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元和:與崑曲名伶相愛,緣何要將親生女兒拱手讓人……

張元和:與崑曲名伶相愛,緣何要將親生女兒拱手讓人……

一起學習、成長

閱讀全文約需10分鐘

張元和:與崑曲名伶相愛,

緣何要將親生女兒拱手讓人……

文/晏凌羊

1

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那一年,人們提起她,都在說「民國最後的才女」「中國最後的大家閨秀」。張家四姐妹的照片,也再次被人們翻了出來。

▲張家四姐妹合影。大姐元和(前右)與崑曲名家顧傳玠結為連理;二姐允和(前左)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兆和(後右)與作家沈從文結合;四妹充和(後左)嫁給了外國人傅思漢

可是,令我印象更深的卻是四姐妹的這張合影。

那是1986年11月20日,全國政協在北京舉行紀念湯顯祖逝世370周年,邀請了張元和、張充和回國參加並演出。

張家四姐妹重逢,拍了這樣一張合影,攝於沈從文家中。

照片里,四姐妹看起來依然其樂融融,但如果真的了解過她們的故事,你依然會感受到某種無形的殘酷和悲涼。

此時的大姐張元和的夫君顧傳玠已逝去多年,二姐張允和以及三姐張兆和走過了文革的艱難但也已經老了,照片邊上的沈從文當時身體已經很不好,這張照片拍完兩年後就過世了。

四姐妹出身好,後來都嫁了很愛她們的文化名人,都活過了90歲,看起來命很好,但實際上各有各的不如意。

大姐張元和沒能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帶去台灣,丈夫死時她才58歲;二姐張允和女兒早夭,跟周有光一起遭遇文革劫難;三姐張兆和也沒逃過文革,大半輩子跟丈夫沈從文貌合神離;四妹張充和貌似無法生育,領養了兩個孩子。

我們今天講起合肥張家四姐妹,總是很容易被她們的大家閨秀風範所折服,可仔細想想,如果她們不是出身名門望族,不是最終都嫁了民國時期響噹噹的文化名人,也許她們也會消弭在歷史的煙塵中,沒人記得了。

2

張家四姐妹中,二姐張允和後來嫁了周有光,三姐張兆和嫁了沈從文。她們倆的婚戀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人們不大熟悉的是大姐張元和以及小妹張充和。

我們先來講講張元和的故事。

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崑曲的興趣,甚至專門給她們請來了崑曲老師,四姐妹中,對崑曲特別著迷的便是張元和。

張元和的愛情,算是她追星追來的。她的意中人名叫顧傳玠,是民國時候著名的崑曲名伶。

我們現在看顧傳玠的照片,都會覺得他長得實在是太帥。帥也就罷了,關鍵是崑曲還唱得那麼好,擁有一大票粉絲,曾一度跟梅蘭芳同台唱過戲。

張元和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時,和愛好崑曲的同學創辦了一個學社,並鼓起勇氣邀請顧傳玠給大家開一個小型演唱會,沒想到顧傳玠真的來了。

顧傳玠的表演給張元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每周都去看顧傳玠唱戲。

在那個年代,當名伶遠不如現在這麼風光。

顧傳玠大概也是不想吃「青春飯」,在一個商人的資助下,先後進入東吳大學、光華大學附中學習,最後畢業於金陵大學農科,成為「傳」字輩崑曲演員中唯一進入高校深造者。

因為讀書,他認識了張家長子張宗和。

1936年夏,顧傳玠應邀義演,正好當時張元和受邀客串了那場演出。

兩個人在義演的兩天里,有了多次接觸的機會,雙方因此互生情愫。

這一年,張元和已經29歲。

兩人相愛的時候,抗戰一觸即發。張家人無奈舉家前往偏遠的大後方避難,張元和挂念著顧傳玠,拿不定主意是否要走。

那時候,顧傳玠在上海的處境並不好。相比張家這樣的名門望族,戲子終究是地位低一些的,他也不大敢想像和張元和的未來。後來還是張元和主動捅破了這層紙,才促成了這段戀情。

