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發現肺結節,切還是不切?哪些情況需要手術切除?

發現肺結節,切還是不切?哪些情況需要手術切除?

發現肺上長了東西,但還不清楚具體是什麼,這時一般稱為腫物或結節,大的叫腫物(直徑大於3cm),小的叫結節(直徑小於3cm)。其中,直徑在2cm以下的稱為小結節;直徑小於1cm的叫微小結節。對於直徑在1cm以上的肺結節,如果患者本身存在一些高危因素,比如有吸煙史、肺癌家族史等,建議最好做處理。處理方法兩種:一是穿刺活檢,判斷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另一種是直接手術切除。

具體選擇哪一種方法,除了要考慮患者有哪些高危因素,更重要的是看患者的CT檢查結果。如果CT檢查高度懷疑是肺癌,這時會建議直接手術切除而不做穿刺活檢。當然,手術也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情況。如果患者的身體條件比較差,不能承受手術,就需要做穿刺活檢來診斷,然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治療。

肺小結節是否要做活檢,與它長的位置有關嗎?

我們常說的肺結節往往指的是外周型肺結節,也就是離中央支氣管比較遠的結節,這類結節通過CT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而如果是中央型的微小結節,通過影像學檢查,例如X線、CT等是看不到的,必須做支氣管鏡檢查,才能發現直徑在1cm以下的「中心型」肺結節,同時需要支氣管鏡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查。簡單來說,對於非中央型肺結節,或者特別遠離中央支氣管的外周型結節,均可以考慮做穿刺活檢。

在肺結節的診斷過程中,目前仍然首選做影像學檢查,根據CT顯示的結節大小、位置、形態等影像學特徵做出穿刺或觀察的選擇,對於影像學特徵不明顯的可以通過動態觀察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做穿刺活檢,會不會導致腫瘤擴散?

很多患者擔心做穿刺活檢的話,穿刺針如果穿到腫瘤細胞上,會不會造成腫瘤擴散或者轉移。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樣的風險,但是發生率非常低。除此之外,對於高度懷疑是肺癌的患者,做了穿刺檢查之後絕大多數都要做手術,多做一次檢查只是徒增患者的痛苦和創傷。因此,建議這部分患者不必做活檢直接手術。

肺與身體其他器官不同,它就像一個氣球。穿刺針刺破了氣球,它就會漏氣,患者就會感到呼吸困難。因此,為了保證安全,肺穿刺必須要住院,不像有部分肝臟穿刺、腎臟穿刺、乳腺穿刺等在門診就可以完成。至於穿刺活檢的費用,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CT掃描的費用,另外一個是穿刺針的費用。穿刺針大約600~1000元,總體花費大約2000元左右。

案例:患者男,59歲,患有糖尿病。在當地醫院進行胸部CT平掃後,結果如下:右肺上葉18mm結節影,病灶邊緣不光整,見分葉和毛刺,病灶內見小空泡,余肺野未見異常密度灶,雙腔未見積液,縱隔無腫大淋巴結,心臟無明顯增大,所轄膽囊壁增厚。結論:右肺上葉佔位,MT待排,膽囊壁增厚。

從當地醫院檢查報告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患者的肺結節是惡性的概率比較大。首先,肺結節的大小已經超過預警值,要知道一般直徑大於1cm的結節都要特別關注,低於1cm的則可以暫緩一下。該結節直徑大小為1.8cm,加上它的邊緣不規整,有毛刺,這些都屬於惡性的徵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患者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是有糖尿病史。建議這類患者諮詢時要詳細描述糖尿病的控制情況,包括空腹血糖是多少,這對醫生判斷病情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肺部容易患結核,那麼這個結節就有可能是結核病灶。因此,即便判斷患者得腫瘤的可能性比較大,也需要先排除是不是結核。

當地醫生說支氣管鏡無法穿刺和活檢,做不到位置,要做增強CT,或切開手術確診。為什麼?肺結節在哪些位置就不能穿刺活檢了?

僅從片子上看,檢查報告中描述的分葉征並不典型,因此,我們不能只看檢查報告單,而是要求醫生去看片子。這位患者的情況,為了明確診斷,首選檢查並不是穿刺活檢,而是先抽血化驗,檢查腫瘤標誌物和對結核有鑒別意義的檢查,這類檢查比肺穿刺檢查費用要低一些,且創傷更小,也有利於診斷。

如果腫瘤標誌物是陽性,特別是那些特異性較強的項目如CEA等異常,再結合影像學檢查等,考慮是肺癌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腫瘤標誌物是陰性,一般會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和身體狀況建議穿刺或隨訪。

從這位患者的片子上看,肺結節在右肺上葉的這個位置是可以做穿刺活檢的。

發現肺結節,切還是不切?

哪些情況需要手術切除?

