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明代瓷器 中瓷發展的多元化、特色化

明代瓷器 中瓷發展的多元化、特色化

明代瓷器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

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發展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鬥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五彩量最大。

特  征

1.燒造品種:景德鎮洪武時期燒制的瓷器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元代的青白瓷和樞府瓷入明之後仍在燒制。

2.造型特徵: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樞府窯的古樸渾厚的遺風,尤以民窯為甚。

3.釉面特徵: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

特  征

4.胎體特徵:胎土因淘洗粗細之差,胎質表現大不相同。官窯瓷器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緻細白,稍有厚重感。

5.圖案紋飾特徵: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

6.底足特徵: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遺風。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標誌。

主要特點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洒,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款識特點

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如何鑒定明代瓷器??

1.造型: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鑒定工作更為有利。

2.紋飾: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準確再現。鑒定真偽,還可根據紋飾的筆法,遠近疏密的層次,筆力纖弱等等。

3.胎釉: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鑒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鑒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凈與燒結的縝密程度。

4.款識: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覆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

更多資訊,請點擊關注,小編萬分榮幸!文章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希望您能看得愉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鑒行 的精彩文章:

茶室 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喝茶 慢下來去生活的 新標準!

TAG:品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