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消化內鏡研究現狀與展望

中國消化內鏡研究現狀與展望

2017年,在全國消化內鏡同道的共同努力與協助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等舉辦了多次高水平的內鏡會議和現場演示。經過專家的多次討論與協商,頒布了數部內鏡診治相關指南與共識意見;在國際內鏡雜誌發表了數十篇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報告;響應「健康中國2030」的號召,在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方面有重要進展。總之,我國消化內鏡的進展步伐穩健而有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在逐步上升。在此,通過對2017年我國消化內鏡領域發生的大事進行盤點,希望能夠為今後的工作帶來啟發,以進一步提高我國消化內鏡的診治水平。

膠囊內鏡

我國是胃病大國,胃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據中國癌症數據分析顯示,2015年新發胃癌67.9萬例,死亡49.8萬例,發病率為30/10萬,已成為威脅國人生命的第二位癌症。胃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病死率最根本的方法。我國尚未大規模開展胃癌普查和篩查項目,主要依靠門診有癥狀患者的機會性胃鏡篩查,而胃鏡因其檢查的有創性而在人群中接受度低。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發新的舒適化胃鏡檢查方式。膠囊內鏡具有安全舒適的優勢,目前已成為小腸疾病的一線診斷方式。為了實現膠囊內鏡檢查胃的目的,必須對胃進行有效的充盈並實現對膠囊內鏡的主動控制。

2013年,我國率先研製出全球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膠囊胃鏡系統,該系統由一個C型機器臂式的永磁體在體外控制膠囊在胃腔內實現精確的運動和控制,經臨床研究證實,診斷準確性高,並已獲得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註冊證和歐盟CE認證,成為目前唯一應用於臨床的磁控膠囊胃鏡。經過多年的努力,磁控膠囊胃鏡目前已在國內外臨床中廣泛應用,成為胃病初篩和檢查的重要工具。2017年8月,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等5個學術組織聯合發布了國際上首部《磁控膠囊胃鏡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共識包括磁控膠囊胃鏡應用的適應證、禁忌證、胃準備方案、操作流程和培訓報告等部分,進一步規範其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的應用。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廖專教授等率先在國際上提出磁控膠囊胃鏡準備方案(飲水+西甲硅油),可顯著提高胃內清潔度。杜奕奇教授等提出一種雙氣囊小腸鏡取出滯留膠囊內鏡的處理策略,先經口小腸鏡操作(成功率約70%),如果失敗再考慮使用經肛小腸鏡、藥物或者手術治療,研究發表Gut雜誌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姜泊教授等研發出一種新型磁控結腸膠囊,可有效用於腸道疾病的診斷,78.8%的膠囊可順利達到乙狀結腸,研究發表在美國消化內鏡協會會刊上。

上消化道腫瘤內鏡診治

食管癌發病率在我國大陸居惡性腫瘤第3位,病死率居第4位;雖然我國食管癌主要類型是鱗癌,但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癌變率約為0.61%。2017年,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頒布了《中國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篩查與診治共識》,進一步規範國內對巴雷特食管及早期食管腺癌的篩查、診斷和治療。胃鏡及胃鏡下活檢是上消化道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消化內鏡新診治技術的出現,明顯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李延青教授等提出內鏡智能分光比色技術(FICE)聯合探頭式共聚焦激光顯微內鏡靶向活檢,可明顯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變的診斷率,研究內容發表在Endoscopy雜誌上。內鏡下切除逐漸成為早期上消化道腫瘤治療的一線方法,具有創傷小、併發症少、恢復快、費用低等優點,且與外科療效相當,5年生存率均可超過90%。解放軍總醫院令狐恩強教授等創新性地對46例大食管鱗狀細胞腫瘤進行內鏡黏膜下隧道剝離術,並證實對於環周病變,雙隧道可明顯減少整體手術時間,研究發表在Endoscopy雜誌上。

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可以在直視下對腸道內黏膜進行檢查,目前成為腸道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為了獲得良好的視野,保證診斷的成功率,腸道準備成為結腸鏡檢查成功的重要條件。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柏愚教授等進行了一項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方案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研究證實,聯合服用聚乙二醇和西甲硅油可明顯提高腸道清潔度,並提高腺瘤檢出率。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旻湖教授等證實西甲硅油聯合低劑量聚乙二醇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腸道準備效果,兩項研究成果均發表在Endoscopy雜誌上。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潘陽林教授等創新性地提出通過水交換法進行腸鏡觀察,並證實其在腺瘤檢出率方面優於注氣法,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胃腸病雜誌上。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和胰腺體外衝擊波碎石術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是一種十二指腸鏡下逆行經乳頭造影顯示膽胰管並進行診斷或者治療的技術,目前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膽管良性狹窄和慢性胰腺炎等疾病的首選方式。2016年11月,由中國專家主導在瀋陽召開的亞太區ERCP聯盟會議,制定了《膽管良性狹窄內鏡處理的亞太共識意見》,內容涉及膽管良性狹窄的病因、診斷、內鏡診治方法、其他治療方法和新技術應用以及具體的操作指導意見等,比較全面地覆蓋了膽管良性狹窄相關的臨床問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廖專教授等開展大樣本研究,證實慢性胰腺炎是ERCP術後胰腺炎發生的保護因素,隨著疾病進展,慢性胰腺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下降,研究發表在美國消化內鏡協會會刊上。胰腺體外衝擊波碎石術(p-ESWL)是一種基於體外震波的原理對胰管結石進行碎石的治療方式,目前成為成人慢性胰腺炎治療的一線手段。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胡良皞教授等開展國內最大樣本量胰腺ESWL研究,證實其在青少年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是安全和有效的,完全腹痛緩解可達77.6 %,研究發表在Endoscopy雜誌上。

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和引流

超聲內鏡引導下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EUS-FNA),已應用於臨床診斷近20年,成為許多消化疾病的重要診斷依據,比如胰腺和消化道腫塊。超聲內鏡檢查可發現消化道周圍幾毫米大小的微小病變,輔助確定病變的性質、組織學來源和病理學特徵。2016年,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超聲內鏡學組頒布了《中國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臨床應用指南》,指南中包括了EUS-FNA術前準備、標本處理以及臨床應用範圍等多方面內容,特別是其中還涉及可提高細針穿刺準確率的相關技術。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貴齊教授等牽頭多中心研究,證實超聲內鏡引導下活檢對胰腺腫塊的診斷準確性優於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92.7%vs81.8%),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消化協會臨床官方雜誌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上。

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超聲內鏡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膽管和胰腺囊腫的引流,成為ERCP的重要補充手段。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孫思予教授等牽頭開展了關於超聲內鏡引導下胰腺囊腫引流和壞死組織清除術的國際多中心調查,發現72.7%的學者認為雙管腔內金屬支架(LAMS)是包裹性胰腺壞死患者內鏡治療的標準方案,95.5%的學者推薦使用大孔徑LAMS(15mm)支架進行引流。

轉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年第4期

撰寫:李兆申 鄒文斌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科)

編輯:袁昊

關注消化界,乾貨天天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內鏡技術預防ERCP術後胰腺炎
胃腸鏡檢查注意防止低血糖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