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南辣椒種植計劃

華南辣椒種植計劃

辣椒種植計劃

為了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的辣椒現擬定種植管理方案如下:

一、辣椒生活習性

出苗→現蕾→初花→盛花→第一次結果→第二層果→三層果→四層果

1、生理期

①發芽期,從種子發芽到第一片真葉出現為發芽期,一般為10天左右。發芽期的養分主要靠種子供給,幼根吸收能力很弱。

②幼苗期,從第一片真葉出現到第一個花蕾出現為幼苗期。需50~60天時間。幼苗期分為兩個階段:2~3片真葉以前為基本營養生長階段,4片真葉以後,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進行。

③開花坐果期,從第一朵花現蕾到第一朵花坐果為開花坐果期,一般10~15天。此期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矛盾特別突出,主要通過水肥等措施調節生長與發育、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的關係,達到生長與發育均衡。

④結果期,從第一個辣椒坐果到收穫末期屬結果期,此期經歷時間較長,一般50~120天左右。結果期以生殖生長為主,並繼續進行營養生長,需水需肥量很大。此期要加強水肥管理,創造良好的栽培條件,促進秧果並旺,連續結果,以達到豐收的目的。

辣椒屬於喜溫作物,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溫度超過35℃或低於10℃發芽不好或不能發芽。25℃時發芽需4~5天,15℃時需10~15天,12℃時需20天以上,10℃以下則難以發芽或停止發芽。

辣椒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30℃。溫度低於15℃時,生長發育受阻,持續低於12℃時可能受害,低於5℃則植株易遭寒害而死亡。種子出芽後,具3片真葉時抵抗低溫的能力最強,較短時間在0℃時不受冷害,這就是冷床育苗小苗能過冬的原因。

辣椒生長發育期適宜的晝夜溫差為6~10℃,以白天26~27℃,夜間16~20℃比較合適,生長發育階段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不同。苗期白天溫度30℃,可加速出苗和幼苗生長;夜間保持較低的溫度15~20℃,以防秧苗徒長。15℃以下的溫度,花芽分化受到抑制;20℃時開始花芽分化,需要10~15天。授粉結實以20~25℃的溫度較適宜,低於10℃,難以授粉,易引起落花落果;高於35℃,由於花器發育不全或柱頭乾枯不能受精而落花,即使受精,果實也不發育而干萎。果實發育和轉色,要求溫度在25℃以上。

2、溫度:

辣椒適宜的溫度在15~34度之間。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5~30度,發芽需要5~7天,低於15度或高於35度時種子不發芽。苗期要求溫度較高,白天25~30度,夜晚15~18度最好,幼苗不耐低溫,要注意防寒。辣椒如果在35度時會造成落花落果。

3、水分

辣椒對條件水份要求嚴格,它即不耐旱也不耐澇。喜歡比較乾爽的空氣條件。

辣椒生育初為發芽期,催芽播種後一般5~8天左右出土,15天左右出現第一片真葉,到花蕾顯露為幼苗期。第一花穗到門椒坐住為開花期。坐果後到拔秧為結果期。辣椒適宜的溫度在15~34度之間。種子發芽適宜溫度25~30度,發芽需要5~7天,低於15度或高於35度時種子不發芽。苗期要求溫度較高,白天25~30度,夜晚15~18度最好,幼苗不耐低溫,要注意防寒。辣椒如果在35度時會造成落花落果。辣椒對條件水份要求嚴格,它即不耐旱也不耐澇。喜歡比較乾爽的空氣條件。

二、準備工作

1、選好田塊、及時翻曬

種植辣椒應選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沙質壤土或壤土的田塊,還有小椒相對於大椒是比較耐濕。切忌選用前作物為番茄、茄子、花生、煙草及其它茄科作物的田地種植。

2、選擇良種、確定播種 時間

應選擇市場適銷、抗逆性強、豐產性好的品種,春種辣椒宜選用「辛香八號」、「香辣王」、「錦秀長香」等品種。春辣椒應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播種,即「立冬」前後播種,採用地膜覆蓋保溫育苗,到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進行移栽。種植一畝辣椒用種子40克(4包種)左右,一般10克有800~1000辣椒種子,一畝地需要3500株苗左右,小椒、八號小椒、行椒、大椒、螺絲椒種植密度依次減少。需育苗面積15—20平方米。

3、整理苗床

苗床地要進行精細整地,使土壤疏鬆細碎,然後按寬2米,高0.3米左右起畦,土壤消毒選用代森銨、代森鋅等藥液。整地面積:15~20平方米/畝。一般畝施用腐熟干糞肥1500公斤、磷肥50公斤、鉀肥15公斤或複合肥25公斤,然後蓋土混均,平整畦面待播種。

三、播種及苗床管理

1、播種前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消毒方法有:溫湯(55℃溫水)浸種、1%硫酸銅溶液或1000倍高錳酸鉀藥液浸種5分鐘,洗凈種子,再清水浸8小時,起水瀝干。播種前要淋底水,均勻稀播,播種後蓋土,厚度以淋水後不見種籽在泥上面為宜,蓋土是辣椒苗能否出齊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定要注意完全蓋過種子。春辣椒拱棚蓋膜。辣椒苗前處理劑,敵草胺(安全),精異丙草胺,二甲戊靈,

