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窮得只有2塊錢,卻爆紅網路!一夜點擊破2000萬,這個征服楊瀾的女人,活成了自己的女王
當全身只剩最後的2塊錢,
她給了路邊不認識的磕頭人;
一夜點擊率衝破2000萬,
卻跑路隱居去了深山;
出版第一本書,
就成了那年噹噹網第一名......
她的人生從不按常理出牌,
卻活成了自己的女王。
她說:
「只要給我講一個好故事,我就送你一壇酒。」
這就成了後來傳遍網路: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的由來。
她就是張小硯。
「沒有帶螃蟹,就不讓拍攝。」姑娘頭也不抬,蹲在院子里繼續修剪花草。
當央視攝製組扛著大包小包的器材,走了一個多小時泥濘的山路,好不容易來到廬山腳下的桃花源時,差一點點就因為喝酒忘帶下酒菜,而吃了閉門羹。
即便這集釀酒紀錄片,是以酒坊主人的她為主角,這位姑娘,竟然還不允許對方拍自己的正面。「央視也不行。」
因為忘帶下酒菜,就敢拒絕央視,可以,這很張小硯~
這個插曲一po出,粉絲一點也不驚訝,反而一臉懊惱:完了完了,張小硯的酒要火了,我要趕緊囤幾瓶。
是的,這位酒坊的主人就是張小硯。
當年那個83元走西藏的女孩,紅透了天涯,點擊量破2000萬神貼的樓主,出的第一本書《走吧,張小硯》,是那年噹噹網的第一名,更是無數人說走就走的起點。
後來?後來她就消失了。
天涯1000多頁的跟帖,她不再更新,
書賣到斷貨,滿淘寶都只剩下了盜版,
也懶得再版狠賺一筆,
她悄悄買了張船票,隱居桃花源,成了一名釀酒師。
今年已是第八個年頭。
不過網上一直流傳著她的傳說,現在搜索張小硯三個字,跳出來的都是「窮游達人」、「暢銷書作家」、「三毛轉世」、「網紅」等標籤。
「都是什麼鬼??!」小硯在一次採訪中,難得做了一次回應:
我只有一個名字,張小硯。我不想成為任何人,我只想成為更好的那個自己。一個叫張小硯的人,甚至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不管身處何種境地,都活得生機勃勃,浪漫不羈。
如果非得借用一句話形容,那我是追求自由的亡命之徒。
追求自由的故事,大概要從十五歲那年說起。
念了幾天高中就輟了學,
去大城市端盤子、擺地攤,
半年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工種的頻率,
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期間還偷偷自學了畫畫和英文。
一路從社會底層,
慢慢爬上了穿高叉禮服、喝紅酒的生活。
但隨性自由的她,依舊說走就走。
直到2008年,她溜達到了四川。8級汶川大地震,「那一天,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之前一直以為工作前景、金錢、甚至是愛情,都是自己最堅硬的盔甲,但在近在眼前的死亡面前,過去熟悉的安全感,轟然倒塌,就像腳下踩著的廢墟一樣。
她發動身邊的力量,組成了第一批進山賑災的草根志願者團隊,在當地建了七所帳篷學校和一所幼兒園。盡其所能。
那次地震之後,人生觀悄悄地轉了個彎——想做什麼,馬上去做吧,別猶豫。
於是2009年,當她穿了雙人字拖,再次前往汶川看望那些學生,卻遇到前路塌方,她索性一路向西,想去西藏看一看。
等灰頭土臉的她站在拉薩的艷陽下時,全身上下只剩下了2塊錢。只要打一通電話回家,就能買到一張回程機票,但如她所說:我是追求自由的亡命之徒。
她想按自己的方式走回去。於是她把最後的兩塊錢,給了路邊一位長得還算帥的磕頭人,她也想知道,一無所有的自己,能夠走多遠?
先是跑到大昭寺前,借了個喇叭說書,行人好心丟下的打賞,總共114塊8毛。她小心翼翼把錢貼身藏好,隨即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差不多了,回成都。」
不花錢,怎麼回?她徒步在318川藏線上,
幫陷入泥坑裡的大貨車一起搬貨物、推車,
換來一次免費的搭車;
她還是打撞球的高手,和藏族小伙賭球,賭注是一碗泡麵或者一瓶水,或是幫喇嘛背柴火換大餅,晚上就露宿帳篷,睡最便宜的床位.......
