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彝談詩——我為什麼反對詩歌

說彝談詩——我為什麼反對詩歌

彝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尤以詩歌方面的成就最大。據有關學者考證,彝族歷史有近上萬年,在這輝煌的歷史長河之中,我們的先人創造出了一系列摧殘奪目的詩篇,光史詩就有十多部,在世界歷史上,這也是及其罕見的。可以說,詩歌佔據了彝族歷史文化的半壁江山。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輔以一定節奏韻律,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在人類發展歷史上,詩歌早於哲學而產生,為什麼?因為詩歌有較強的節奏韻律,朗朗上口,容易傳播,而且詩歌主要是表達人們生產實踐中的思想感情,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我們的祖先,正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之中創造出了眾多詩歌,但詩歌並非彝族獨有。

在最初的階段,幾乎各個地域中的族群,都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詩歌。但是到了某個時期(有人稱之為軸心期),不同地域的族群,都逐漸從母系氏族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私有制開始出現,人們的意識形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個體意識加強,死亡概念產生,為解決人們面對死亡時候的恐懼感,有些族群的有識之士斬斷了之前所繼承的詩性智慧,呼籲用理性來弱化人們的恐懼,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後來,這些人成長為我們今天所謂的哲學家,他們生活在古希臘;有些地域的族群,在面對死亡問題時,繼承了先前的意識形態,呼籲用詩性智慧來緩解死亡的恐懼感,這些人,後來成了中國的思想家,比如孔子;還有一些人,發明了宗教,用以回答人們對死亡的困惑,比如佛教。自此,不同地域的族群,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從原始詩性智慧到理性文明社會的過渡。

照今天的種種跡象來看,彝族人在那個時期,顯然也是繼承了詩性智慧的。

詩歌的創作是基於詩性思維的。詩性思維,是指將個人情感融入客觀事物之中,使本身沒有情感的客觀事物人為附帶上情感,達到借景抒情目的的思維。這是詩人得以創作詩歌的思維基礎。我們平時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是邏輯思維,它與詩性思維不同,所以,我們很多人都是不會寫詩的。

詩歌有什麼特點?他是拿來幹什麼的?

詩歌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我之所以反對詩歌,是因為他缺乏反向討論。讓讀者被牽著鼻子走,達不到思維發散的目的。舉個例子,如果我說我不喜歡吃土豆,沒有人會反對我,因為這純粹是我個人愛好;但是如果我說土豆適合種植在熱帶地區,這就會引發大家討論了,因為這是一個客觀的問題,不是個人情感偏好所能決定的。

詩人的職責,就是用情感偏好來引導大眾,所以,一首詩,它或許可以糾正人們的價值判斷,卻無法引發一個富有思想深度的觀點爭論,我們很難看到,兩個詩人可不會坐下來爭論一個觀點是否合理,頂多就是評價一首詩本身寫得怎麼樣,而這個怎麼樣的標準,只是基於傳統倫理道德的。所以,詩歌的發展,也就更加推動倫理道德的發展,而無法推動理性思維的發展。

詩歌的這個特點有什麼弊端呢?他重在價值「輸出」,不注重反向接收不同思維,從而不能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另外,情感成分濃烈的詩歌,也不適合用理性精神來探討。當這種情感成分濃烈的詩歌,在一個民族內部大範圍傳播開來之後,勢必會影響理性思維的生長,自然而然,也就導致了科學,哲學等注重邏輯思維學科的發展受到阻礙,所以我們歷史上沒有哲學家,沒有科學家。需要提醒一點的是,詩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並不必然會造成矛盾,我們看到西方很多科學家也在寫詩,就是這個原因。但是,由於兩者處於對立面的關係,容易導致極端。在彝族中,這種理性思維一直沒有能夠誕生出來,正是因為走向了極端,所以我們一直都活在詩性思維的影響之下。

詩歌對彝族意味著什麼?我認為,詩歌就是我們文化的命根子,脫離了詩,我們的文化會在頃刻轟然倒塌。彝族傳統文化,就是建立在詩的基礎上得以發展而來的。許多彝族經典文獻也是由詩的形式寫成,文學風很濃烈,所以,詩歌在我們文化中佔據著重大的分量,長期耳濡目染在這樣的詩風之下,可以說,實際上導致了我們忽略自然科學方面的發展。甚至在民族性格的塑造方面,也是收到了其影響的。彝族積極、熱情、重義的性格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整是由詩歌所形塑的,在彝區,男女老少,都能吟誦一兩句詩,所以彝族自稱是詩歌民族,這是非常貼切的。

然而,我們似乎過於沉迷傳統歷史文化了,一直活在詩歌的籠罩之下,無法擺脫其影響。正是詩歌的強大生命力吸納了我們過多的人才,精力,使得我們的文化無法誘導具有其他天賦的人才深入從事科學技術等領域,所以我們的歷史上很難產生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哲學家。我認為,這是彝族無法產生自然科學的文化原因。

直到今天,西方的先進技術深刻影響著彝族人民生活的時期,我們很多讀書人,依然無法擺脫詩歌的影響,非常推崇、重視詩歌,從事各個領域的人,都沒有從事詩歌的群體影響力大。可想而知,在以前,人類文明沒有深入交流的,沒有今天這樣現代化的產品能夠開闊人們的思維和視野的時期,除了隨著社會風氣崇尚詩歌之外,能有幾個人可以衝破這層意識形態的禁錮,從而站出來大喊一聲:我們不僅要重視精神財富,還要培養幾個科學家、幾個政治家,幾個經濟學家,來推動我們的社會進步?不可能!詩歌的強大號召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彝族知識分子,使他們把時間和精力獻給了詩歌。偉大而又悲哀。

傳統彝族文化,表面看來,比較豐富多元。文學、藝術、地理、醫學、天文、曆法、宗教、音樂、政治、經濟等,幾乎各個領域我們都有所涉及,但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形態是比較單一的,其中最有成就的,都集中在詩歌等文學領域。彝族文化,其實是一個營養不良的兒童。

與我們比較接近的是漢族,詩歌在漢族文化中的分量也很重,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其實也是一部詩歌發展史。在那個決定不同民族發展方向的軸心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術空前繁榮。其中,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思想,試圖斬斷詩性智慧,趨向理性文明,但在後來的「獨尊儒術」運動中,被徹底碾壓致死。理性精神也隨之在中國被人遺忘了。

如果把文化比作土壤,文化因子就是生長在這片土壤中的莊稼,彝族文化這塊土壤中,詩歌是其中的佼佼者。搶奪了過多的陽光雨露,阻礙了其他莊稼的正常生長。

我們再來假設有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使得從事各個行業的人控制在某個比例範圍之內,社會分工符合這個範圍,就可以保證整個社會的高效運行,推動社會發展,反之,則不能保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中詩人太多了,適得其反,嚴重阻礙了社會分工,影響了其他領域人才的發展。

過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設的彝族人,從來恥於從事商業,所以我們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商業繁榮的局面。直到今天,彝族人還是很少有商業思維。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在彝區失靈了。

傳統文化,是我們成長的根,決定我們能走多遠,能取得多大成就,能為人類作出多少貢獻。但如果我們的文化,缺乏必要的文化元素,就需要不斷創造新的東西,使他更好為我們服務。

因此,我一直反對彝人過分熱衷於詩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彝新風 的精彩文章:

TAG:彝新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