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後,對我國的社會生活以及社會穩定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促進了中國藝術的發展,對我國的文學形式以及文學理論的創作增添了新的內容,為儒、道的發展增加新的元素。

1

佛教中國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佛教中國化的發展,為古代中國社會的繁榮穩定,人民的安居樂業,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佛教的產生與發展,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書寫了燦爛輝煌的一頁,對中國的社會生活起著非常了不起的作用。

每個朝代都能延續好幾百年,經久不衰,這與佛教的作用有著一定的關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佛教凈化了人們的心靈,使人們有了一定的教義意識,能夠剋制自己的行為,這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自唐代開始,儒、釋、道三教並列,成為了人們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代是佛教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佛教對當時的不同社會階級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崇佛現象非常的普遍,崇佛的行為不是單純的,而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政治和社會發展層面上的不可替代作用,使得唐朝的經濟更加穩定、全面的發展。

可以肯定的說,唐朝的國泰民安以及其成為世界性的大帝國與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繫,佛教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清代的時候,據說皇帝規定皇族內部要讀經學經,一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專政之後,她認為經書里有很多對她不利的東西,於是便廢除了這一規定。

同時,也不允許高僧大德去宮內講學,這一規定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清朝滅亡的一大因素,造成了清朝的國力衰落和社會動亂。

縱觀唐朝和清朝的滅亡史,我們不難看出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忽視這種潛在的因素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積極對待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維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促進社會生活的繁榮與發展。

2

佛教中國化對藝術的影響

佛教因其包含豐富的美學思想而被譽為東方世界的精神之花。正是由於佛教的存在,才使得東方美學家園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具有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社會文化現象,具有獨特的文化參與與反映功能。

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為我國的藝術創作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豐富的文化內涵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意識之中。

佛教經過漢魏之際的譯經傳道,到兩晉時期加快了自身的發展步伐。在十六國時期已經在我國的南北方同時發展起來了,它的觸角已經伸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到東晉以及宋齊梁陳時期的歷代統治者都信仰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正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這時的佛教對我國的建築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我國的建築史上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從而豐富了我國的建築藝術,凝結成為我國建築藝術的結晶。

在我國的石窟藝術之中,以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三大石窟為代表的石窟藝術,都是依據佛經雕刻而成的。

如果沒有佛經,很難想像中國會有這麼豐富的石窟藝術。這些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與我國的傳統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使得佛教更加中國化。這些藝術的結合雖然改變了佛教藝術和我國傳統藝術的本來面目,但同時也使得我國的傳統藝術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與此同時,一些士大夫也熱衷於將佛教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結合,最能體現這一方面的就是佛畫家顧愷之、陸探微。

顧愷之開創了「清羸示病」的維摩詰形象,而陸探微則發展成為一代具有審美風範的「秀骨清像」,這對於佛教藝術的中國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畫家也對佛教的中國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曹仲達的「曹衣出水」、張僧繇的「畫短而艷」的畫風深受佛教藝術的影響,為佛教的中國化做出了貢獻?。

假若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也許中國的藝術依然保持原有的這種整體風貌,但是不難想像出,沒有外來文化作為營養,中國的藝術將會在艱難曲折中發展。可以說,佛教給中國藝術帶來了全新的主題與形式,豐富了藝術世界,是中國藝術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3

佛教對文學的影響

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佛教與文學的關係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思想在中國文學中堪稱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文學的文學形式、文學理論以及文學思維等無不受到佛教的影響。

佛經中豐富的譬喻故事使中國文人大開眼界,佛教中的禪宗思想開拓了文學家們的視野。詩人深受禪的影響,用禪為詩歌助興,同時把禪融入到詩歌之中,深化了詩歌藝術的創作與審美,豐富了我國的文學形式。

胡適曾說過:「印度的幻想文學之輸入確有絕大的解放力。從《列仙班》到《西遊記》、《封神榜》,這裡面才是印度的幻想文學的大影響。」

胡適所說的「印度的幻想文學」,其實指的就是充滿神話故事幻想的印度佛經。在譯經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文學體裁—翻譯文學。同樣,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成為了《西遊記》的主旨之一。

其主要角色唐僧師徒四人無不是因果報應思想的實踐者。比如,孫悟空乃天地所育,日月所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因為他大鬧天宮,犯下大錯,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又因為其強大的本領,觀音菩薩讓他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最終取得正果。

不只是《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受佛教影響,中國文人的思想也是深受其影響的,進而影響其文學作品。

被人稱作「詩佛」的王維就是因為喜歡佛才有此稱號,他給自己取得字就是「摩詰」,而且在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體現了佛學思想。「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等文學作品中都無意間地表達著他的佛學思想。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遠不只是這些,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能夠和中國文學如此的結合,簡直就是無懈可擊。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現代文學的重要精神寶庫。

如果說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那麼佛教文化則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中國文學,不妨從佛教文化下手。

4

佛教中國化對儒道的影響

佛教在我國的傳播過程就是其不斷中國化的過程。佛教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與其與儒、道的相互吸收、融合有關,並在不斷地相互吸收、融合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教派。這些教派的產生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佛教在初傳我國時由於其基礎並不深厚,其在我國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順利,因而其影響也是有限的。西晉時期,由於玄學的興起,佛教僧侶便藉助玄學的概念來翻譯佛經,依附於玄學之上,進而與其融合,由於其思辨的繁複與巧密而超越了玄學,進而代替玄學。

由於當時翻譯的經典大都以大乘佛教的般若學為主,般若學在中國傳播和流行之前必須要經過「格義」。所謂「格義」就是用魏晉玄學的概念去解釋佛學的經典教義。「格義」方法的盛行促進了佛教般若學的「六家七宗」的產生,並在東晉時期流行。佛教的盛行與強大,逐漸代替了玄學。

說到佛教與道家相融合的時候,首先提到的不得不說是禪宗。禪宗是最能突出體現中國化佛學的批判性思維,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禪宗思想有著深厚的中國本源。

禪宗在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之中,在格義的基礎上,吸取中國哲學的營養,與道家哲學相融合,是真正的佛教中國化的產物?。

到宋代,儒家的思想文化難以抵擋佛老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之下,韓愈最先提出了「道統」思想,周敦頤、邵雍、張載等人也試圖為儒學尋找哲學依據以對抗佛老思想。

然而就在宋代振興儒學批判佛老的大環境下,許多學者對佛教有所研究如程顥「明道不廢佛老書,與學者言,有時偶舉佛語」。

華嚴宗的理事無礙理論被吸收到了宋明理學之中。與此同時,禪宗的心性理論也被吸收到陸王心學之中。可以看出,佛教促進了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的繁榮與發展。

從佛教初傳中國的時候,佛教便不斷地被中國化,在中國化的過程之中,不斷地與中國的學術思想相互融合與交流,為中國教派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從東晉時的玄學到般若學的「六家七宗」,再到隋唐大成時期的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唯世宗、律宗、華嚴宗、密宗、凈土宗與禪宗,以及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無一不透漏著佛教思想的影子。可以說佛教思想是中國教派的重要理論來源。

參考文獻:

1、費泳.南北朝時期佛教造像傳播格局的改變[J].佛學研究.1994。

2、陳洪.《百喻經》版本校勘佚文等問題考論[J].佛學研究.2003。

3、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磨鏡台 的精彩文章:

TAG:磨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