1938年,張元和準備與顧傳玠訂婚,不料她的父親張武齡卻因病突然去世了。張元和特別傷心,因為父親沒能等到她出嫁。

1939年,張元和與顧傳玠在上海大西洋餐廳結婚。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重磅新聞,人們都覺得張元和是下嫁,而顧傳玠是高攀。

這一年,張元和32歲,顧傳玠30歲。結婚之後,顧傳玠再也沒登過台,只從事一些商業工作,可以想見當時戲子地位並不高。

1940年,33歲的張元和生下一個女兒顧珏,兩年後又生下一個兒子。

當時日本侵華戰爭已經打響,張元和夫婦生活在戰亂期間的上海,日子並不大好過。

抗戰結束後,內戰開始,顧傳玠隱約找到了一些門路,決定去台灣。

搞到珍貴的船票之後,他們一家老小就去了台灣,留下了女兒顧珏在大陸。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會覺得很奇怪:怎麼就把女兒給留下了呢?難道是重男輕女么?

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怪咖」:凌海霞。

3

凌海霞是個奇人,她9歲以前沒開口說過話,全家人都當她是啞巴。直到9歲時讀一本書,讀到動情處忽然發聲讀了出來,才破了這個戒。據說她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都差點把自己嚇出病來。

後來,家人送她去讀書,她也算比較厲害,一路讀完了師範。

30歲那年,沉默寡言的凌海霞去到蘇州樂益女中當舍監。這所學校是張元和的父親創辦的,當時張元和也在裡面上學。

那會兒,張元和剛失去母親。母親去世時,弟弟妹妹依然處於懵懵懂懂的年紀,而她已經比較懂事了,所以無法接受繼母的到來,跟繼母的關係也不大好。凌海霞的出現,填補了她內心缺失的母愛。

凌海霞大張元和15歲,將她照顧得無微不至,還跟她結為干姐妹,並讓她喊自己的兄長為「干兄」。

▲左張元和,右凌海霞

張元和那時候只聽凌海霞的話,跟繼母關係不大好。當整個學校都在議論張元和跟凌海霞的關係不大正常的時候,繼母直接把凌海霞解僱了。這一點,使得張元和對繼母更加反感。

張元和從女中畢業後,去了上海大夏大學深造,凌海霞也跟著去了,還做了大學裡的女生指導。

再後來,凌海霞回到海門老家,開辦了幾所學堂。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凌海霞是非常稱職的。她創辦的學校發展特別迅猛,幾年內成為名校,並從私立改為了公立。

只是,她對張元和的感情有點奇怪。

張元和從上海的大學畢業後,不願意聽父親的話回蘇州樂益女中教書,而是跑去凌海霞在海門創辦的學校當教員。

那時候,張元和已經24歲,追求者眾多,但凌海霞把追求張元和的男士全部阻擋在外,旁人想要進入張元和的房間,必須經過她的審查通過才行。

張元和之所以熬成了剩女,估計也有凌海霞的「功勞」。後來,她終於受不了凌海霞,辭職不幹了。兩個人鬧掰了一陣,但後來又恢復了聯繫。

張元和跟顧傳玠結婚的時候,凌海霞非常反對,因為她認為顧傳玠配不上張元和。

張元和生了女兒後,又流產兩次,凌海霞擔心她太辛苦,就把張元和生的大女兒顧珏領去撫養。

詭異的是,凌海霞再也沒有把顧珏還給顧傳玠夫婦。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她居然自作主張將顧珏改名凌宏,並且叫孩子管她叫「爹爹」(說是未出嫁的女子不能叫媽)。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實這一點都不詭異了,凌海霞是妥妥的女同性戀無疑。只是,在那個年代,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吧。

