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菩薩有何區別?
佛,是「佛陀」的簡稱,也有譯作佛馱、浮陀、浮圖、浮屠的,在梵文中,其意為「覺者」、「知者」、「覺」。「覺」又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和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教認為,凡夫俗子,上述三項都缺,毫無覺悟可言;聲聞(聞聽佛陀言教而覺悟者)和緣覺者(因前世修行的因緣或觀十二因緣之理自行覺悟者),缺後二項;只有佛陀才俱備上述三項。小乘講的「佛」,一般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多得象恆河沙子,不可計算。比如:管過去的有七佛、燃燈佛;管未來的有彌勒佛;管東方的有藥師佛;管西方的有阿彌陀佛等。從佛身說,又有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等。
菩薩,是「菩提薩」的略稱。在梵文中,意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指成就眾生,有天上覺悟的慈悲者。按大乘佛教修行並於將來可以成就佛果位的修行者,亦稱菩薩。其修行只有「自覺」和「覺他」二品位,缺「覺行圓滿」,成就次於佛。佛典上常提到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對大乘僧侶或居士,有時也可以尊稱為菩薩,如印度大乘佛教學者龍樹、世親等,也被稱作菩薩。
按照佛教的經典教義,佛是出家人,而菩薩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菩薩和佛在佛教中是有嚴格區別的,菩薩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沒有出家受戒的人。把菩薩和佛混為一談的現象,主要出現在大陸民間,實際在佛教界內部,這個區別還是很嚴格的。而在台灣寺廟中,對於菩薩的理解還是堅持佛教本來的定義,就是用來稱呼在家修行的人。台灣寺廟的和尚,對於到廟中隨喜的香客和一般的遊客,就是是用菩薩的稱呼。順便多說一句,在佛教的寺廟中,佛和菩薩的塑像,從塑像所做的裝飾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沒有任何裝飾,而菩薩的塑像,身上裝飾華麗,有寶石簪纓等等飾物,是常人的裝束。這也是佛與菩薩區別的一個證明。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