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今年會是中國拍賣行業的臨界點嗎

今年會是中國拍賣行業的臨界點嗎

原標題:今年會是中國拍賣行業的臨界點嗎

陳逸飛 《玉堂春暖》以 1.495億元成交。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以2.44億元成交。

2018年春拍的徵集,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大拍行的徵集觸角已經不僅限於國內,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均有拍行派專人前去徵集拍品。那麼,2018年會是中國拍賣行業的臨界點嗎?

2018年極有可能處於臨界點。這個預測的前提是,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以及藝術品市場不發生巨大波動。的確,從2012年度開始,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進入持續穩定發展的階段,一直到2017年度才出現成交總額和成交量的雙增長,尤其是在億元拍品中,海內外上拍的中國藝術品成交價過億元的總共42件。但是,我們也看到,普通拍品在2017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表現較為黯淡,相當數量的藝術品遭遇流拍,大批普通拍品無人問津,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並不均衡,這正是藝術市場學者、資深專家龔繼遂所說「無法給出回暖」的理由。

藏家多持觀望心態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由於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中國拍賣行業在2017年打破了原有的穩定格局,競爭愈演愈烈,不在持續以往「你前我後、各為領頭羊」的局面,但考慮藏家和買家的便利,在重點夜場中避免了硬碰硬的競爭。

因為2017年度出現的偶發因素,造成了拍賣格局的重新調整,但在2018年度拍賣格局的調整有待觀察,尚未定性。

在最新出版的《2017年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中,認為2018年春拍的成交總額將會在250億元到370億元。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研究發現,成交額和成交量在短期內呈「U形」曲線趨勢發展,季節因素的影響使得成交額和成交量在「U 形」曲線的趨勢中上下波動,2016年秋是成交額和成交量的「U 形」拐點,2018年春季拍賣成交額和成交量均呈上升趨勢,成交額增速預計超過12%,而成交量增速近2%。

在客觀數據之外,我們也對藝術品市場參與者進行了信心度調查,其中有超過60%以上的被調研者認為2018年經濟市場向好,藝術品市場價格平穩,是收藏的好時機。

對此,收藏家、豐華臻傳創辦人李笠則表示,當前雖然認識到目前是進入收藏的最佳時期,但是新進買家中還是持觀望態度的人比較多,行家裡手普遍心氣不足。

企業資本湧入拍場 或提振信心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資本則抓住了時機,這是藉由企業資本配置藝術品的時機。一方面為2017年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注入了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拍賣市場中以比較合適的價格競買到重量級拍品。

以甘肅天慶集團為例,其博物館在2017年度首先以1.87億元買下了傅抱石《茅山雄姿》。如果說這個價格還不算是「撿漏兒」,那麼1.909億元的趙孟頫《般若波羅密心經》則是個實實在在的「大漏兒」。

伴隨著甘肅天慶博物館、上海寶龍美術館、蘇寧藝術館等相繼開館,它們對於館藏品的豐富還需要一段時期,未來拍賣市場上出現館藏級別的拍品,定會引起競爭。

其中,對於中國書畫的競爭是最為激烈的。除了上述三家之外,以收藏中西方現當代藝術為主的松美術館,其主人王中軍也在近些年開始涉足到傳統中國書畫重量級拍品的競爭中來。

中國書畫板塊也在2017年度不負眾望,迎來了2013年度以來的首次增幅,是在持續低迷中的一次有力「發聲」。

拍賣市場的購買力是否旺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藏家的信心,而提振藏家信心的重要途徑在於精品、極品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即是否能創下高價。2017年度中國書畫的拍賣結果證明,億元級別的高價拍品成交數量最多,這對2018年能否有委託方繼續釋出重量級拍品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這充分證明了藝術品市場的活躍性,市場中依然有許多積极參与者,抓住市場調整機會,尋找精品挖掘投資機會,積極建倉齊白石這類大家的收藏板塊。例如匡時拍賣在2017年秋拍推出的齊白石夜場這樣的投資契機,對於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無疑是重要趨勢之一。」北京匡時拍賣董國強說道。

宋元瓷器板塊有望創新高

和近現代書畫在經典名家領域內深耕一樣,中國古代書畫則是和美術史趨於一致,從2016年開始的宋元書畫熱,到2017年度徐渭等明清巨匠拍品的高價成交,尤其是郎世寧與金廷標合作的《火雞圖》的拍賣,使得越來越多的藏家意識到,學術力量的支持才能為商業拍賣未來的發展注入新的能量。

