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近年來,隨著《三國演義》研究的蓬勃發展,「三國熱」長盛不衰,並日益升溫,形成一種獨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現象,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與中華民族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而在廣闊的中華大地的諸多省、市、自治區中,《三國演義》與四川的關係又特別密切。

要說《三國演義》與四川的關係,首先就得說到四川古代著名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

陳壽(22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其父曾為蜀漢將領,任馬謖參軍;諸葛亮首次北伐時,馬謖違背軍令,敗軍街亭,損兵折將,被諸葛亮斬首,其父亦受處罰。陳壽本人生活在蜀漢後期和西晉前期。當他兩歲時,蜀漢賢相諸葛亮已經去世。他曾師事同郡著名學者譙周,擔任過蜀漢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當時,宦官黃皓操縱權柄,許多朝臣都去巴結逢迎,陳壽卻正直不屈,因而屢遭貶黜。炎興元年(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此時陳壽三十一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兩年以後,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晉朝。陳壽家居數年後,因司空張華欣賞其才華,舉為孝廉,歷任著作郎、平陽侯、治書侍御史等職,曾於晉武帝始泰十年(274年)編成《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四十八歲的陳壽開始系統搜集魏、蜀、吳三國史料,經過大約十年的努力,撰成《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

《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史書。陳壽身為西晉朝臣,而西晉政權是由曹魏政權禪代而來,為了維護其合法性,陳壽不得不以魏國為「正統」,魏國君主皆為《紀》,而蜀漢、孫吳的君主則低一個規格,立為《傳》。然而,僅從《三國志》的書名就可以看出,陳壽實際上是把魏、蜀、吳三國視為平行的並立政權的,並沒有故意抬高曹魏而貶低蜀、吳。從總體上看,陳壽在記載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時,態度比較公允持平,基本上能秉筆直書。如對多次攻伐曹魏,又處罰過自己父親的諸葛亮,他既不以成敗論英雄,也不挾私嫌而用曲筆,而是在《諸葛亮傅》中如實記載了諸葛亮一生的顯赫功績和崇高品德,並且滿懷仰慕之情,「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這種公正求實的態度,加之取材謹嚴,文筆簡潔,使《三國志》享有「良史」的美名,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前四史」。這位四川歷史上的優秀史學家,贏得了後人深深的敬意。

陳壽的《三國志》也有不足之處,主要缺點是記載過於簡略,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有的語焉不詳,有的甚至遺漏。例如,對於三國歷史影響極大的赤壁之戰,陳壽的記載就不夠完整全面,有關材料分散於《魏書·武帝紀》、《蜀書·先主傳》、《諸葛亮傳》、《吳書·吳主傳》、《周瑜傳》、《魯肅傳》等不同人物的《紀》、《傳》中,每一篇的記載都不夠完整具體(《周瑜傳》稍好一些),當時人的若干記載,他都未採用。這就給後人留下一些遺憾乃至疑問。到了南朝劉宋時期,史學家裴松之(372—451)廣泛搜集資料,於元嘉六年(429年)寫成《三國志注》(簡稱「裴注」)。裴注引書多達二百餘種,字數幾乎相當於《三國志》的三倍,主要是補充缺漏,記載異說,矯正謬誤,辨明是非,並對有關史家和著作予以評論,極大地彌補了《三國志》之不足。由於裴注所引之書絕大部分都已亡俟,這些注文便彌足珍貴。從此,《三國志》與裴注就形成一個整體,成為後人了解三國歷史的最主要的依據。

元末明初的作家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這部文學名著時,就是以《三國志》(包括裴注)為取材基礎的。現存最早的《三國演義》版本是明代嘉靖王午(1522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嘉靖本」),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後來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合併為一百二十回,經清初毛綸、毛宗崗評改本《三國演義》加工而定型),其卷首題署為:「晉平陽侯(相)陳壽史傳,後學羅貫中編次」。這清楚地表明了羅貫中對陳壽的敬慕和對《三國志》的倚重。作為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具有不用於一般文學作品的特點:儘管它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藝術虛構,可以帶上作者的強烈的愛憎感情和褒貶傾向;然而,它反映歷史生活的基本框架卻應該大致符合歷史發展的脈絡,它描寫歷史上實有的人物時(虛構的人物是另一碼事),其主要情節也應該大體上與人物的性格一致(或是曾有的史實,或是特定條件下可能有的言行)。正是這條基本規律,使羅貫中在創作時不能不「據正史,采小說」(明·高儒:《百川書志》),使《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受到《三國志》的很大影響。

