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瞧不起的那個大眾 用這輛車證明了自己為什麼是第一

你瞧不起的那個大眾 用這輛車證明了自己為什麼是第一

在中國汽車市場,大眾一直是一個輿論的中心。一方面,長久以來良好的銷量和不錯的保值率讓很多消費者趨之若鶩。而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不喜歡它。無論是「德國原裝朗逸」,還是「拉長縮短一個模樣」的不走心設計,他們總有自己的一套說辭來表達自己內心對大眾的不滿。

但對於大眾來說,這並不能影響什麼。2017年全年汽車銷量榜中,大眾又一次無驚無險的贏得了桂冠。儘管雷諾-日產-三菱聯盟的CEO卡洛斯·戈恩認為:「如果大眾集團去掉斯堪尼亞和曼恩重卡的20萬銷量,那麼排在第一的應該是雷諾-日產-三菱聯盟。」但還是那句話,憑本事拿的第一,沒什麼可指責的。況且三家聯手才勉強得了第二,實在是沒什麼立場說別人。

其實,筆者曾經也屬於瞧不起大眾的那類人。在這個行業之中,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各式各樣的全新技術,而大眾卻總是最不出彩的那一個。對於它來說,似乎踏踏實實賣好手頭的這幾款車就已經十分辛苦了,哪還有精力和想法去開發新的東西,未來的產品呢?但當我看到此次日內瓦車展上大眾展示出的I.D.Vizzion車型的時候,我終於意識到,自己一直都低估了這家傳統車企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

I.D.Vizzion並不是I.D.這個系列車型中的第一款車,在它之前,大眾曾發布過I.D./I.D.Crozz/I.D.Buzz三款概念車。但對於筆者來說,它們只不過是把當下最流行的元素,硬生生的塞進了看起來花里胡哨的外殼之中而已。I.D.和I.D.Crozz仍然擁有強烈的大眾烙印,後者乾脆則用帶有一絲科幻味道的設計來重塑當年的經典車型。總而言之,它們並不出彩。而作為系列第四款作品,I.D.Vizzion的出現證明了,大眾在嘗試性的推出兩款概念車之後,終於把握到了「未來」的方向。它在純電動、自動駕駛的基礎之上,加入了人工智慧和未來車內場景設計,讓I.D.Vizzion真正變成了一台為未來打造的次時代車型。

純電動平台

和前三款車一樣,I.D.Vizzion也同樣是採用大眾的MEB純電動模塊化平台打造。一直以來,大眾都對「模塊化造車平台」非常執著。不管是幾年前的PQ、PL,還是時下風頭正勁的MQB、MLB,對於大眾來說,只有模塊化的平台才是真正優秀的汽車平台,在純電動汽車領域亦如是。所以,在2017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大眾發布了名為Roadmap E的電氣化戰略。它表示在2025年,大眾將累計推出50款純電動汽車以及3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這些車將全部基於MEB平台打造,也就是說,這款純電動模塊化平台將成為大眾未來戰略中的基石。

和其他模塊化平台最大的不同在於,MEB是完全圍繞著電動汽車的三電核心進行設計的。動力電池組鑲嵌在底盤之中,車軸和傳動裝置的距離較遠,讓它擁有了無以倫比的軸距。同時,四輪四角的設計也讓所有基於MEB平台的車型都擁有前懸後懸非常短的特徵。在首款車型I.D.身上,MEB平台幫助它在4100mm車長中得到了2750mm的軸距;而此次的I.D.Vizzion擁有5163mm的車長,這也讓它的軸距提高到了3100mm,接近標準軸距版的BMW 7系轎車。

除了傲人的軸距帶來優秀的車內空間,MEB平台還提供了對電池的優秀兼容性。此次I.D.Vizzion搭載的111kWh電池組與I.D.Buzz上保持一致,它能夠提供665km以上的續航里程。無論是圓柱、方形還是軟包電芯,MEB都能夠根據車型不同承載不同容量的動力電池組,同時支持150kW的高性能快速充電技術。這也保證了將來大眾旗下的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都能達到400km-600km,而且最快能在15分鐘之內充滿80%的電池電量。

完全自動駕駛技術

在自動駕駛歷經了這麼多年的研發之後,完全自動駕駛如今也已經不算什麼新鮮東西了,尤其是通用集團剛剛宣布了將在2019年量產無方向盤和腳踏板的Cruise AV車型,更是讓自動駕駛的落地進入了倒計時階段。所以當I.D.Vizzion的對開式車門緩緩打開,看到前排沒有設計方向盤和腳踏板的時候,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據官方介紹,I.D.Vizzion之所以沒有方向盤和腳踏板,正是因為它已經擁有了L5級完全自動駕駛的能力。但在2022年之前推出的I.D.Vizzion量產版本車型卻不會搭載,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的L4級自動駕駛,至於完全自動駕駛技術,則會在2025年之後推出。

可能會有人覺得,像大眾這樣的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方面的研發實在有些保守,為什麼不像Waymo和通用Cruise那樣拿出一些「實錘」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呢?難道說,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方面就真的輸給了新銳的科技公司?

