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煩躁不安,中醫經方的解決之道

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煩躁不安,中醫經方的解決之道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15)

特別說明,文中方葯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請勿自行使用。

淺談厥陰證

我不是很喜歡談理論,在中醫中,理論本身是對臨床現象本身的闡述,黃元御,胡希恕每一個名醫對厥陰證的闡述都不同,如果你用盡心思也可以自己提出一套理論框架出來。

但是口渴、心中疼熱,與手足厥冷並見;時靜時煩,得食則嘔並見——這樣的臨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我不想糾結於名詞解釋,我只想直面臨床現象。

我試著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種臨床現象,下焦脾腎陽虛,患者會出脈微而肌膚、四肢厥冷的現象;上焦有熱,特別是肝、心下有熱,患者就會出現口渴,心中煩熱的現象;由於患者整體上比較虛弱,體內的邪正鬥爭處於錯綜複雜的階段,陰陽處於不平衡的狀態,當陽氣相對虛衰時,患者就會「安靜」,當陽氣來複,佔了上風時,患者就會「煩」,所以「時靜時煩」是厥陰證,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這兒需要區分一下「煩」和「躁」,「煩」是指患者內心的苦悶、急躁之感,但是患者尚且能夠自我剋制;但是到了「躁」,患者內心的苦悶,急躁已經無法剋制,呼之欲出,表現為了外相,例如扭動手足等等,「躁」比「煩」更加嚴重,也更加難以治療。

煩是一種內心可以被克制的苦悶,而躁則多不可遏止地投諸於肢體

這個時候需要和「少陽證」進行鑒別診斷,在臨床實踐中,厥陰證非常容易和少陽證混淆,因為兩者都有可能出現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但是兩者的病性是不同的,在厥陰證中,患者已經很虛弱,陽氣虛衰是主要矛盾,而在少陽證中,患者陽氣尚足,所以厥陰證常見脈微弱、脈沉遲,少陽證常見脈弦實或脈沉緊,而且厥陰證中,患者經常會出現手足厥冷,少陽證不會。

一般來說,在臨床上,手足厥冷,時靜時煩(躁),這種極端的情形是不常見的,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口乾舌燥與手足冰冷並見,心中煩熱與不欲飲食並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厥陰證中比較輕的一種,分析下來,依然是肝、「心下」有熱,與脾腎陽虛並存導致的。既然有脾腎陽虛,輕一點就「飢不欲食」,重一點就會「食入則吐」。

應對之策

面對這類臨床現象,首選的是烏梅丸、烏梅湯。

烏梅丸、烏梅湯是著名的治療蛔厥證,也就是膽道蛔蟲病的方子,又是一個治療久瀉久痢的方子,不過它並不止步於治療膽道蛔蟲病或者久瀉久痢,也是一個化解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煩躁不安的基本方。

輕症可以用烏梅丸,對於重症則需要湯、丸並用。

我們先看看這個丸怎麼製作(2015年版中國藥典的製作方法,劑量也與傷寒論原方劑量非常接近):

烏梅肉120g 花 椒 12g細 辛 18g 黃 連 48g黃 柏 18g 干 姜 30g附子(制)18g 桂 枝 18g$ 人 參 18g 當 歸 12g

先用苦酒(醋)漬烏梅一夜,去核打爛,然後與其他藥物混勻,烘乾,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用1-3次,每次一丸,溫水送服。;或者粉碎成細粉,混勻,用水泛丸,乾燥後製成水丸。

若為湯劑,一般而言烏梅取上面劑量的三分之一,其餘的藥物取二分之一,根據患者病情進退酌情加減,煎水服用。

蜀椒

這個方子中,黃連,黃柏寒涼,可去上焦之熱;附子,桂枝,溫腎,鼓舞腎氣;乾薑,蜀椒溫中祛寒,鼓舞胃氣;人蔘、當歸健脾益氣、補血;更用桂枝,溫通經脈,使胃氣外達於肌部,溫煦肌表;最妙是烏梅,酸,澀,平,可以酸斂生津止渴安蛔,這個酸可以抑制附子,細辛,乾薑,蜀椒的大辛大熱,在這兒起著調和寒葯和熱葯的作用,是一個交通陰陽之品。

這就是經方醫學面對寒熱錯雜,上熱下寒這類臨床癥狀的處理辦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師黃繼斌 的精彩文章:

流感來襲!如果孕婦也感冒了該怎麼辦?

TAG:醫師黃繼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