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特朗普的寵臣又換了一位,美國宮斗戲出現新信號

特朗普的寵臣又換了一位,美國宮斗戲出現新信號

文:刁大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我能夠勝任白宮裡的任何職位。對於每個職位,我會有十個一流人選……人們都願意在這兒工作。」

——唐納德·特朗普

3月6日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與來訪的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共同會見記者時,這樣信心滿滿地回應著關於政府團隊調整的質疑。

與此同時,這位最近有些心煩的老人也不忘為自家政府將要試試的鋌而走險再次辯護:「貿易戰沒什麼糟糕的,貿易戰會打擊別人,不會傷及我們」。

話音剛落,就在當天晚些時候,被外界認為在特朗普政府財經決策中發揮核心作用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加里·科恩(Gary Cohn)宣布辭職。

雖然自去年8月夏洛茨維爾種族暴力衝突之後,科恩就已萌生退意,減稅立法落地前後再度傳出辭職消息,但科恩這一次的真正離開還是讓外界頗感突然,不禁平添對特朗普政府內外經濟政策前景的憂慮。

逼退科恩的最後一顆稻草,當然是特朗普上周宣布將依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輸美鋼鐵鋁業加征關稅的執念。事實上,在過去幾天內這種原始而勢必導致複雜連鎖反應的貿易救濟手段已招致各方痛批,其中不僅有國會共和黨的憂慮與勸誡,也有美國國內汽車、建築、能源等相關產業的反對,更有美國在歐洲、北美以及亞太地區眾多盟友國家的強烈抵制。按照相關報道,科恩在最後一刻仍希望以一己之力扭轉特朗普的想法,但卻這一次他卻無果而終。

加里·科恩(Gary Cohn)

某種意義上,科恩的辭職,不僅僅標誌著避免貿易「慘劇」發生努力的慘敗,更意味著美國經濟政策的方向盤從「全球主義派」終於轉移到了「本土主義派」手中。天知道,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或者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等人會把帶著特朗普開到哪兒去。

彼得·納瓦羅,白宮貿易委員會主席,對華鷹派學者代表人物

科恩的退場或者納瓦羅等人的躥升,應該說是新一輪特朗普白宮內部權斗到今天為止的最大戲碼

自去年七八月間普里伯斯和班農兩人的相繼去職和退役上將約翰·凱利(John Kelly)的臨危受命,特朗普白宮內鬥看上去暫且平息下來。這個分水嶺意義的節點,標誌著此前由普里伯斯代表的共和黨傳統保守派和班農為代表的極端反建制派之間矛盾映射為特朗普白宮內鬥的狀況得以終結。而新的衝突點則主要體現為兩個層次上的遺留問題。其一是,家庭成員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家族親信持續在跨議題、多領域中發揮影響力,這一矛盾的集中爆發即代表白宮團隊傳統正常秩序的凱利與庫什納、伊萬卡等人的嚴重衝突。其二是,為了達到相對一致的政治目標,相關政策群體內部在路徑選擇上發生了較大衝突。比如,出生在俄亥俄州的科恩與納瓦羅之間關於誰更了解「鐵鏽帶」、誰更能提出穩固藍領中下層白人群體訴求的經濟政策的競爭;再如,凱利和馬蒂斯在半島事務上對希冀讓誰「流鼻血」的麥克馬斯特的憂心忡忡。

有趣的是,雖然馬蒂斯、凱利等人極度不喜歡納瓦羅關於加征關稅的一意孤行,但他們也同樣對與科恩關係密切的庫什納更加心懷怨氣,所以似乎一切的爆發點還是回到了家庭成員身上。

2018年2月7日,當時的白宮秘書羅伯·波特(Rob Porter)因在前兩段婚姻中的「家暴醜聞」辭職。此前數周,這位剛剛為特朗普撰寫過頗具總統范兒的「國情咨文」的白宮助手令相互衝突的白宮各派都倍感壓力。一方面,凱利被指責在知情六個月的情況下默許有「污點」的波特繼續留任,進而導致其名譽遭遇空前壓力;另一方面,當時正在與波特交往的白宮通訊傳播主管霍普·希克斯(Hope Hicks)被指徇私為波特開脫,進而也累及到了她背後的家庭成員。

值得玩味的是,在波特辭職之後三天,一忍再忍的特朗普最終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遺憾:

「人們的生活正在被簡單的指控破壞和摧毀。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是以前,有些是新的。對於被指責的人來說,沒有任何補救措施。……生活和工作都丟了。正當程序到底去哪兒了?」

從時間和內容看,特朗普的這種表達不但有對「#MeToo」運動的忌憚,更存在著極大的不滿與失望情緒。最為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波特長期以來在貿易議題上扮演著較為重要的溝通協調角色,每周舉行的由白宮高級官員和內閣部長參與的貿易政策議會正是由他負責協調組織的。

