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知易行難
真誠,是一種生存策略
我記得許久許久之前,我在羅永浩的創業課上看到一句話:
一切喜歡耍小聰明、喜歡玩弄的心機的人,都不過是從來沒有體味真誠的來得的爽快和省時。
所以,羅永浩身上總是給我一種魅力,我猜這大概就是真誠的魅力吧。
之後,我總是不多不少地,想讓自己變成一個真誠的人。
而且,一直以來,我都等待另外一個預言實現:在長期宏觀角度上,真誠是最優生存策略。
人活著,總是要和別人打交道的,就我現在而言,我要和學生打交道,我要和學生的家長打交道,我要和同為老師的同輩打交道,同為老師老一輩打交道,和朋友打交道,和父母打交道。
本來呢?我們都循著這句聽過的話活著:在不一樣的人面前就會有不一樣的性格——我們稱之為人的多面性。
我反正是拒絕的。我就在努力地做到,只有一面:真誠!
因為,我篤信,這是最優的生存策略。
真誠,知易行難
真誠,別無他意,在我的世界裡,它是屬於那種顧名思義的詞——真實,坦誠。
它是看起來有多簡單,做起來就有多難。這大概是長久社會社會堆積之後的結果吧。
到家做客便以禮相待,而不是說了「累了,今天想休息」。
餐桌上注重注重「埋單禮儀」,而不是「窮了,我其實不想吃」
飯前總是等人等人,而不是想想「明明是你遲到了20分鐘「
……
我此話並非抨擊社會禮儀。事實上,我只是給大家陳述出來一個事實:當你為了照顧集體文化所崇尚的東西的時候,或多或少你會變得不真實,不坦誠。
畢竟,坦誠的說:你有時候就是不想接待客人,你有時候就是不想應酬飯局,你有時候餓了就先想吃,不是嗎?
最近我聽說一個親戚的育兒方式的時候,我是點一個贊的。
她只會建議自己女兒:遇人要禮貌稱呼叫好叫「阿姨叔叔舅舅」,而卻從來不強迫或以權威命令她女兒一定「見人要問好」。理由,是大道至簡的,「她不想叫就不要強迫她嘛」。——不管如何,這是在以真誠而挑戰傳統的。
是的,禮貌很重要,但我相信隨著一個人成長,他們會自己在社交需求,學會簡單地一句稱呼。
但是,比禮貌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可以真實坦誠的自信。
我想,她母親在教她比禮貌更重要的東西——真誠。
最難面對的——恨
如果說真誠,是行難,那麼裡面最難面對且承認的一定是——恨。
你如果能在一位心理諮詢下的指導下,你會發現,你生命中總是充滿著恨的——你會恨自己、恨父母、恨朋友、恨……。
如果說上面的真誠之行難,是不做作的難。
那麼這裡難,是從意識上就難以發現的難。
以至於,當我現在談起恨之時,你竟然毫無感覺地,你生命中是時常有恨的。
全然不知』恨』存在的人,我想最終只有兩種結果,你生活中常常非常低沉——這是恨最終流向自己,且被自己消化的表現。
第二種結果是,你和其他人關係的質量並不是那麼好——這恨最終流向關係,關係受到傷害的表現。
而人群中總存在一些人,他們能好好處理自己的』恨』,能好好處理』恨』的人,他們的生命總是朝著上述兩個方向相反的方向走的,他們充滿活力,他們也有很多很優質的關係。
說了如此之久,什麼叫』恨』。
恨,依然是別無他意。恨,便是字面意思上的恨,只不過再一次的,我們文化基因上所宣揚的「友善、平等」,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恨壓到箱子底部去,以至於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的恨。
快意恩仇吧——這是2018我聽到非常觸動的一個詞。真誠之路上,不可避免的選擇——表達自己恨。
下面還有我最近一個思考,每個人都有夢,有一些夢,常常是一個特定的人。
對於此,我想大多數人受了電視劇的錯誤指引,這是因為思念。
以我看來,不對。這與思念無關,這與愛也無關,這恰恰可能是恨。你內心有一種恨此人的衝動,但因為你不肯承認,所以你內心以』夢』的形式一次一次告訴你。
我們都知道,夢,是潛意識的隱喻。解夢是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平日所思所想之物有可能成為夢,但是更有可能成為夢的是,你平日所思不能所想不得的內容。我想,恨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我曾經聽到最多的案例是,與某個人(朋友、父母、情侶)鬧翻後又好了的一瞬間,是關係最好的一瞬間。
鬧翻,就是表達恨,表達不爽的意思。一旦恨意表達出來,而對方得以容納這份恨,雙方變和好後,以恨為外表的生命力就會充入到這段關係中,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體驗會變得非常的好。
但可是的可是,這種美好瞬間的體驗實在太少了,願意表達恨意的人太少,願意合理表達恨的人更加不多……
……
以上一切,可能略顯難懂,但是我的核心觀點還是非常明確:最難以做到的真實與真誠,是承認恨意並且表達恨意。


TAG:七年一個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