2、苗床管理

冬育春種的播種後為使種子發芽出苗,一般白天保持溫度25—30℃,晚上15—20℃,播種後10—15天左右,幼苗出土後保持苗床白天溫度20—25℃,晚上15℃,晴天10—11點鐘揭膜兩頭,晚上4—5點鐘蓋膜兩頭。如遇長期低溫陰雨天氣,每隔2天在中午揭膜兩頭通風換氣2—3小時。苗期一般不追肥,若發現缺肥時追肥1—2次,追肥與澆水結合,每50公斤水加複合肥2兩,不能濃施。 在移栽前7—10天要逐漸煉苗後才種植。

3、大田整地及定植

大田整地前要求畝用生石灰50公斤全田撒施後再深耕犁耙整地,起畦種植,畦寬包溝米,畦高25厘米。施足基肥,畝用優質農家肥1500—2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複合肥50公斤,混合後開溝條施畦內,然後蓋上地膜每畝規格120×0.6,16~20斤左右。定植,株距35-40厘米,雙行植,品字形,畝植3000株左右。當天起苗當天種完,栽後淋定根水,並加入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淋。

四、田間管理

1、辣椒較耐旱,前期怕濕,生長中後期保持濕潤。

2、為保證結果正常,主莖上第一朵花以下的側枝應於開花前全部摘除,隨時摘除有病斑的老葉。

3、施肥方案

4、病蟲害防治方案

3、施肥方案

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苗期少施氮肥,穩施花肥,重施果肥。在辣椒大量開花至第一次采果前追肥1—2次,畝施複合肥20公斤,以後每採收1—2批追肥1次每畝每次施氮、磷、鉀複合肥15—20公斤,共追果肥3—4次。

(1)施足底肥:這是促使緩苗後加快生長、提前封壟奪取辣椒高產的有效措施之一。應以有機肥為主,且要充分腐熟以減少致病菌和蟲卵的帶入。在耕翻之前,每畝撒施或溝施充分腐熟優質農家肥 5000公斤 ,磷酸二銨 30公斤 、草木灰 100公斤 。

(2)科學追肥:進入幼果期可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追施人糞尿1500公斤,追肥後如沒有雨可澆水;如果長勢不好,在盛果期還要抓緊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施三元複合肥10公斤~15公斤,追後澆水;採收期要猛追猛促,在晴天每隔5至6天追施一次腐熟人糞尿,在清晨或傍晚澆水追肥為好。

(3)葉面噴肥:其優點是用量小、吸收率高、效果快,增加葉綠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強度,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防止落花、落果,一般增產率在10%以上。在開花期噴0.1%~0.2%的硼砂水溶液,可提高坐果率,在整個生長期可多次噴0.3%~0.4%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噴液肥 50公斤 左右為宜,採收前15天不再噴施葉面肥。

辣椒在各個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磷、鉀等營養物質的數量也有所不同,從出苗到現蕾,由於植株根少葉小,干物質積累較慢,因而需要的養分也少,約佔吸收總量的5%;從現蕾到初花植株生長加快,營養體迅速擴大,干物質積累量也逐漸增加,對養分的吸收量增多,約佔吸收總量的11%;從初花至盛花結果是辣椒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旺盛時期,也是吸收養分和氮素最多的時期,約佔吸收總量的34%;盛花至成熟期,植株的營養生長較弱,這時對磷、鉀的需要量最多,約佔吸收總量的50%,可根據實際情況噴施含鈣葉面肥;在成熟果收摘後,為了及時促進枝葉生長發育,這時又需較大數量的氮素肥。辣椒要成為無污染、安全、營養的無公害蔬菜,在施肥技術上必須以施用有機肥為主,施用多元複合肥為輔。

生產 1000公斤 需純氮 5.2公斤 、五氧化二磷 1.2公斤 、氯化鉀 6.5公斤 。定植前,畝施優質農家肥 5000公斤 ,磷肥 50公斤 做基肥。辣椒膨大初期開始第1次追肥,以促進果實膨大。畝追施純氮 15公斤 —18公斤 ,磷肥 18公斤 —20公斤 ,鉀肥 15公斤 —17公斤 。第2層果、第3層果、第4層果、滿天星需肥量逐次增多,每次應適當增加追肥量,以滿足結果旺盛期所需養分。每次追肥應結合培土和澆水。也可混合0.3%的豐果、辣椒靈等進行葉面噴施。

