搜集和臨摹大師們的圖樣,

花鳥魚蟲,山川古樹……各類雕刻的藝術形態他都有所涉及,

也正是這樣的勤學苦練和堅持不懈的個性,王義剛漸漸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領悟,對於玉雕也愈發的痴迷。

「琢玉不只要高超的技藝更要投入感情,善於與作品溝通對話。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到玉料的啟發和引導,以通曉玉質的靈性和天意,從而獲得靈感,自由的駕馭玉料。」

王義剛的作品善用「俏色」,不僅形似,更求神韻,

它有著中國山水畫中「雲深不知處」的餘韻,

委婉、內斂,卻又不乏自己獨特的張力,

從他的作品中你會享受到玉的溫潤,線的節奏,形的意境,

正如古語所說「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記憶 的精彩文章:

TAG:時代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