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在叱吒風雲半個世紀的「黃埔系」中,他的地位與影響僅次於蔣介石

在叱吒風雲半個世紀的「黃埔系」中,他的地位與影響僅次於蔣介石

原標題:在叱吒風雲半個世紀的「黃埔系」中,他的地位與影響僅次於蔣介石


他的軍事生涯之盛名,源於黃埔軍校;他功名顯赫,被譽為「黃埔系」的首領;他與蔣介石既是校友,又是同事,更是得力助手;在叱吒風雲半個世紀中,他的地位與影響僅次於蔣介石——他就是民國時期盛名一時的軍政強人何應欽。

「山旮旯」出身的將才

何應欽出身貴州興義縣泥凼村,即今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興義市泥凼區泥凼鄉風波灣。時至今日,這裡仍舊是邊遠山區里的「山旮旯」。1905年,15歲的何應欽獨自到縣城小學堂讀書,城中士紳子弟管他叫「鄉巴佬」。


然而何應欽一直學業優秀,1908年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時,便以陸軍部考選留日學生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東京振武學校第十一期,成為蔣介石的校友(蔣為第十期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何應欽回國,曾任滬軍第二十三師第三團連長、營長,與蔣介石成為戰友(其時蔣介石任該師第五團團長)。1913年「二次革命」後重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續學,1916年5月畢業後返回貴州,得到重用,任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貴州省會警察廳廳長及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曾連任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校長五年,後被王柏齡招攬,出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務長。

黃埔軍校第一期戰術總教官

孫中山要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之時,亟待羅致人才。1924年初,鑒於何應欽在貴州和雲南主持講武學校的卓越經歷,加之王柏齡極力保薦,蔣介石電邀何應欽南下廣州。


1924年2月8日,何應欽應邀來到廣州,第二天經蔣介石引薦晉見孫中山,並承命以大本營軍事參議名義協助籌備建校事宜,主持考選下級軍校教官和官佐。


5月9日,何應欽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總教官(又稱戰術總教官),並定為少將軍階。何應欽以其「工作勤勉,待人隨和」的慣常作風,很快贏得軍校官兵的推崇與景仰。


何應欽還是黃埔軍校校旗的設計者。


標準軍人風範成黃埔標杆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盛大開學典禮,面對孫中山冗長演講,何應欽始終筆直挺立,凝神專註,洗耳恭聽而毫無一絲倦怠疲態,表現出軍人謙恭聽命之標準姿勢,深得蔣介石賞識。


當天下午三點鐘在大操場舉行閱兵式,何作為指揮官,帶領黃埔新生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閱兵表演,其出眾的軍事素養使在場觀摩的來賓深心佩服並留下深刻印象。


此後每一次蔣介石訓話,或軍校隊列操練,不管時間有多長,即使一些軍官和學生因體力不支,早已站姿不整,何應欽卻都能始終如一,長久站立紋絲不動,體現出強大的意志力和控制力。何教官的標準軍人風範成為軍校官兵的榜樣和美談。


為了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訓練一批可用於實戰的軍官和有力的革命武裝,當時的何應欽一心一意投入學校工作中,與官佐學員同吃同練,每天天還沒有亮以前,就帶著學生和學兵在黃埔島上跑步,鍛煉體力和精神。他倡導「取精用宏,加緊教練」,除一般軍事理論的灌輸外,特別重視實戰演練。

淡水之役首戰揚威

1925年2月,廣州國民政府組織發起對陳炯明部粵軍的第一次東征討伐作戰。何應欽率領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參加第一次東征。


2月15日,他親自指揮教導第一團參加對淡水城的主攻,在粵軍第二師(師長張民達,參謀長葉劍英)及教導第二團(團長王柏齡)協同配合下,攻克城高牆厚的淡水城,取得了黃埔學生軍參戰以來第一仗的勝利。這第一場硬仗的勝利,給黃埔學生軍打出了軍威。

棉湖大捷一戰成名

1925年3月12日,何應欽率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進駐在廣東省揭陽(揭西)縣與普寧縣交界的棉湖地區。


3月13日上午8時,教導一團在新塘村與敵遭遇,展開激戰,在正面敵軍多其近10倍的情況下,何應欽指揮全團3個營的兵力投入戰鬥。他命令第一營為前鋒,向敵正面進攻,第三營向敵左側背攻擊,第二營為預備隊殿後。敵軍借人多勢眾,將第一營包圍,何應欽督兵奮戰,以至用刺刀肉搏,但因寡不敵眾,傷亡頗多。這時,何應欽急令預備隊第二營拚死向敵衝鋒,並命令以陳誠為連長的炮兵連向敵陣開炮,終將敵暫時擊退。


