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孩子,就要好好和他說話

愛孩子,就要好好和他說話

前幾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段話:

18歲,不會說情話,可能錯過心愛的女孩;

22歲,不太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找工作沒辦法和HR談笑風生;

27歲,不會上下級間的言語溝通技巧,無法樹立自己的職場影響力;

30歲,不會說話,調解不了婆媳關係,家裡老小缺少了一份和睦融洽。

淺顯且易懂的一段話直入我內心深處,語言是帶情緒的,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可能暖人,也可能傷人。

所以,不要將最尖銳的一面指向自己愛的人,尤其是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由此可見,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夠提升幸福感,一個家庭里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

如何好好說話呢?

請不要說「你媽媽不要你了」。

有一天,我媽的一個朋友逗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周末都不帶你玩。」這句話說了好幾遍。當時我在廚房聽到,心裡很不舒服。

說句心裡話,下次我還碰到誰對著我孩子說這句話,不管她是誰,我一定要跟她好好理論一番,因為這句玩笑話的傷害力很大。哪有媽媽不要自己孩子的呢?大家都知道答案,所以覺得開開玩笑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你知道嗎?孩子有時候會相信,特別是幾個人反覆說,那還真是三人成虎了,大人都信,何況一個孩子,而當你的話被相信了,在孩子心裡產生的後果,估計你從來就沒有想過。

孩子會焦慮,甚至會討厭媽媽,抵觸媽媽,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這樣對孩子的成長的殺傷力很大,拜託你積一點口德,做孩子真不容易!

我都是為了你好!

「我都是為了你好」。

「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一定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

「爸爸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孩子聽到這類的話,壓力會很大,內心會有愧疚感。他們會為了迴避內疚感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努力學習,去取悅、報答父母。可是,孩子們是因為內疚才去認真做功課,聽父母的話,而不是因為他內心想去做。

因為內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顯得很乖很聽話,但事實上,他學習、聽話的動機已經不單純了,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為了爸爸媽媽而做出的行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失去自我了。

而且,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某種期望時,他們會自責,比較敏感的孩子甚至會抑鬱,甚至會自殘、自殺等。

多讚揚另一半

「爸爸媽媽沒本事……」

「你爸太不像話了,那麼懶,臭襪子到處亂扔。」

「你媽真的是太啰嗦了,煩死了」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父母誘發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自卑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卑感傳染給孩子。這種自卑感就像是二手煙,強迫孩子吸入,給孩子種下悲觀主義的種子,越來越陷入無力感。

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半,說另一半的壞話,會讓孩子左右為難,對父母都不滿。而且還會讓孩子排斥婚姻,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感。

塗磊曾說過:「說話的時候,刻薄嘴欠和幽默是兩回事,口無遮攔和坦率是兩回事,沒有教養和隨性是兩回事,輕重不分和耿直是兩回事。」

要告訴他「你能行」

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信息,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有位名人說過一些話: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隻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於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後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

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後、腳站直後,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

從此之後,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後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後來乾脆不跳了。所以我對父母說,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你做個優秀媽媽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愛打招呼,這樣做才是對孩子好!

TAG:教你做個優秀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