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通心絡減輕微血管內皮細胞氧化應激和炎症損傷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

中藥通心絡減輕微血管內皮細胞氧化應激和炎症損傷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

作者:吳曉莉 溫進坤等

摘自:Int J Clin Exp Pathol,2015,8(6):6323-6333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的發病基礎,由AS引發的心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主要死亡原因之一。AS發生機制十分複雜,包括內皮功能損傷、凝血功能障礙、脂質代謝紊亂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學改變。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AS的發生與氧化應激、炎症反應、脂蛋白滯留等密切相關,病理學改變主要為內皮損傷後單核細胞黏附與聚積、脂質顆粒沉積、泡沫細胞形成、血管平滑肌細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及向內膜下遷移,最終導致內膜增生和斑塊形成。

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過量產生所引起的氧化應激(oxidative stress)在AS的發生髮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證明,高脂血症時,各種滯留在血液中的脂蛋白可被ROS過氧化修飾。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為血漿中富含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目前已知的AS危險因子。ox-LDL能促進VSMCs增殖外,還能與血管活性因子和生長因子協同作用,對AS的發生髮展起重要作用。

炎症反應(inflammation)也在AS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證明,細胞內氧化應激信號可選擇性誘導炎症相關基因的表達,氧化應激與炎症反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連鎖反應,共同導致AS的發生與發展。同時,ox-LDL作用於血管內皮細胞後,使其釋放出大量趨化因子和黏附因子,促進白細胞的遊走和黏附,從而加重炎症反應和血管內皮的損傷。

中醫絡病理論認為,AS與絡脈瘀阻、絡氣瘀滯有關。目前對於AS的治療多以他汀類藥物為主聯合中成藥,採用中西醫結合方式。中西藥聯合應用一方面可降低西藥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可增加療效,減少藥量。通絡方葯的代表方劑通心絡(Tongxinluo,TXL)是我國的傳統中藥,已用於臨床二十多年,是人蔘、赤芍、酸棗仁、檀香、降香、土鱉蟲、蜈蚣、水蛭、蟬蛻、全蠍、乳香及冰片等十二味中藥的復方提取物。該方劑的理法方葯及治療原則為化瘀通絡、流氣暢絡、搜風通絡。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通絡干預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脂、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預防心肌梗死,雖經多年研究,但因通心絡成分複雜,作用靶點多,目前對抗AS的作用機制仍未闡明。

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病理基礎。因此,降低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水平對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通心絡(TXL)—一種傳統的復方中藥——的抗粥樣硬化作用,是否與其在人心臟微血管內皮細胞(HCMEC)中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有關。

該研究發現通心絡治療顯著性地降低了apoE缺失小鼠血脂水平及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形成,改善了以CD31及eNOS表達增加所表示的內皮細胞功能。通心絡預處理可以抵消C16誘導的ROS及MDA的上調。進一步的實驗顯示通心絡的抗氧化效應可能與其抑制HCMEC細胞中p22phox、p47phox及HO-1的表達有關。另外,還發現通心絡可以抑制C16所誘導的IL-1β及TNF-α的釋放,這種作用是由對NF-κB表達及活化的抑制作用介導的。因此,得出結論:通心絡在HCMEC細胞中可以通過對氧化負荷及炎性反應水平的抑制作用,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以及改善內皮細胞功能。這個發現為通心絡的抗動脈粥樣化效應提供了一種新的分子機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這幾種鹼性食物是血管垃圾的「清道夫」,疏通血管,血液不粘稠
此時是血管保養最關鍵的時期!多吃它血管永年輕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