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無人車造AI晶元這三年,地平線如何攥緊自動駕駛機會?

為無人車造AI晶元這三年,地平線如何攥緊自動駕駛機會?

去年下半年以來,AI晶元成為人工智慧的新寵兒,一時間各色玩家浮出水面,紛紛打造屬於自己的人工智慧晶元。而有一家初創公司,在浪潮湧起兩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這是地平線。

日前,智東西來到地平線北京總部,與GTIC重磅嘉賓、地平線聯合創始人兼演算法副總裁黃暢進行了深度交流,了解了地平線的創辦契機、這兩年的發展成績以及未來的規劃。

地平線聯合創始人&演算法副總裁 黃暢


一、黃暢:從「三清幫」到演算法副總裁

與黃暢在約定的下午兩點見面時,他手裡拿著一盒肉鬆餅。在接受採訪的間隙,順便解決了這頓午飯。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黃暢的表達。一落座,黃暢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地平線。

如今的地平線的規模已經不像是一個初創公司,團隊共有400餘人,主要分布在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四地。今年是地平線發展規劃中產品大規模落地的階段,因此會有不少負責產品和市場的人加入地平線,但負責技術的工程師在地平線人才的佔比仍然有80%。

地平線北京總部辦公室

由余凱、黃暢等人聯合創辦的地平線,在骨子裡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而驅動地平線產品背後的演算法,則是由身為演算法副總裁的黃暢直接負責。

黃暢本人屬於「三清幫」,即本碩博都在清華大學就讀。黃暢本科學的是計算機科學,如今大熱的圖像識別,他從大學期間就開始接觸。當時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都還沒那麼火,圖像識別依靠的還是相對傳統的演算法。但黃暢和圖像識別已結下不解之緣。

2003年,還在讀大三的黃暢加入清華大學與日本歐姆龍公司合作的課題組,共同開發人臉識別的演算法。三年之後,演算法被凝聚為了一顆晶元投入量產。後來的數年,日本攝像廠商的數碼相機紛紛開始用上人臉跟蹤乃至人臉追焦功能,背後正是黃暢參與的這顆晶元在起作用。

黃暢說,雖然當時並沒有因此賺到什麼錢,但這次成功的經歷強化了黃暢對圖像識別的前景預期——在本科畢業時,黃暢曾向同學「誇下海口」,稱圖像識別在5-10年內一定會得到大規模的應用。另一方面,這次經歷也讓黃暢理解到,將演算法固化為晶元這種工程方法的強大之處。

不過到博士畢業後,黃暢都還沒有想清楚工業界的價值,因此他在師兄推薦下,先去了南加州大學當博士後。

09年,黃暢重燃了對工業界的興趣。同樣是在朋友引薦下,向當時余凱領軍的NEC Lab發出了意向。余凱親自給黃暢打了個電話,然後是一輪多對一的面試,再然後就是黃暢拿到了Offer,成為余凱團隊的一員。通過NEC Lab,黃暢不僅認識了余凱,也將自己的視野拓展到了圖像識別之外。

2012年,時值國內移動互聯網興起,在李彥宏邀請下,余凱帶領團隊回國加入百度,黃暢也在其中。同樣,2012年也是深度學習復甦的年份。隨後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成立,余凱任副院長,黃暢則就職主任研發架構師。

進入百度後,余凱與黃暢主導的團隊幫助百度搭建起了圖像識別這條技術路線,並通過深度學習研究院孵化出了百度無人車項目。如今這些都已成為百度的標誌。

2015年,人工智慧的暴漲勢頭已經初現端倪,資本熱情開始釋放。但余凱與黃暢卻察覺到業界對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關注很多,對演算法運行的載體——晶元卻關注很少;大公司們對AI需要的雲端計算能力關注很多,對終端的計算能力卻關注很少。

捕捉到這個機會後,地平線於2015年成立,黃暢作為聯合創始人出任演算法副總裁。打造適用於終端設備的人工智慧專用晶元,成為地平線的方向。


二、關鍵產品:第一代晶元踏上「征程」 同時識別200個目標

針對人工智慧對計算平台的需求,地平線給出了新的晶元架構BPU(brain processing unit)。

針對更具體的自動駕駛對環境感知的需求,地平線歷時兩年多,基於BPU開發了第一代晶元——「征程1.0」(它的兄弟「旭日」有著類似的能力,不過工作場景是在安防領域,演算法不同),計算性能達到1Tops,可以以30幀每秒的速度實時處理1080P的高清圖像,在每幀圖像中同時檢測、識別200個目標,而典型功耗為1.5W。