上午11時,敵又糾集兵力圍攻教導團,敵軍一度進攻到何應欽所在的團指揮部僅200多米處,形勢十分危急。何應欽指揮留守團部的特務連奮勇反擊,戰鬥相持一晌。


午後,負責左側攻敵的第三營被敵包圍,何應欽一面命令學兵連增援,集合團部所有人員,包括警衛、勤務兵、伙夫都投入戰鬥;一面設起空城計,讓士兵在陣地周圍插遍東征軍的旗幟,迷惑敵軍,又命炮兵將剩餘的炮彈猛烈射擊。


戰鬥持續到下午5時,終於等到了擔負抗擊鯉湖之敵的教導第二團的增援,二團直接攻擊林虎的司令部,林虎軍受前後夾擊,看前方又旗幟遍布,疑有伏兵,不敢戀戰,率殘部敗走。



該役由教導第一團、第二團以3000多兵力擊潰陳炯明部粵軍20000精銳部隊,堪稱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典範戰例。此次戰役在我國軍事史上稱「棉湖戰役」,是第一次東征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棉湖戰役,對於中國國民黨及其黃埔軍校校軍具有重大歷史作用和意義。何應欽稱:

「此次戰鬥,為時雖不過一日,但戰鬥之慘烈,實近代各國戰爭所少見,其關係革命成敗亦最巨。」


何應欽因棉湖大捷一戰成名,他本人也視其為畢生得意樂道的勝仗。此後每年3月13日棉湖大捷紀念日,他都出面邀集參加過此役的黃埔學生餐聚慶賀,此舉一直沿襲至晚年,幾十年從無間斷。

跟隨蔣介石 地位不斷上升

棉湖大捷戰後不久,1925年3月30日何應欽兼任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及第二團指揮官,統轄兩個團三千多兵員裝備。


1925年4月13日,教導第一團與第二團組成黨軍第一旅,何應欽任旅長。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5年9月13日兼任黃埔軍校籌備校史編纂會審查員。


第二次東征後,兼任潮汕善後督辦,12月10日升任第一軍軍長兼潮梅綏靖委員及潮梅警備司令。何應欽還主持創辦了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先後任教育長、代校長、校長。


隨著蔣介石在廣東的崛起,何應欽作為蔣在「黃埔系」中央軍的頭號得力助手,於國民革命軍的地位也隨之飈升。1926年7月北伐誓師後,何應欽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總指揮,指揮「黃埔系」中央軍向福建、浙江、江蘇進發,連戰皆捷。


北伐後蔣介石將政府遷往南京,何應欽續任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一軍軍長,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5年4月2日,何應欽敘任陸軍一級上將,列名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同批八名一級上將中的第四位,是當時「黃埔系」中央軍序列唯一的一級上將。

始終貼近黃埔軍校

在不同時期,何應欽的各種軍事職務不斷變更。但是,有一個職位他做得最久。


從1928年12月起,何應欽便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第七期)任校務委員會委員,其後連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至二十二期校務委員會委員,是所有校務委員中唯一連任者,可見何應欽是除蔣之外,與黃埔軍校始終貼近之惟一人物。

日本投降時的中國戰區總受降官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應欽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司令長官。其作為蔣介石最高軍事助手,何應欽參與指揮了徐州、武漢、南昌、隨棗、長沙和桂南會戰。1944年12月25日還指揮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戰。



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投降。9月9日上午9時9分,在南京原軍校大禮堂舉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不但代表中國政府而且也代表東南亞戰區盟軍,接受岡村寧次遞交的投降書。這是其一生中最值得炫耀風頭的事,也是其一生榮耀頂點。


?


------------------------------------------------------

聲明:本文編撰推送屬非商業行為,如涉及著作權問題,請著作權人或著作權持有人與我們聯繫,聯繫郵箱:3461003623@qq.com(本QQ為工作號,不加好友),我們將妥善處理。轉載請註明轉自「黃埔文化遺產」(ID:hpwhy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埔文化遺產 的精彩文章:

來這些古村,可以參加千人齋宴,且吃且珍惜

TAG:黃埔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