凌海霞是個女權主義者,她多次在大會上高呼反對丈夫欺侮、打罵妻子,反對公婆虐待、凌辱童養媳,反對未成年女性失學等不平等狀態。抗戰時期,她拒絕為日本歌功頌德,不願與敵偽同流合污,堅決不搞偽化教育。

▲老年凌海霞

對待教育,她一生激情,兩袖清風,是海門著名的女教育家。只可惜那個時代無法容忍同性戀,所以她一生活得糾結、壓抑而荒誕。

顧傳玠為什麼忽然要去台灣,這一點至今無人得知,或許是因為他提前預感到留在大陸的下場不會太好,又或者,他想避開凌海霞也未可知。

當時,去台灣的船票一票難求,顧傳玠帶著妻兒先走。張元和幾次寫信催促凌海霞帶著孩子到台灣,凌海霞都沒有答應,說是要給母親養老送終。

就這樣,凌海霞把人家的女兒截留了下來。或許,這正是她渴望的結果。

顧傳玠和張元和到台灣後,專心經商。他賣過毛線,辦過蘑菇養殖場,自創品牌啤酒,自費去德國參加博覽會,取得很多品牌的總代理權,但當時台灣經濟半死不活,他折騰了這麼多事兒也沒有暴富。張元和則一直當丈夫的賢內助,相夫教子,操持家庭。

那時候,兩岸郵路不通,他們幾乎沒有辦法得知女兒的消息。

倒是1956年沈從文出差到蘇州,替他們去看望了一下凌海霞和他們的女兒。

當時的凌海霞早就不辦學校了。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她養過「安哥拉」兔,後來種茉莉,養雞,甚至養醫院實驗用的白老鼠,但最後都失敗了……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她依然把被改名為凌宏的顧珏拉扯長大,讓她上大學。

凌宏畢業後被分配在北京,26歲還未成婚,凌海霞去北京住了大半年,就是為了落實她的婚事,結果也沒落實成。

那一年是1965年,凌海霞已經七十幾歲。

一年後,她在蘇州去世。

同年,文革開始,她最討厭的顧傳玠在台灣去世,享年56歲。

丈夫死的那一年,張元和已經58歲,她先是在台灣生活,後來於1972年移居到了美國。

直到1980年,她才在美國見到親生女兒顧鈺。算起來,母女倆已經有31年沒見面了。此時,顧傳玠已去世多年。也就是說,自大陸那一別後,顧傳玠與親生女兒再沒機會重逢。他應該是很愛女兒的,女兒出生時他特別高興,給取顧鈺這個名字,源於他認為「女兒可貴,應以雙玉為名」。

晚年的張元和跟女兒、女婿生活在美國紐約,在國外創辦曲社,致力於弘揚崑曲,繼續培養崑曲人才,並常與曲友一起登台義演。

她從來不談與丈夫的私事,關於丈夫她說的更多的是崑曲。丈夫死後,她耗費精力,製作出了一本記錄顧傳玠生平和藝術之路的紀念冊。

據說,某次她演《長生殿》里的唐明皇,演到「埋玉」一段,悲痛感概道:「我埋的不是楊玉環,而是顧傳玠這塊玉呀!」

4

《合肥四姊妹》一書作者金安平跟張家四姐妹都有接觸,她說張元和是「最高深莫測的一個」,很少談到自己,「從來不太顯露強烈的情感,對事物也沒有強烈的愛憎,無論什麼境況,她都能應付自如,即使在大多數人都瀕臨崩潰的情況下,她仍然能保持優雅的儀態。」

張元和自己也說:「我一生做事,不知不覺會受《女兒經》的影響。例如我不大喜歡說話,就是腦子裡有『可言則言人不厭』在支配我。但我卻沒有『一言既出勝千言』的能耐。」

《女兒經》是張元和的母親陸英教她的。

《女兒經》里的內容,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顯得非常的「大家閨秀」。擱現代人,不,不,擱任何一個人類都很難做到。

不信我們可以看看,《女兒經》的全文是這樣:

