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述而第八:孔子提倡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論語》述而第八:孔子提倡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論語》第八篇,有兩個很值得關注的大問題:一是孔子怎麼教育別人?二是孔子自己怎樣學習?弄清楚這兩個問題,對我們自身的教育和學習,就有了一個可以參照的坐標系了。

今天,先學習孔子的教育觀。

一、孔子提倡什麼樣的教育?

有一句話,12個字,簡要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大綱。這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什麼意思呢?孔子認為,一個人在世界上,要具備四個方面的修養:

一是懷大志,行大道。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有使命感,在天地人三才的坐標系裡,給自己一個定位。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站得高,看得遠,走的正,行得直。這也正是《易經》中乾卦的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王國維先生所說做學位的第一重境界,差不多可以形容這一人生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二是德在心,善自律。

漢代大儒鄭玄認為,君子有三德:至德,厚德載物,能包容;敏德,與時俱進,不死板;孝德,敬事父母,有愛心。所以,「據於德」也正是《易經》所謂坤卦的境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三是講仁義,能忠恕。

仁,有身心合一的意思,這一點上,與「忠」對應。真正的仁者,都是「中」自己「心」的人,行走世間有一個堅定不移、一以貫之的宗旨和使命,有一個矢志不移、九死不悔的中心思想。

仁,還有二人相偶的意思,在這一點上,與「恕」對應。仁者處世,都能夠「如」他人之「心」,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立場來考慮問題。

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正是儒家的君子之風。這也是《易經》中謙卦的道理:謙謙君子,比德如玉。

四是擅技藝,能養身。

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注重才藝的學習,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是必備的技能。有了一技之能,才能行走天下,不僅自立自強,而且奉獻社會。

南懷瑾先生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說:儒家,就像糧食店,是我們日用常行必不可少;道家,就像藥店,生病了一定要用到;佛家,則像是百貨店,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系以他的一首詩,來體會三家學問的互補與互益:

佛為心,

道為骨,

儒為表,

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

能在身,

思在腦,

從容過生活。

二、孔子都教學生一些什麼本領?

這一點,本篇中明確講到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什麼意思呢?就是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學生:

一是學文化,通典籍。

文是言傳。詩書六藝,就是孔子教學生的教材。通過這些詩書、典籍的學習,孔子教給學生的是廣收博取的見聞、觸類旁通的知識、慎思明辨的能力。

二是知行合一,身體力行。

行是身教。孔子提倡學而時習之,要把知識、學問放到心上體會,事上磨練。這,和後來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一脈相承的。

宋代大儒陸象山說:我沒事的時候,無知無能;而一旦碰到事的時候,我便是不所不知,無所不能。

這與王陽明先生的心法如出一轍:我心不動,隨機而動。我們看到他無論是剿匪,還是平亂,就像砍瓜切菜一樣利落,如入無人之境。所以,聖人的「心法」是很值得我們留意的,借陽明先生的「四句教」,體會人人都有的良知與良能: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三是盡己為忠,對人能恕。

朱熹先生講忠恕之道,認為: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忠,就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心,忠於自己的良知良能;恕,就是能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上考慮問題。

不僅對人,對學問也是這樣。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讀古人書,要能夠持「了解之同情」,不苛責古人,同樣是恕的道理。

所以,忠就是不自欺;恕,就是不欺人。能做到這兩點,自然也就不被人欺。

四是忠發於心,信周於外。

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能做到內在的不自欺,就能做到外在的不欺人。就像程頤先生所說的,「發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為信」,忠於人、忠於事、忠於理的人,一定會腳踏實地,真履實踐。

另外,「信」也是我們增長一切學問的根本。就像《大智度論》所說:「佛法如大海,以信為能入。」聽老師的話,能夠信服,才有真實的受用;讀古人書,能夠信服,才能契入智慧的境界。系以《華嚴經》偈語,願於一切學問能夠信服,並身體力行,轉化成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心清凈無垢濁,滅除驕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凈手受眾行。

三、孔子不教學生什麼東西?

本篇中也說得很明白:子不語怪、力、亂、神。

一是語常不語怪。

所謂「聖人只說家常話」,孔子講的都是日用常行,雖然至簡、至易、至平常,但平常心,非常道。真正顛撲不破的道理,就在平常和平凡中。

二是語德不語力。

孔子認為,一個人處世,靠的是道德,而不是力量。所以,在本篇中,他曾感慨自己雖然一身本事,但是如果別人用我,我就努力去做;如果沒人識貨,我就藏器於身,所謂「用舍行藏」是也。而在他看來,能夠和他一樣的,恐怕弟子中只有顏回吧!

子路聽了不服氣,說:「你要帶兵出征,會帶誰?」一副捨我其誰的樣子。孔子很鄙夷地說:「徒手博虎,徒身過河,都是有勇無謀的匹夫行為。這種一根筋、不怕死的傢伙我才不會帶。要帶,我也要帶那種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

所以,為人處世,始終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真是一種至高的修養。我十多年前採訪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先生,到現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辦公室貼著的沉船海報、牆上掛著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條幅!

三是語治不語亂。

孔子不講悖亂之事,只從正面講,很少從反面說,應該是擔心學生會跟著學壞吧。

由此想到,媒體的負面新聞太多,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很多時候反而對社會是一種反作用,就像古人說很多書籍是誨盜誨淫一樣。

四是語人不語神。

孔子只講人事,不講鬼神,別人問他鬼神之事,他也以一句」不知人,焉知鬼」來改變話題。

有一次,宰我問他:「據說黃帝活了三百歲,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呢?」孔子的回答是:「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所以,孔子是一個很平實的人。即使別人以「聖人」看待他,他也總是很謙虛地說,豈敢豈敢!我哪有那麼厲害?我只是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罷了;我可不是生而知之,我只是好古敏求罷了!

所以,我們學習孔子,就要學習他這種平實和老實,學習他這種日用常行中的真學問和真功夫!

借詩悟道,以文會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瀧詩話 的精彩文章: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TAG:雲瀧詩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