七十多天後,她安全回到了成都,把貼身藏著的錢掏出來數了數,嘿,竟然還剩下31塊錢。
本來三天的探訪計劃,變成了2個多月的旅行,這也是後來天涯上的神帖:「小硯MM83元走川藏」的由來。
因為太火爆,2010年,帖子集結成書《走吧,張小硯》,有多火呢,有人說這本書有毒,看完會辭職,會說走就走。
還有人在網上尋來,給她留言:
硯台,看過你的書才搭車去的拉薩,我忘了在什麼地方的青旅,老闆娘對我說,這張床可是張小硯睡過的。。。你在川藏的故事,已經都這樣了。。
楊瀾邀請她上《天下女人》,
39分40秒的訪談里,
三位主持人一直被眼前這個看起來清秀的女孩,
做的事情,驚訝到張大嘴巴,
楊瀾忍不住開口問她:
「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
面對著鏡頭,第一次上電視的小硯倒是坦誠:
「做越來越像我自己的那個人。」
節目播出後,觀眾還沒反應過來,
爆紅的小硯,
就買了一張船票,回鄉下去了。
賺到的版稅,
一半寄去給了汶川的學生,
一半用來租了六畝田,種糯稻,準備釀酒。
粉絲訝異了一下,隨即釋然,
那個女孩,
終於要回到屬於自己肆意瀟洒的江湖了。
酒坊一年只釀兩次酒:桃花酒和桂花酒。
倒不是真的用花瓣入酒,
只不過是在春三月桃花開,中秋後桂花飄香時;
將這最好的時節,都統統封在酒罈里,
待來年開封,
便是天下最誘人的味道。
有嘗過的人偷偷告訴司馬,小硯的酒,像她本人一樣,醉人。
一年四季也開始變得有盼頭:春天插秧,秋天收成,冬天釀酒。釀酒步驟其實不難,難的是微妙之間的一些把握。
小硯尋遍了鄉里的釀酒師傅,每次剛想張嘴問人家:「這溫度要多高?火候怎麼把握?」
師傅哐哐倒滿一整杯自己釀的酒:你喝了就知道了。於是尋找釀酒師傅的那一個月,自己每天都是醉醺醺的。
後來為了一口泉,她更是搬到廬山腳下的桃花源,對面的山頭,就是陶淵明的家;
租下的舊屋破敗,她就自己修葺,親手搭酒灶,泉水用竹子引下山,院子里的牽牛花、月季也是自己親手種下的;
幹完一天的農活,她就在屋前看夕陽慢慢落下,山色從赤紅變濃郁的紫,籠上一層薄薄的青煙……
「門前新栽了七棵竹子,明春會成林吧?雨要落於青瓦上才好聽,風要穿過竹條枝葉才會有那種沙沙的聲音。山裡的風雨聲我都安排好了。」
重頭戲當然還是釀酒。
蒸糯米、上水、燒火......十幾道工序之後,
終於等到了出酒的第一夜。
小硯和釀酒師傅們圍坐在酒灶前,
山中清貧,只有簡單的豆腐、午餐肉,
全都架在烤盤上,等食物吱吱冒了香氣,
只聽一旁的竹筒,
「嘩」地一聲出了酒,這便是成了。
司馬第一次知道,白酒竟是滾燙的,問這是什麼滋味?
小硯往嘴裡倒落了最後一滴酒,依依不捨地放下手中的竹筒:「世上最好喝乃是剛出鍋之熱酒,稻子也是有情慾的,只有熱酒時才能喝出其前世今生。」
她把這酒取名:一夢。「一個人,一個夢,一壇酒。我要為許多人的夢,釀一壇最好的酒。願以此酒,鼓勵他人成就生活的夢。」
酒坊的小夥伴們,燒火煮茶聽雨,好不愜意~
這也是後來傳遍網路: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的由來。
只要給她講一個好故事,就送一壇酒。
沒有故事的同學,
可以來酒坊幹活換酒喝,也可以用一包茶葉交換,
或者在出酒時只管自帶下酒菜,
來桃花源免費喝到痛塊。
2012年,小硯釀的酒
話放了出去,
每年都有上千人上山討一碗酒喝。
她遇到趕了2000多公里路,
就帶了一包乾脆面下酒的男孩子;
也有因為懷孕,
懊惱自己不能幹一杯的准媽媽:
「早知道,就不懷孕了。」
釀好的酒,需儲存一年才能開封,
酒癮上來,又不好意思天天上門打擾,
大家拜託小硯:
「多釀一壇吧,勻我們幾瓶。」
除了第一次釀的「一夢」,
小硯再沒給後來的酒取過名字,
一張白紙,上面提了五個字:「張小硯的酒」。
隨著酒瓶寄出的,
還有一張手寫的「酒號」。
這瓶酒是何時何地所釀的第幾斤酒等信息,
都藏在這個酒號里。
對了,小硯還說:
「只要報酒號我就會知道你是誰,
是何時買的酒。」
敢用自己名字命名當招牌的手藝人,
這點自信還是要有的。
當酒釀師久了,小硯就發現很多買酒的人,並不是買給自己喝的。他們送給朋友,情人,愛人,或者曾經相愛過的人;