其實在2018年1月Navigant Research發布的全球自動駕駛技術企業排名圖中就能看出,雖然通用憑藉Cruise AV已經登頂,但像戴姆勒、福特、寶馬、大眾等傳統廠商的排名也都在第一梯隊之中,與通用僅有一步之遙。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調查機構的Navigant Research有足夠的證據能夠支撐它發布的排名圖,那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這些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方面的進度其實根本不慢,只不過作為一家擁有百年基業的汽車廠商,他們並不需要,也不希望通過這種激進的技術來提高自己的品牌聲量。而這些,恰恰是特斯拉這種新銳電動汽車廠商所欠缺的,這也是為什麼在AutoPilot獨領風騷的那幾年,特斯拉一直都將自動駕駛作為自己的宣傳戰略中重要的一環。

筆者猜想,大眾這樣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就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它不再會像年輕人那樣浮躁、張揚,有點什麼技術就要拿出來炫耀一番。反而是因為對汽車、交通以及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視,同時也因為對市場和消費者的了解,讓大眾對待自動駕駛技術的態度也變得更加謹慎。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大眾或許不會將這個潘多拉的魔盒交給消費者去玩弄,這反而印證了當大眾推出自己的完全自動駕駛時,它將會以安全、完整、舒適的方式迎接所有的消費者。

未來車內場景+人工智慧

此前的傳統汽車,駕駛是車內最為重要的工作。無論是一個人獨自出行,還是四五個人集體乘車,車內總需要一個人來操縱和控制車輛,前往目的地。在I.D.Vizzion的車內,大眾取消了方向盤和腳踏板,也就意味著人類將不需要再對車輛的行駛進行任何干涉。但你可曾想過,在車內無所事事的人類又會做些什麼呢?大眾通過塑造極具未來感的座艙和車載人工智慧系統表達了他們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答案。

嚴格意義上來說,人工智慧是指一種能以與人類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它不僅可以理解自然語言和圖像,還能夠將人和機器的交流變得像人和人之間一樣。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顯然人工智慧將會是人車交互系統的終極形態,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短時間內我們仍然無法創造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所以,大眾在I.D.Vizzion概念車中對車載人工智慧系統進行了全新的闡釋,以目前科技水平能夠達到的最大限度,實現了人車之間的自然交互。

當用戶乘坐I.D.Vizzion的時候,將不再需要藉助傳統的按鈕或是觸控來跟車輛進行互動。語言和手勢,成為了人車溝通的全新方式。而且,基於大眾在機器學習方面的不斷努力,I.D.Vizzion的車載系統能夠通過日常交流進行自我學習,並且累積不同用戶的不同使用習慣,比如座椅靠背高度、車內溫度、喜愛的歌曲甚至上班地點和偏好的行駛路線等等。大眾希望I.D.Vizzion的系統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不僅要在用戶需要時提供這些偏好服務,更可以自主根據當前條件和環境,主動激活設置或是提供建議,從一個只會冷冰冰駕駛的「機器」,變成一位真正能夠陪伴用戶的「人」。

與此同時,無論是概念車還是量產車,一塊大尺寸的顯示器幾乎成了所有新車的標配,有不少車企已經將這個顯示器的寬度擴大到了1米以上。而在I.D.Vizzion的車內,我們卻沒有看到類似的設計,甚至連一塊像樣的屏幕都沒有看到。難道大眾所塑造的「未來車內場景」就是希望用戶在乘車時「閉目養神」?當然不是。得益於HoloLens增強虛擬現實技術,屏幕將會變得即不存在,又無所不在。只要用戶需要,車載人工智慧助手就可以在任何一位用戶的面前投射出一塊虛擬顯示器,它能夠允許用戶使用手勢來快速調節車輛中的一些設置。這種聽起來就像是「少數派報告」的混合現實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工業領域,在未來的十年間,這項技術也會開始在汽車領域大放異彩,I.D.Vizzion正是全球首批搭載這一技術的概念車型。

結語

「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如果你著眼於汽車和交通,你的視野就只局限於汽車和交通;而如果著眼於人的需求和空間,那麼你的格局也隨之深化、拓展。」在日內瓦車展前夕剛結束的大眾之夜上,大眾集團CEO馬蒂亞斯·穆勒引用了美國知名社會學家和城市學者弗萊德·肯特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大眾集團近幾年在審視人類未來出行時的思考。

只有在消費者能夠安全、快速並且舒適地完成充電時,電動汽車才會被社會真正接受。也只有在人類的身份逐漸從「司機」轉變為「乘客」的時候,自動駕駛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人,是出行的根本。一切關於汽車的塑造,都應建立在人的根本需求之上。所以將彙集了技術精華的I.D.Vizzion定在2022年推向市場,正是因為大眾並不急於讓這個概念在當下變現。它已經預見到了,未來5年人類在移動出行方面的需求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潛心研發,解決需求,以人類為本,不急於求成。這是我在大眾和I.D.Vizzion身上所看到的特質,也是一個汽車行業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氣度。

作者:汽車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電動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的營銷伎倆
智能汽車新車佔比達到50%,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TAG:第一電動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