征程1.0

對於這枚晶元,黃暢感慨第一次就能夠做到這樣的成績已是比較幸運。

晶元行業和汽車行業原本就是兩個複雜程度極高、周期漫長的行業,為自動駕駛打造晶元,則讓問題更加複雜。

首先是自動駕駛需要強大的計算性能、實時的處理響應、以及較低的功耗,同時還要滿足成本需求。而這些是目前GPU為主的計算平台無法做到的。因此地平線一開始搭建自動駕駛平台的時候就與英特爾合作,採用了後者的FPGA來作為核心計算單元,滿足了自動駕駛對計算性能、計算延時、以及計算功耗的要求。研發ASIC晶元則在保證這些指標的基礎上降低了成本。

基於征程的單目ADAS演示

其次是用於自動駕駛的晶元要進入汽車市場必須通過車規。抗電磁干擾、抗震動、極大的工作溫差等等,複雜的標準和嚴格的檢測此前並不在地平線眾人的經驗範圍之內。對此,地平線近期已經引入了一名資深的汽車行業專家,成立一個專門的團隊去解決面向車規的研發工作。

另外,自動駕駛晶元落地要面臨的一個大敵是漫長的時間——晶元研發動輒3、5年的長周期+車型研發同樣長乃至更長的周期,使得一款自動駕駛晶元從立項到最終裝車應用的時間會無比漫長。而自動駕駛的演算法又在快速變化,這對生產ASIC形式自動駕駛晶元的公司是不利的。

對此,黃暢認為硬體開發的固定周期很難逆轉,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但地平線針對這個問題,通過優化前期調研,中期開發時晶元架構設計和演算法共同迭代等方式儘可能地使開發節奏靠近軟體,將其晶元開發周期縮短到了2年多(地平線成立到「征程」發布)。

地平線BPU晶元研發路線圖

同時,沿著規劃的三代架構,地平線將對晶元進行逐年迭代,使其能力不斷升級。目前已經推出的征程1.0屬於第一代高斯架構,基於圖像識別對應自動駕駛的感知需求;第二代基於伯努利打造的晶元已經在研發中,其能力延伸到了建模與定位;第三代在貝葉斯架構上研發的晶元則會進一步參與到自動駕駛的決策中去。

地平線的晶元擁有的計算能力,也會隨之從滿足L2升級到L3、L4。

三、業務邏輯:自動駕駛是先鋒隊

由於自動駕駛的廣大市場,以及地平線核心的圖像識別技術與之強關聯,自動駕駛很自然地成為了地平線的重要業務之一。

不過在黃暢看來,自動駕駛業務在地平線內除了在商業考慮上是一個較大的業務方向,這條線還扮演著一個先鋒隊的角色。黃暢認為,自動駕駛最接近於人工智慧產業的理想形態:

首先自動駕駛要求技術的全面性,它不僅涉及到了人工智慧,還直接涉及到了高精度感測器、車輛控制運動、模擬等一系列技術。佔領這樣一個綜合技術高地,生意本身會自帶護城河,同時所掌握的技術又能為其他業務線所用。

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的業務成長性比較好,在當下就可以分步驟地進行商業化,同時應又具有較強的通用性,未來可移植到其他機器人性質的產品中。

在商業路徑上,黃暢告訴車東西,因車規級晶元還在開發中,今年「征程」主要面向的是後裝ADAS市場。而滿足車規、第二代晶元面世後,則會面向前裝市場發力。

除了提供關鍵的自動駕駛計算晶元,地平線也在扮演著解決方案商的角色:一年之前,地平線就搭建起自動駕駛系統的解決方案——雨果平台。基於FPGA、滿足高等及自動駕駛的的雨果平台1.0今年開始面向Tier-1、整車廠供貨;同樣,第二代晶元研發完畢後,雨果平台也將有ASIC替代FPGA的迭代版本推向市場。


結語:AI晶元大浪中的弄潮兒

採訪結束,黃暢手中的一盒餅也恰好吃完。

但自動駕駛的蛋糕才剛剛做起來。對於近來的AI晶元熱,黃暢認為這會是一件好事,因為關注度上升過後,資本和資源自然會湧向這個中國企業曾經不太擅長的領域。

面對各類競爭對手,黃暢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在AI晶元浪潮湧起三年之前,他們就預判到了趨勢。而在晶元架構上,黃暢稱地平線將更加激進。

說完這句話,黃暢又徑直邁向了下一個會議室,繼續工作。

智東西將於3月9日舉辦GTIC(2018全球AI晶元創新峰會),會上也將針對AI技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落地展開深入討論,地平線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兼演算法副總裁黃暢博士是GTIC自動駕駛板塊的重要嘉賓,屆時,歡迎各位業內人士光臨GTIC現場參與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東西 的精彩文章:

對話阿里雲胡曉明:吉隆坡成城市大腦海外試水第一站
醫院和診所要智能化升級了!微軟對此祭出四大武器

TAG:智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