關於哪些肺結節需要手術切除,首先取決於肺結節的大小及影像學特徵。對於沒有完全鈣化的肺結節(一般完全鈣化的肺結節是良性的),如果直徑在1cm以上,就有可能需要手術。但只有兩個條件還不夠,對於1cm以下且影像學特徵不明顯的肺結節此時建議患者先繼續觀察,當然這種觀察並不是單純的依賴時間,而是要繼續採集患者的病史,定期檢查,收集關於結節的更多信息,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3+2」模式。

根據《2015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解讀》,一般發現肺結節後,醫生會通過「3+2」模式進行處理。其中,「3」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發現肺結節後,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家族史、現病史等;

第二,建議患者做一些無創的檢查,包括CT、PET-CT等;

第三,對這些檢查做一個深度的分析。通常我們看到的片子是2D的平面影像,現在通過計算機軟體可以達到3D效果。這種3D效果不僅能夠讓醫生看清肺結節的大小,還能計算肺結節的體積。尤其對於一個不規則的肺結節而言,如果增大的幅度還不到1毫米,通過肉眼是無法觀察到的。但是通過計算機軟體處理成3D後,就能觀察到其體積的變化。

而「3+2」模式中的「2」則是指兩大解決方案:對高度疑似患者進行病理診斷;對無法定性者進行密切科學隨訪。總之,如果對患者的肺結節評估為處於「高危狀態」,建議手術切除肺結節;反之,可以暫時不考慮手術,以觀察為主,要觀察多久,取決於結節的大小和性狀。

CT報告「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是不是就能診斷肺癌?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是否需要馬上手術切除?

發現磨玻璃樣結節直接手術肯定是不對的。雖然一部分磨玻璃樣結節的確與肺癌相關,但大多數其實與炎症有關。與肺癌相關的,主要是非典型性腺瘤樣增生,它是一種典型的磨玻璃樣結節,屬於癌前病變。當出現這種病變時,一定要早點手術切除。但實際上,很多磨玻璃樣結節是炎症導致的,尤其是純磨玻璃樣結節(磨玻璃樣結節分為單純型和混合型兩種,其中混合型磨玻璃結節是肺癌的可能性更高),很多是真菌性炎症導致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是肺結核或其它肉芽腫性炎導致的。

一般發現肺部磨玻璃樣結節後,建議進行嚴密的隨訪觀察。尤其對於直徑在8毫米以上的結節,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做PET-CT掃描;如果經濟條件不好,SPET檢查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該檢查能夠醫保報銷,提供的信息也不少。而對於直徑在8毫米以下的肺結節,則不建議做PET-CT檢查。

做了這些無創檢查以及抽血檢查腫瘤標記物後,如果存在肺癌的危險因素,再手術也不遲。肺部磨玻璃樣結節變化一般比較慢,有的甚至隨訪十幾年都變化不大,所以持續觀察,發現可能是肺癌時再手術,一般並不會耽誤病情。

非典型性瘤樣增生是不是肺癌?需要手術切除嗎?

從肺結節發展到肺癌,並不是像「變臉」一樣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緩慢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強,可能能起到「攔截」作用,變著變著就不變了。但如果抵抗力比較弱,這個過程將逐漸發展。而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非典型性腺瘤樣增生,而且當非典型性腺瘤樣增生從輕度、中度發展到重度時,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最後會直接發展成肺癌。因此,當發現純磨玻璃樣結節逐漸增大,或者體積不增大但中間出現點狀或者片狀的實性、半實性病變時(純磨玻璃樣結節是非實性結節),建議立刻手術。

結節>2cm,需要手術切除嗎?結節直徑在多大範圍內建議患者手術切除?

影響肺結節是否要手術的因素中,結節大小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結節的影像學特徵。一般CT檢查會提供結節周邊的變化情況,當結節周邊出現毛刺征、分葉征時,往往說明結節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尤其當周邊情況不穩定,即便結節直徑在1cm以下,也要考慮手術。而如果結節周邊是比較規則的,或者出現完全鈣化,即便結節體積再大,也沒有必要手術,甚至不需要觀察。《共識》中進一步細化≤8 mm肺結節良惡性評估及管理模式:

對於直徑小於4 mm的肺部結節,建議隨訪;結節直徑4~6 mm者,當無肺癌風險時建議在第12個月時重新評估,當有肺癌風險時建議6~12個月隨訪,如果沒有變化,則在 18~24個月之間再次隨訪;對於結節直徑6~8mm者,當無肺癌風險時建議在6~12個月之間隨訪,當有肺癌風險時建議,應在最初的3~6個月之間隨訪,隨後在 9~12 個月隨訪,如果沒有變化,在24個月內再次隨訪,建議使用低劑量平掃技術。

會不會在定期複查的過程中出現腫瘤增大或胸腔、淋巴結等處轉移,錯過早期手術的機會?

上面也提到在2015年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中,對於不同大小的肺結節,建議採取不同的隨訪時間。其中,第一次檢查特別重要。如果第一次檢查發現結節的危險性比較高,就需要密集隨訪,或者立刻手術。要知道,一些微小的病變也有可能早早就發生腫瘤的轉移。因此,要重視第一次檢查的情況,如果確實結節危險性比較大,就建議不要隨訪而是手術。

肺小結節如何進行隨訪檢查?

對於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肺小結節,如果患者本身沒有腫瘤的家族史,沒有不良的生活史,而且腫瘤標誌物檢測是正常的,第一次複查時間是在三個月以後。此後,依據結節的情況制定複查時間。而對於1cm及以上的肺結節,如果影像學檢查發現沒有完全鈣化,一般不建議隨訪,有手術條件的建議手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富全醫生 的精彩文章:

食管癌初期的4個癥狀須留意,在這之前,你最好改改這4個壞習慣
肺炎,其實沒有你想像的嚴重!關於肺炎的誤區則需要必知

TAG:張富全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