通觀《三國演義》全書,真實而具體地描寫了靈帝失政、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董卓弄權、軍閥混戰、曹操當政、官渡之戰、赤壁鏖兵、荊州之爭、夷陵之戰、平定南中、孔明北伐、鄧艾滅蜀、司馬代魏、王濬滅吳等漢末至西晉統一期間的重大歷史事件,情節發展的基本線索與《三國志》記載的史實大致吻合(有的情節取材於《後漢書》和《晉書》)。同時,書中大多數重要人物的主要言行業績,也往往可以在《三國志》(包括裴注)中找到根據或影子。試以深受讀者喜愛的趙雲形象為例。嘉靖本描寫趙雲的主要情節有:卷二第13回《趙子龍磐河大戰》,寫趙雲第一次出場,救了被袁紹大將文丑殺敗而險些喪命的公孫瓚,表明心跡道:「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懸之危。雲願從仁義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這取材於《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裴注引《趙雲別傳》。卷九第八十二回《長坂坡趙雲救主》,寫趙雲在長坂坡曹軍重重圍困之中,先後救出甘夫人和阿斗。這取材於《趙雲傳》。卷十一第104回《趙子龍智取桂陽》寫趙雲奪取桂陽後,太守趙范欲以寡嫂樊氏改嫁,趙雲憤然拒絕。這取材於《趙雲別傳》。卷十三第121回《趙雲截江奪幼主》,寫孫夫人返東吳,欲將阿斗帶走,被趙雲趕上,奪回阿斗。這取材於《趙雲別傳》。卷十三第130回《劉玄德平定益州》,寫劉備奪取益州後,欲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官,被趙雲諫阻。這取材於《趙雲別傳》。卷十五第142回《趙子龍漢水大戰》,寫趙雲先後救出黃忠、張著,又匹馬單槍立於營門之外,使追來的曹兵驚疑退走,被劉備稱讚為 「渾身都是膽」號為「虎威將軍」。這也取材於《趙雲別傳》。卷十七第161回《范強張達刺張飛》寫劉備為替關羽報仇,欲伐東吳,趙雲挺身加以諫阻。這同樣取材於《趙雲別傳》。卷二十第191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寫失街亭後,蜀軍撤退,唯趙雲所部不曾損失一人一騎,諸葛亮欲加賞賜,趙雲謝絕,希望留待冬天賞賜諸軍。這仍然取材於《趙雲別傳》。這就雄辯地說明,《三國演義》中那個勇武善戰、深明大義、公忠體國、謙虛謹慎的趙雲形象,正是在《三國志》(包括裴注)提供的史料的基礎上塑造出來的。

當然,《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畢竟離不開想像和虛構。書中大部分情節,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虛構成分;而且,最生動傳神的情節,往往也是虛構成分最多乃至純然虛構的。同時,它的故事來源,除了《三國志》之外,還有《後漢書》、《資治通鑒》等有關史籍,還有宋、金、元的通俗藝術「說三分」、三國題材戲曲和眾多的民間三國傳說。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羅貫中的天才創造,才成就了這部不朽的作品。但是,無論如何,《三國志》終究為《三國演義》提供了最基本的骨架(《三國演義》在敘事結構上受到《資治通鑒》的明顯影響,但《通鑒》有關《三國》的史料也主要取自《三國志》和裴注)。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陳壽的《三國志》,就不可能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此,四川人有充分的理由感到自豪。

本公眾號匯聚一群熱愛蜀漢文化之熱血青年,走遍四方追尋三國文明遺迹。黃巾之亂後,他們究竟做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中國原生文明的足跡,等待我們去發現!

歡迎關註:蜀漢英魂今何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漢英魂今何處 的精彩文章:

《三國演義》有哪些重要版本?

TAG:蜀漢英魂今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