前白宮秘書波特(中立者)

波特作為協調角色的缺位,很快將白宮貿易議程推入了無序狀態,進而又加劇了特朗普的焦慮情緒,讓納瓦羅等人再次看到站回舞台一線的希望曙光:事實上,也就是在波特辭職之後,納瓦羅再獲重用的小道消息也在華府不絕於耳

另外一個讓特朗普越過科恩、轉向納瓦羅的推動因素,被認為是2月14日佛羅里達州的校園槍擊案。這場美國史上死傷最為嚴重的校園槍支泛濫悲劇引發了全美關於嚴格控槍的各種民意行動,一定程度上打亂了特朗普關於執政第二年的政策議程設定。

一心謀求連任的特朗普瞬時感到時不我待、兌現承諾的極大壓力,並直接表現為支持嚴格控槍的表態、儘快與學校師生會面、儘快召開校園安全主題的各方會議。面對六成民眾要求嚴格控槍的民意壓力以及共和黨在2018年中期選舉中大事不妙的普遍預期,又加之新一輪白宮洗牌的山雨欲來,特朗普很快轉身,開始將去年宣誓就職時就宣布了的連任之旅提上實際日程:2月27日他宣布選定諳熟大數據營銷的布拉德·帕斯卡爾(Brad Parscale)出任競選經理,擺明了將競選重點集中在繼續穩固精準鎖定關鍵選民群體;3月1日他宣布將根據232條款對輸美鋼鐵鋁業加征關稅的明確意向,再度向「鐵鏽帶」的藍領中下層群體發出強烈信號

Rust Belt,鐵鏽地帶,泛指美國工業衰退的地區

或者我們可以說,特朗普當前的政策調整完全是競選模式的,而非治理模式的,而一切白宮團隊內部主動或被動調整的目標都是為了適應競選而非治理,是為了實現一個短期的政治目標,而不是一個長期的經濟目標。從這個視角去解釋科恩的退場和納瓦羅的得勢,看到的圖景其實是:特朗普要的是連任可能性的最大化,所以他完全有理由去嘗試所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政策選項。

去年下半年「迅雷不及掩耳」的「減稅大戲」,是科恩一手導演的。究竟效果如何,仍不清晰。但至少蓋洛普的各州民調顯示「鐵鏽帶」關鍵州對特朗普的支持雖低、但也維持了2016年其當選時的基本水平,即尚未讓特朗普真正失分。不過,特朗普需要的顯然是擴大戰果的「絕對安全」,於是讓科恩們先歇一歇,轉而試試納瓦羅、萊特希澤們的藥方也就毫不意外了。

如果這樣想開去的話,科恩的辭職更像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個人決定,未必意味著「全球主義派」無可逆轉的徹底失守。

雖然納瓦羅公開否認了接替科恩職位的主觀意願,但如今這位經濟學教授顯然已在白宮內如猛虎出籠般地被徹底釋放出來,勢必扮演起科恩的實際角色,而納瓦羅的權勢前景一定是與貿易戰密切關聯的

一方面,加征關稅所能導致的正負效果,特別是是否能很快真正讓對特朗普至關重要的選民群體獲益是一個關鍵指標。如果正向效果不彰,並沒有敲山震虎地加速NAFTA的重談節奏,甚至還傷及經濟數據、相關產業績效甚至就業受累進而導致民調繼續跳水的話,納瓦羅、萊特希澤等人的獻計也應該很快被叫停。另一方面,納瓦羅的上位一定會與凱利、馬蒂斯等將軍群體形成新的內鬥主題。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於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的那句「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即他們在針對某些所謂非盟友的「修正型國家」時的確會找到更多共同話題。

但問題在於,納瓦羅等人會否繼續對其他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施壓,會否觸及將軍們捍衛美國盟友關係的底線。這種可能性並不可小覷,特別是在美國國內經濟遭遇負面影響的情況下,納瓦羅們的無差別開刀,就完全可能引發新一輪高烈度衝突。

試想,如果政策效果不好,又無法搞好內部團結,又一次希望落空而極度失望的特朗普也就可能再次變招,「全球主義派」也將被召回駕駛室。當然,那時回歸的已大概率地不是加里·科恩,但卻是如今科恩們所接受的政策議程。這恐怕也就是特朗普這幾天所說的「喜歡有矛盾」的要義所在。

將近兩年前,特朗普兩度改組競選團隊,最終入主白宮;如今,為了留在白宮,特朗普軟硬兼施地大幅度調整內外政策,但這一次被捲入的卻是全世界。於是,一個人的貿易戰,一群人的內鬥,買單的卻是所有人。

本文原標題《一個人的貿易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看了這部電影,每個中國觀眾都會想起江歌的母親
進化論之父如何找老婆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