閨門訓,女兒經,女兒經要女兒聽,

每日五更清早起,休教睡到日頭紅。

舊手帕,包髻髻,急忙去掃堂前地,

休教地下起灰塵,潔凈閨門父母喜。

先梳頭,凈洗面,早到閨房做針線,

綉鸞描鳳刺鴛鴦,等閑莫與人相見。

張家長,李家短,人家是非我不管,

親戚鄰舍女人來,從容迎接相留款。

姑姑丑,姨姨俊,人家論時我不論,

既為處子在閨門,大凡言語須當慎。

到晚來,月未明,囑咐女兒休夜行,

夜行不可獨自走,喚著丫鬟執著燈。

休大笑,休大叫,恐被鄰舍人知道,

行時舉步要端莊,站時莫把門牆靠。

女七歲,學成人,清晨早起理衣襟,

梳了頭兒洗了面,腳兒裹好莫胡行。

八九歲,漸長成,哥哥弟弟要相親,

茶飯酒肴均著吃,莫嫌多少便相爭。

到十歲,莫閑行,做鞋縫補要關心,

早晚隨著母親坐,不宜無事出房門。

十一歲,是大人,燒茶煮飯要殷勤,

剩下功夫還刺繡,花花葉葉要鮮明。

十二三,須知禮,見人須要將身起,

自家嬸嬸與姑娘,不宜托熟毫無禮。

十四五,至二十,在家做女無多日,

百凡事體要操持,做女須當學做媳。

第一道,要你孝,孝順自有天知道,

父母恩同天地深,有生須把恩情報。

第二好,敬哥嫂,切須莫在家中擾,

女兒不妒有才能,賢惠便是家中寶。

第三件,惜米面,醬醋油鹽當節儉,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看人面。

第四喜,精茶飯,飲食待人能整辦,

時新好物莫私嘗,先供父母公姑饌。

第五行,女兒聽,新舊衣裳要潔凈,

潔凈爽利女兒家,鄰里親戚誰不敬。

第六勸,休錯念,莫愛人家一條線,

不按本份被人嫌,爺娘兄弟都輕賤。

第七嚴,要自歉,女有丈夫地有天,

母雞司晨家必敗,惹得旁人說不賢。

第八依,女兒知,勤苦經營家自齊,

好兒不吃分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第九節,慕貞潔,美玉無暇誰不悅,

古時烈女持身嚴,一片心腸堅似鐵。

第十止,知終始,一與之醮偕老死,

三從四德總無虧,誰說女中無丈夫。

女兒家,最難化,須要從小教到大,

若還失教不成人,那時多取翁姑罵。

女兒家,有三從,在家從父配良緣,

嫁出從夫當和唱,夫死從子莫胡行。

女兒家,有四德,聽我從頭與你說,

聞道當時曹大家,德容言工無欠缺。

做女兒,一要德,禮義廉恥不可失,

一動一靜具有程,防過如同防盜賊。

做女兒,二要容,不是粉白與脂粉,

沐浴及時無垢污,衣裳洗完要加工。

做女兒,三要言,不是利口向人前,

可言則言人不厭,一言自足勝千言。

做女兒,四要工,不是綉虎與描龍,

冬夏時勤紡與織,烹調五味要和同。

天樣大,父母恩,須要竭力孝雙親,

古時有個緹縈女,曾上書章贖父刑。

大伯伯,二叔叔,都是自家親骨肉,

莫言門戶各分開,忘卻小時養與育。

大姆姆,二嬸嬸,做女須當要孝敬,

我不孝敬他不真,當然有那旁人論。

敬哥哥,重嫂嫂,莫倚爺娘欺著嫂,

大家好好過時光,莫斗是非常吵鬧。

張家姐,李家娘,與他來往要通方,

不得依著自家性,直言直語弗思量。

為甚事,穿了耳,恐怕聽張還聽李,

還加一對耳環兒,務要時常來記取。

為甚事,紐了扣,恐怕回頭左與右,

理罷衣服兩三重,好如雲鎖巫山岫。

為甚事,兩截衣,女人不及丈夫齊,

百凡事體須卑順,不得司晨啼母雞。

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

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

做媳婦,孝翁姑,莫教食缺與衣無,

一言一行須依順,弗使翁姑恨丈夫。

為人婦,要從夫,從夫第一從公姑,

處家和睦兼勤儉,莫怨張無李也無。

和妯娌,敬姑娘,往來情意要周詳,

莫因奴婢言搬鬥,外面和同裡面傷。

