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時候「五服」是這個意思,跟現在完全不同
在遠古的周代,禮制一般會將事物分做五等,如爵位中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貴族也是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等級。
據《尚書·禹貢》記載,當時服侍供養周天子也按照距離王畿之地的遠近,以五百里為一區劃分為五類,由近及遠分別為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即服事周天子之意。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五服」出處。
隨著歷史的發展,「五服」漸漸演變成一個人去世後,他的親人們依據血緣關係的遠近,穿的五種孝服,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關係越親近,這五種孝服就越粗糙難看,如斬衰是用極粗生麻布做的喪服,不縫衣旁及下邊,而邊緣親屬穿的緦麻則是細熟布做的喪服,其實和平常衣服布料差不多了。
這五種孝服都是什麼人穿呢?用個直觀的說法就是,一個人的父親去世了,他肯定是要穿斬衰孝服的,他的親兄弟,也是穿的斬衰,堂兄弟穿的就是齊衰,再遠一層的堂兄弟就是大功孝服了,小功和緦麻則依次類推,關係再遠的同宗之人,就可以不用穿孝服弔孝了。
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複雜的多,如妻妾、子女(未嫁女)、嫡長孫要穿斬衰;夫為妻,男子為庶母、叔伯、兄弟,已嫁女為父母穿齊衰等。除此之外,這五種孝服還分別代表了服喪的時間長短,斬衰三年,齊衰一年,大功九個月,小功五個月,緦麻三個月。
歷史向前行,「五服」的意義又有了變化,到了近代,逐漸演化成我們如今說的「五服」,即包括自己往上數五代,五代內同一個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內,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其實這也是和之前的「五服」——五種孝服關係——相對應。
為什麼大家都比較講究「五服」呢?主要也是因為這就是一個界限,「出五服」的話就可以不算是親戚了。這和《禮記·大傳》里說的「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相對應。
現在的農村,比如山東、河南等地,所謂的「近門子」,基本就是五服之內的親屬,這些人算是一個家族,過年時上林祭祖都是一起去的。


※抗戰時,日本人最終被擋在了這些省
※日本皇陵被盜,裡面只有一個銀壺,氣得盜墓賊把天皇骨灰全撒了
TAG:漁樵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