辣椒施肥因栽培類型而有差別,對於露地栽培來說,施足基肥相當重要,辣椒、番茄、茄子同屬於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同步生育型的茄果類蔬菜。育苗期間進行花芽分化,花芽分化的遲早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大田的產量,影響到始收期和產品的品質。為了獲得辣椒高產,在施肥技術上,首先要保證苗期對營養的需要,同時,在整個生長期間,要採取綜合措施,以充分滿足對養分的需要,實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協調進行,以利於結大果,多結果,獲得高產優質的產品。辣椒植株營養狀況對花芽分化、秧苗生長和葉果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影響花芽分化的主要營養物質是氮、磷營養元素,兩者缺少任何一種時,辣椒就不能進行花芽分化。因此,在辣椒育苗時,要特別注意氮、磷營養,不僅會使花芽分化早、著花節位低,形成花數多,分化速度快,而且還會促進花器的分化和發育,形成質量好的大型花。鉀對花芽的分化、發育關係不太大,但對果實的發育是必需的。因此,苗期仍應保持正常需要。辣椒施肥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早熟品種,以氮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有利於獲得高產。對於晚熟品種,在基肥中適當控制氮肥,以避免在生育初期徒長。徒長往往會誘發病毒病,導致嚴重減產。

4、病蟲防治方案

一般要求以預防為主,每隔10天左右交替用雷多米爾、百菌清、殺毒礬或瑞毒霉錳鋅輪噴。

辣椒前期蟲害主要有茶蟥蟎(俗稱生狗耳)、蚜蟲和一些地下害蟲如鱗翅目幼蟲,可結合防治病害配方施藥:幼苗病害葯+蚜蟲葯+病毒病葯+茶黃蟎葯+鱗翅目幼蟲葯加以防控,實為茶黃蟎為害。

辣椒青枯病

發病特徵:

植株發病時,病株頂部葉片白天枯萎,陰天或早晚恢復,2~3天後葉片保持綠色但全株枯萎。切開病莖,導管呈褐色,將切口浸在水中,從切口處流出白色混濁的菌液。

發病規律:

辣椒青枯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在土溫達到20℃~25℃時,氣溫達到30℃~37℃時,土壤含水量達25%以上時發病嚴重。當大雨驟晴,氣溫迅速升高,濕度大,蒸騰量大時,病菌活動旺盛,病株增加,為害嚴重。病菌在土壤酸鹼度為6.6時適宜發育。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調整土壤酸鹼度,畝施石灰50~100公斤;

(3)實行輪作,防止重茬或連茬;

(4)及時檢查,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燒毀,在穴內撒施石灰粉;發病初期可用100~200PPM農用鏈黴素或春雷黴素一包兌水150市斤淋濕土壤,連續防治3次,灌根每10~15天一次,連續2~3次。

細菌性殺菌劑:春雷黴素、農用硫酸鏈黴素、葉枯唑(專用)、噻唑銅、銅製劑如波爾多、波爾錳鋅、壬菌銅(有機銅)、琥膠肥酸銅、春雷王銅、噻菌銅、氫氧化銅、絡氨銅、春雷王銅和琥珀肥酸銅、農用鏈黴素、枯草芽孢桿菌。

辣椒疫病

發病特徵:

在整個生育周期皆可發病,苗期染病,多發生於莖基部,苗期發病,莖基部呈暗綠色水浸狀軟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莖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葉片染病,病斑圓形或近圓形,直徑2~3厘米,邊緣黃綠色,中央暗褐色;果實染病始於蒂部,初生暗綠色水浸狀斑,迅速變褐軟腐,濕度大時表面長出白色霉層,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乾燥後形成暗褐色條斑,病部以上枝葉迅速凋萎。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組織中越冬,卵孢子藉助雨水、灌溉水濺射傳播,病菌發育最適溫為23℃~31℃,高溫高濕有利於病菌發生。

防治方法:

(1)若辣椒疫病是土壤傳染,防治時必須用農藥灌根。

(2)防治的關鍵時間為6月中、下旬?辣椒開花盛期掛果期,一般為澆完頭水後1~2天內進行灌根。

(3)有效農藥用25%早霜靈或58%早霜靈錳鋅,濃度為500倍液灌根,每穴灌0.3~0.4斤效果最好。

辣椒白粉病

辣椒白粉病由子囊菌亞門真菌鞭靼內絲白菌引起,葉片,老葉、嫩葉均可染病。在田間主要靠氣流傳播蔓延。稍乾燥條件下該病容易流行。病葉正面初生褪綠小黃點,後擴展為邊緣不明顯的褪綠黃色斑駁。病部背面產出白粉狀物,嚴重時病斑密布,致使全葉變黃,大量脫落形成光稈,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

(1)種植時選擇抗病性較好的品種並用新高脂膜拌種(能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種植前深翻土壤,噴洒新高脂膜800倍液殺菌消毒、保溫保墒。

(3)在辣椒的各個生長期要適時噴洒辣椒壯蒂靈,增強體內營養輸送,提高辣椒對外界病菌的抵抗力。

(4)發病初期噴洒多氧清1000倍液加杜邦福星3000倍液並加施新高脂膜

(5)、採收 鮮食青椒採收的標準是花謝後15—20天,果實轉青綠色並具光澤,果皮變硬時為採收適期。

五、自然災害防治工作

1、前期做好田間排水工作

2、中後期辣椒大棵之後容易招風,北風之際,做好防風工作,具體方法,用木棍綁好每棵辣椒使其牢固。

這裡只做辣椒大概大概病蟲害防治介紹,如了解詳情,請關注公總號後續詳細更新了解,共同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現代農業 的精彩文章:

TAG:南方現代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