有個深夜,接到北京打來的一個電話,是一個女生,聲音有些冷淡。她問我是誰,為什麼寄酒給她?我告訴她我們這是石見泉酒坊,是別人買了酒寄給她的。
她停頓了很久,聲音才緩和下來,問了一句,他還好嗎?我都不曉得怎麼回答,因為我也只是賣酒的人,我不認識「他」啊。
她突然笑了一下,客氣的說,你怎麼會知道,對吧。我鬆了一口氣。掛電話的時候,我對她說,把酒喝了吧。後來我查了一下買酒人的信息,也在北京。原來同城之人,再見之後再也不會再見了。
如果說一開始在深山裡釀酒,
廣發邀酒信,是對生活用蠻力,
現在的小硯幡然醒悟:
生意不僅是錢物交換,而是生生不息的意趣。
這一瓶瓶酒,就像一封封手信,
將那些故事送到天涯海角,
連接世上所有有情之人。
於是2017年11月,剛剛打開了一壇酒,
香氣順著山路往下飄,
遠在北京的央視紀錄片團隊,
循著酒香一路上山,手裡如約提著幾隻大閘蟹。
又有一天,小硯打開私信,
發現對方正是自己音響里傳出來的那個聲音主人
——左小祖咒。
他給她發了一條消息,
希望將她的《走吧,張小硯》拍成電影;
粉絲嗷嗷不幹了,昔日網紅難道又要重出江湖了嗎?
除了害怕小硯人紅酒紅,自己分不到一杯佳釀,她們也發自內心地擔憂:「會不會平靜生活被打破?」
「不會。內心平靜世界都靜。」
在山中當釀酒師的日子,
小硯的日子過得清靜又自在。
每天早晨打理自己的菜園;
下午上山采野柿子和毛栗子;
山中夜深的快,
倒一杯酒,伴著月光和蟲鳴寫字,
比起大城市的燈紅酒綠更自在;
如果遇到春雨如注,便拿出全部的鍋碗瓢盆接雨,
甚至連煙灰缸都要貢獻出來,
隨即打開《陸上行舟》這部電影,
假裝自己在亞馬遜河流域的雨林里;
不過桃花源,山中始終蚊蟲多,踩到臭蟲腳會麻一整天。糯米太香,夜夜被老鼠騷擾,索性取了名,每晚在樓梯口放一盆堅果,攔住對方前進的腳步;
有一次走山路,還遇到一條大蛇,嚇到尖叫?在小硯這個奇女子身上,那是不可能的。
「我禮讓一邊,拱手請它先行。它好胖啊,爬坡幾次滾落下來,摔得灰頭土尾。不過,我沒幫忙攙扶,怕它訛老子,哈哈。」
因為大方,賣酒也賺不了多少錢。幸好她寫得一手好文章。公眾號隨手寫的散文,出現在了某學校語文期末考的試卷上;
偶爾得了一筆稿費、版稅,她就和媽媽換上最好的衣服,自己戴上手錶,媽媽戴上金項鏈,下山去鎮上最豪華的大酒店吃飯。
「那裡的菜超級難吃,每次吃完我都想幹掉那隻蹩腳的廚子。」
不過下一次,小硯還是要帶媽媽去的。「生活中的儀式感嘛,不能少的。」
溪水間游泳
月下吹簫,賞月
三月做田,四月選種,五月育秧,六月耘禾,七月抽穗,八月灌漿,九月收成,十月汲泉,十一月釀酒,十二月酒熟。
一壇酒喝完,不過一頓飯的功夫,而從稻子生長到成酒,卻要經歷一年悠然好時光。
酒香從山裡傳了出去後,有人苦口婆心勸她,這酒瓶得換換!以前的小孩子給家裡打醬油打散酒就這瓶。
她也不生氣,只說即使瓶上鑲嵌鑽石,酒還是這個酒,手藝還是這手藝呢,還是樸素些吧,酒是拿來喝的,不要給它太多壓力。
司馬記得《走吧,張小硯》里,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後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踟躕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
後來成了山中釀酒師,這八年間,也有無數人問了和當年楊瀾一樣的問題:「你這麼折騰到底想完成什麼願望?」
「我不是酒狂,只是做事比較偏執狂。大概世間純然的快樂總是很少,我想為自己創造一些。
這樣誠誠懇懇地做些酒出來,和陌生人一起暢飲,也是在不完美的人世間,所做的一點點溫柔的試探。」
圖片來源於@張小硯台,@牧鴦MuYang,
版權歸其所有,
如有侵權,請告知!


※把熱帶雨林搬進了室內,亞馬遜花40億美元給員工造了新辦公室,可以說是年度「最疼愛」員工的公司了
※14億中國人的回家路,此刻,你在哪裡?
TAG:一人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