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虛擬病人」開闢另類醫學教育,治趣為基層醫生填補知識空白

「虛擬病人」開闢另類醫學教育,治趣為基層醫生填補知識空白

2018年,鈦媒體將陸續推出對於前沿雲端科技創業公司的全景調查。本項目主要由阿里雲「諸神之戰」全球創客大賽推薦,鈦媒體篩選,獨家採訪與追蹤。記錄最值得記錄的中國前沿科技創新史,歡迎點擊訂閱特色專題:「諸神之戰」獨家追蹤。

治趣於2014年成立,專註於構建以「臨床思維」培訓為核心的「虛擬病人」。和IBM Waston、Deepmind這類「虛擬醫生」相比,「虛擬病人」的受眾群體有限、受關注程度不高,但卻與「虛擬醫生」聚焦於同一個問題,如何解決醫生資源短缺。

「我們國家缺的就是老師,去年十三五規劃,我們的醫生缺口還是很大的,到2020年要培養50萬新的醫生,15萬全科醫生,壓力很大。」談及為何切入醫療教育領域,曾承覺得這是真實存在的需求,而通過「虛擬病人」可以幫助醫生模擬現實中的病患情況,訓練臨床思維能力。

這是曾承的第四次創業,這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從2005年開始創業,先後做過專利大數據分析、可穿戴設備、室內定位。創立治趣的頭兩年,曾承和同事們埋頭琢磨技術如何與臨床病例結合構建出一名合格的「虛擬病人」,直到2016年9月份,治趣才將產品推向市場。

截止目前,治趣已經研發了3000個病例,覆蓋23個專科,300多個病種,積累了50萬用戶,實現了3000萬營收。在接受鈦媒體採訪時,曾承透露,「2018年預計很快會突破200萬用戶。」


合格的虛擬病人如何構建?

就像飛行模擬器一樣,治趣打造的「虛擬病人」是為了給醫學生以及年輕醫生提供模擬訓練,培養臨床思維。一位「虛擬病人」的病例往往比較複雜,醫生需要模擬現實中的病患情況自己作出正確的檢查步驟和決策。

以呼吸內科為例,治趣的虛擬病人診斷界面

治趣首先從常見多發病切入,其研發的第一個病例是呼吸內科。以呼吸內科為例,如果要進行模擬訓練,用戶可以先選擇科室從而進入待診頁面,隨機會出現一位病人,用戶可以先查看其電子病例了解患者基本情況,然後按照問診、查體、輔助檢查、處置等步驟進行臨床檢查,而這名虛擬病人會根據用戶的診斷以及時間的推移產生新的變化,用戶可以根據新的病情繼續進行模擬診療。

看似邏輯清晰,但虛擬病人構建並非是拿一個真實病例來模擬就可以,曾承告訴鈦媒體,構建一位虛擬病人需要3—6個月。

以病種為單元進行數據挖掘,將成百上千個相關病例,通過數據挖掘的方法把疾病相關的診斷思路挖掘出來,然後作為基礎提供給專家,專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修正、補充。曾承舉了個例子,「就像寫一本小說一樣,但這本小說寫的時候是機器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作者不用從零開始寫,而是機器幫他寫多少,作者再去調整加工,而且加工的過程也不只是一個醫生,有可能是一個醫生團隊。」

構建模型是一個反覆地過程,在病例採集、診斷、治療的整個診斷路徑中,不同醫生會有不同的方法,因此一位病患的痊癒可能會存在多種方法,而曾承在這個過程中引入了約1000多名大三甲醫院的專家醫生,「我們在構建虛擬病人的時候,雖然會有不同的方法,但我們會把概率最高、最常見的方法推薦給專家,專家在其中進行篩選或補充,一點點去調整,調整的過程中機器也反覆去學習。」

為了保證臨床訓練的準確性,治趣會將虛擬病人給不同的專家評審,實現跨地域審核,減少差異性,這也是為何治趣在成立兩年後才將產品推向市場。「差異性大的話的病例我們就暫時不上線,我們現在做更標準的病例。」

曾承並非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中效率較低的問題,但他認為現階段用純人工智慧並不是好辦法,「現在上來就拿上萬電子病歷的數據去訓練,這種純人工智慧的方式我們也在做,但準確率不是很高。可能在某些領域會適用,比如臨床輔助診斷,是目前做的最多的領域,而且這個點拿到融資的公司至少有20多家,但是目前也沒有哪一家真正上臨床效果很好的,還是蠻難的。」