夫家富,莫奢侈,好吃好用無底止,

若是丈夫家事貧,只教勤儉莫尤人。

待賓客,要調停,不當過儉過豐盈,

過儉不是待客禮,過豐家產難完成。

一有孕,須胎教,母子一氣相感應,

行止坐卧要有常,飲食嗜好還當慎。

男與女,莫矯他,矯他性格便奢華,

幼小之時還是可,後來將不惜身家。

男兒大,請師傅,教他讀書知禮數,

慣他懶學不成人,從今便把終身誤。

女兒大,教針指,莫慣東撐與西倚,

小時不教大時遲,去到人家被羞恥。

男長大,娶媳婦,娶媳莫論貧與富,

只要賢德勝如人,治家立業興門戶。

女長大,嫁人家,教她節儉莫奢華,

孝敬公婆為第一,順從夫婿做人家。

大媳婦,小媳婦,要做婆婆均看顧,

莫因誰富與誰貧,一般兒女兩股心。

愛孫兒,如寶珍,不分貧富一般疼,

人家鄰里還相顧,莫道同枝共蒂親。

女兒經,已完成,時刻須當記在心,

讀了不能依著做,依然牛馬而據襟。

張元和一生以「做大家閨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結婚生子後做了一輩子的賢內助。顧傳玠死了以後,她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生物中心任秘書四年,除此之外別無他職。

1986年,78歲的張元和與71歲的張充和回國,在北京登台演出《牡丹亭》,紀念湯顯祖四百三十五周年誕辰。四姐妹重聚,拍了本文一開頭大家所看到的那張照片。

有人揣測,比起顧傳玠,張元和更愛崑曲。

對這個觀點,我是不大同意的。

當年她不顧所有人的異樣眼光,執意嫁與顧傳玠;後來她雖然不理解丈夫為何要去台灣,但還是選擇一路追隨;晚年她以各種形式紀念她的丈夫......足以證明一切。

張元和最令人詬病的一點是:當年凌海霞將顧鈺的名字改為凌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越界甚至侵權的行為,顧傳玠大為惱火,但據說張元和不以為然,甚至還說出「就當是送給海霞姐的禮物」之類的話來。最後,還是張元和的婆婆勸兒子:「反正女孩子長大總要改姓名的,姓凌也無妨。」

我們無法考證這種傳言的真假,因為張元和對自己的事總是三緘其口。即使她當真說了這樣的話,可能也是有語境的,要結合當時的情境來看。

縱觀張元和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她執意嫁與顧傳玠時很獨立很有反抗精神,可跟凌海霞相處時似乎又很順從。我們不知道她對凌海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感情,也不明白為何她能默許凌海霞過度入侵她的生活。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世人都很難理解把親生女兒拱手讓人這事兒。

面對這一切,顧傳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兩夫妻去到台灣後又相處如何,我們只能靠想像了。有些事,不能細想,一細想就覺得誰的人生都很荒涼。

世事紛繁複雜,那些難為情的、不難為情的,只能留待後人評說了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我在雲南,今天開了一下午的車。山路幾百道急轉彎啊,開得我戰戰兢兢。感謝閱讀,我們相約明天見。晚安。

關注「晏凌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晏凌羊 的精彩文章:

晏凌羊:王寶強離婚案,遇到不懂得反省的人有多可怕?
晏凌羊:如何看待《張楊導演,我愛你》的爆紅?

TAG:晏凌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