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陳方:為何一提「減負」,有些家長就不屑

陳方:為何一提「減負」,有些家長就不屑





「我已經從『減負』的口號中覺悟了!」朋友L家的孩子今年小升初,談及最近備註關注的學生「減負」,她置身之外壓根沒理會。我知道,她所謂的「覺悟」是,「你們說你們的,我做我的。」這學期剛開始,孩子的課外班她一個沒有減。




有多少家長像朋友L一樣,從「減負」的口號中「覺悟」了?我不知道。但你看看網路上那些文章的標題:《減負和素質教育,窮人憑什麼叫好?》《減負很容易,試問哪個家長有這個勇氣?》《普通人家的孩子,是玩不起「減負」的!》《學生減負的惡果,會使窮人越來越窮!》……拋開「標題黨」的嫌疑以及「為反對而反對」的「行為藝術」,我相信眾多家長都是基於自身體會來表達對「減負」的態度,他們也未必都如劉遠舉老師所說,「反對減負的工薪家長們,是被賣了還幫忙數錢」。







我家孩子剛上一年級,我不反對「減負」,但

以給孩子「減負」的方式給家長「增壓」,比如推遲孩子上學時間,我反對,甚至厭惡

。和身邊同事聊及此項「減負」內容,同事更是不屑,「『三點半放學』已經讓我們下不好班了,『推遲上學』我們連上班時間也無法保證了,耽誤了一頭還不夠,還要兩頭受影響?!」




孩子是家庭中心沒錯,但家長總不能時時處處都圍著孩子轉吧?絕大多數工薪階層還得自己接送孩子,上班時間與孩子上學時間錯位的矛盾如何解決?以為孩子「減負」為名的「三點半現象」已飽受詬病,如果再普遍推行「八點半現象」,工薪階層的家長是不是只能崩潰?



回顧「三點半放學」的初衷,無非是希望減少孩子們在學校上課的時間,能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感興趣的事情。因為沒有家長的陪伴,事實卻變成了另一番模樣。「三點半」的標準時間行不通了,這幾年很多地方眾多學校又開始實行「彈性放學」,孩子放學後學校加了很多興趣班供孩子自由選擇。




有些學校的課後興趣班免費,有些學校要象徵性收取一些費用,這些興趣班與校外輔導機構相比,內容設置上大抵相似,只不過對孩子的要求相對要低:一來他們不像校外輔導機構收取高額費用,不屬於「有償服務」,服務的質量自然也不會太高;二來畢竟是「興趣班」,孩子們只要安安全全就夠了,形式上大體還是「圈」在教室里培養興趣。




既然如此,有些家長認為反正在學校的課後活動課里也學不了太多內容,還不如乾脆送到校外輔導機構。同樣學舞蹈,學校里的課後活動課一個班20人,而校外專業機構一班個10人,你說你選哪個?至於學費高低,在中國家長捨得為孩子付出的心理促動下,學費並不是關鍵因素。




我們身邊的課外輔導機構是不是從「減負」之後開始崛起的,我不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能分享這塊蛋糕其中一定有公辦教育主動「讓渡」的成分在裡面。不說別的,單單看看學校周圍參差不齊的「小飯桌」,如果沒有「三點半現象」,這些替父母接送孩子輔導作業的「小飯桌」又如何有生存空間呢?



「減負」和素質教育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減負這些年,學生們的素質到底提高了多少?創新能力提高了還是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抑或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假若素質教育效果明顯,輿論場里也不會出現那些小學生一寫「傳家寶」的作文統統是「我家姥姥補了又補的破棉襖」的套路作文了。城市孩子特長方面的素質確實提高了,鋼琴舞蹈跆拳道,過級一個比一個高。但你敢說培養孩子們這些「素質」純粹是為了孩子的綜合修養而非考試升學嗎?有多少家長心裡都打著小九九,各種考級不就為了換取重點中學「特招」或「加分」的資格嗎?




到底什麼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有沒有具體的標準?恐怕很少有人能說得清。

更多家長看來,所謂的素質教育無非是讓孩子多學幾項技能,別成為掉進書袋裡的獃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很清楚,所有的素質培養最後的目標還是考試與升學。




前幾天帶孩子上課外班,還有半小時才上課,我和老師在交流一些孩子的情況,旁邊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一聲不響地在擺放教室里凌亂的桌椅。收拾完桌椅後他又靜靜坐在旁邊看書等待上課,在一群喧囂的孩子中,他格外打眼。我不由地和老師感嘆,這孩子真懂事。老師也誇這個男孩,他每次上課都會提前到,不用老師招呼他都會把桌椅擺的整整齊齊,下課的時候,其他孩子在換鞋處匆匆換好自己的鞋轉身離去,他總會把換鞋處的拖鞋收拾妥當才和老師說再見。




在我眼裡,這是一個特別有素質的孩子,但在目前的「素質考核」中,他的這種素質能PK過鋼琴過十級的素質嗎?別以為一提倡素質教育,中國家長和孩子就不功利了,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而言,「有用」的才是素質,那些無法「標準化考核」的品質,很難成為他們重點培育的內容。



「減負」之下,學校自然也在提倡素質教育。比如讓孩子設計個班徽,做個ppt,這種種「素質」,無形中都在和家長增壓,去年討論熱烈的「陪孩子寫作業」現象,就屬於這其中的一部分內容。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委員說了,「減負」就要做好加減法,要「調結構」:要適當減少文化課學習的時間,增加德育美育體育學習的時間;適當減少書本學習的時間,增加實踐教育的時間;適當減少單純知識技能訓練的時間,增加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時間,等等。




其中「實踐教育的時間」,我們一定能想像到,這又是需要家長來配合的「素質教育」。

很多學校每個學期都會舉行各種學生實踐活動,這類活動中都需要家長出主意策劃參與

。能怪學校嗎?學校要執行教育行政機構的命令啊!「上面」有這種要求,作為「基層」的學校,能不執行嗎?



我特別理解一些家長為何一提「減負」就不屑的心情。

林林總總的「配合」無形中增加了家長的負擔

,這只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到了最關鍵的升學階段,考試依舊是指揮棒,分數依舊是「命根」。劇場效應的根本不是因為前排人站起來了,而是因為有劇在上演。




不妨摘取兩段網友評論,或許他能代表一部分家長的心聲:




如果您經常上網,會發現在前幾年網路上批判中國小孩「書獃子」、「學習壓力大」、「高分低能」的聲音越來越大。這些聲音來自哪裡?並不是中小學生的家長,這些家長白天上班晚上監督小孩做作業,根本沒空在網上吵架。這群聲音全部來自旁人,來自一部分沒有孩子、又無所事事、愛管閑事的網民。俗稱「鍵盤俠」。




「減負」之後網上火了這樣一種說法,大意是:「減負就是讓富人的孩子花大價錢補課,努力變得更優秀;讓窮人的孩子好好在學校開心的玩,然後富人的孩子越來越好,窮人的孩子越來越跟不上,然後未來的一天,讓富人繼續領導窮人。」




誰不希望自己輕鬆自在地過一生呢?只是大家還沒有放下對階層墜落心存的恐懼、依舊堅信「

教育是最後的那根稻草

」時,恐怕很少有家長會對「減負」放鬆警惕。寫稿子之前和一位從事小學教育十多年的朋友聊天,他剛剛帶著今年即將中考的孩子從課外輔導機構上課出來,問他對減負的看法,他嘆口氣:「減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正的減負呢?」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李静睿:无问西东之后
我們想為好文章提供一個新的評價標準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