而當代書畫中,經過最近幾年的市場選擇,拍賣行大多保留了藝術創作成熟、具有獨特藝術語言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大致可以劃分為 「老、中、新」三個方向,即以張仃、 李小可、賈又福等為代表的具有紮實功底的老一代畫家,以馮遠、史國良、陳平為代表的繼承與創新相融合的中堅力量,以及以朱新建、李津、周京新等為代表的新文人畫藝術家。

作為收藏中的「大戶」,瓷器雜項板塊雖然在民間收藏中基礎最大,但是在拍賣市場中,則是在2017年度首次超越中國書畫的市場份額。

瓷器雜項由於在國際市場上流通性好、藏家的身份多元化,以及強大的保值性直接促使全世界的買家參與競價,從而推高成交金額。

分門別類來看,在2018年度有望繼續創造新高的是瓷器中的高古瓷器,準確地說是宋元瓷器板塊,在2017年拍賣中,2.44億元的北宋汝窯天青釉洗的成功易主,以及曹興誠在香港蘇富比推出的專場拍賣引領了一波高古瓷行情。相比較而言,明清瓷器拍場依然有著穩健的吸引力,但藏家對宋瓷的需求也越來越明顯,不僅僅是傳世的頂級佳品,還有一些中乘的宋瓷,也是藏家競逐的目標。可以預見,在未來高價拍品榜單中不再是明清瓷器獨霸天下,高古瓷也將成為其中的常駐成員。

雜項中的另外一個大項來自於佛造像藝術,2016年佛造像藝術大熱,2017年進入所謂的平台期,價格基本上趨於穩定,但是從2017年度拍賣結果來看,明代鎏金銅佛像表現最為突出,成為目前階段中的高價保證者,尤其是保利香港拍賣中1.1億成交的明永樂銅鎏金大威德金剛的成功交易,可以說是讓鎏金佛像真正的價值回歸了,而在2018年度這一種類的發展將會成為一個熱點。

青銅器受制於法律法規,在海外取得了不少高價成交紀錄,例如在2017年度3月份紐約佳士得的藤田美術館舊藏中,2.57億元成交的青銅方尊,以及在西泠拍賣中2.13億成交的青銅兮甲盤等,未來市場中只要有這種流傳有緒的青銅器上拍,定會取得破紀錄的成交價格。

現當代藝術將觸底反彈

現當代藝術雖然賺夠了市場的關注度,但是在2018年度則面臨著如何奪取更大市場份額的「任務」。

早在2017年拍賣季開始之前,便有市場專家預測去年將是中國現當代藝術市場觸底反彈的一年,畢竟經過漫長的調整期,曾經的泡沫大部分已被擠掉,甚至有些矯枉過正。而這一年裡,香港和內地市場此起彼伏的高價接力,以及曾經各行其是的現當代藝術市場價值觀的趨同,則用大量真金白銀為「拐點說」增加了厚重砝碼。

2017年當代藝術頂端市場極為活躍,也因此出現了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價。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總經理李艷鋒將這股高端市場的競買熱情總結為「買家對優秀作品的明確共識」。

作為市場復甦的號角,高價拍品無疑是最受行業內外關注的焦點。20世紀早期油畫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席位,顯示出成為市場主角的潛質,其中以趙無極、吳冠中、朱沅芷等畫家為代表。而那些繪畫語言比較單一的早期油畫藝術家的作品則表現一般,未來市場變化不大。

此外,寫實油畫也表現回暖,尤其是在中國嘉德拍賣中超過億元成交的陳逸飛《玉堂春暖》,更是引發了關於寫實油畫熱的討論。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在調整行情中,經典寫實繪畫依然保持著非常深厚的受眾基礎,而其中的重要作品更是吸引著大量重要買家的關注,這也是經典油畫的魅力所在。

2018年度,現當代藝術板塊留給藝術家和拍賣行的路還很長。

對於拍賣行而言,「減量增質」策略影響繼續,成交額與成交量增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這個趨勢將會繼續。

此外,當下網路拍賣(在線交易)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佳士得、蘇富比、中國嘉德紛紛搭建了自家的在線平台,北京保利也依託於第三方的網路交易,但是在線交易未來究竟如何發展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這在2018年度亟待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藝 的精彩文章:

20元紙幣也有收藏價值、越來越少見了
大眾消費乃當今收藏之大勢

TAG: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