「我們前期花了相當大的時間去做數據清洗、數據集成,輔助診斷看似很美好,但落地很艱難。」基於此,治趣將兩者同時並行,早期階段靠人工去把控病例質量,曾承坦言,「人工智慧要做到多智能,前期就需要多少人工。大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整個過程,但最終還是需要人工參與。」

現在還只是冰山一角

「最開始做標杆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即便曾承有著武漢大學副教授的身份,治趣進入武大醫學院仍花了兩年時間,而創業公司攻克三甲醫院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2016年下半年治趣開始接觸華西醫院,第一次去,剛表明身份做了簡單的介紹後,曾承便被客氣地請了出去。後來曾承又去了一次,問負責人可不可以給他一分鐘,「我把系統界面打開給他看,對方就繼續讓我們講了。我沒繼續講產品,而是講了自己對於醫學教育的行業理解和我們未來的想法,這一點可能打動了老師。」

華西醫院曾在2015年使用MicroSim的模擬病例系統,該系統為醫生、醫學生、護士、醫生助理設計,有8個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有5個病人並帶有不同的病例, 讓學員做不同處理。通過MicroSim的教學運用,華西學院認識到虛擬教學的優勢,還購買了DxR虛擬模擬臨床思維訓練系統。

但由於這些全部是國外產品,多年前購買的系統不太適合現階段國內的醫學發展,看了治趣的產品後,醫院負責人告訴曾承,下周剛好有住院醫師實習培訓,要做一次在線考試,讓大家來評價,如果好就繼續用,如果不好只能說抱歉。這次試用後,華西醫院又給了治趣兩次機會,把國外、國內的同類型產品給一撥人同時使用,然後讓學生直接評價哪一個是最好的,「80%投向我們,後來就深度合作了。」

拿下華西醫院後,治趣又陸陸續續拿下了協和、北大附屬醫院、湘雅等醫院,2017年,治趣共計攻克了300多家三甲醫院和醫學院校。「再往後推實際上就是靠慣性了。」

曾承向鈦媒體透露,治趣3000萬營收主要是來源於醫療機構和政府。2016年內容春潮的乍現推動了知識付費,也為治趣的市場推廣帶來了新的機會,「醫療領域對於租賃的接受程度還是比較弱的,不像其他很多領域,現在慢慢開始有眉頭了。」

2017上半年,治趣的用戶還是以醫學生為主,但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治趣轉為以基層醫生為主。關於這一轉變,曾承有兩個考慮,一方面醫學生規模有限,與基層醫護人員相比差了幾個量級,更為重要的是,基層醫生的培訓需求更為緊迫。鈦媒體此前的報道中也曾提到過,基層醫生最為迫切的需求是參加醫學繼續教育培訓,而治趣的出現便幫助基層醫生填補了臨床思維訓練的空白。

「現在治趣的用戶是一個省一個省簽下來的」,這也是曾承告訴鈦媒體「2018年治趣用戶預計很快突破200萬」的主要原因。

曾承坦言,對於醫療機構和政府而言,以前喜歡項目的合作模式,一個項目一百萬、兩百萬,但周期很長。2017年下半年開始,治趣也開始嘗試推SaaS的方式。

目前整個醫學教育行業有三類參與者,一類是傳統教育平台向醫療教育延伸,比如新東方在線的醫學教育頻道等;一類是互聯網醫療APP的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如丁香園旗下的醫學在線教育平台醫學時間APP、阿里健康與浙二醫院共同打造的「虛擬病人」等;另一類則是從垂直細分領域切入的互聯網醫學教育平台,例如治趣、i-Human、Syandus等。

但在曾承看來,醫學教育是一個百億級市場,而通過遠程、課件等方式還是屬於傳統醫學教育,強在內容的建設,並沒有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方式跟醫學相結合,也正因如此,傳統教育平台建起來會簡單很多。

「醫學教育的核心是內容,醫學教育有大量的診斷疾病相關的內容,所以,未來內容的生長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曾承認為虛擬病人是一個晶元,可以嵌入到APP、整體解決方案里,而現有的醫學教育公司都可以是治趣的合作方,「就跟阿里雲出來以後對IDC機房的顛覆一樣,這個行業會出現顛覆。」

「我們目前做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現在享受到的服務也是冰山一角。」目前治趣基本覆蓋了常見多發病,未來一年時間,治趣不會在數量上、病種上擴展,而是在專科疾病上做深。曾承感慨,「還是要打持久戰的。」(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付夢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SpaceX 火箭發射成功;摩拜ofo均取消月卡優惠
畢福康創業兩年後「交卷」,關於 BYTON Concept 數字化體驗的最全解讀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