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下考古|打撈沉沒的歷史

水下考古|打撈沉沒的歷史

原標題:水下考古|打撈沉沒的歷史


在許多人眼裡,水下「探寶」既新鮮又神秘,事實上,這項工作充滿了不易與艱辛。


一樁海洋盜寶案引出水下考古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發生在南海的一樁海洋盜寶案轟動了世界:英國人邁克·哈徹是個「海洋盜寶賊」,當時他在南海發現並盜撈了「哥德瓦爾森」號沉船的文物。這艘船是1752年從中國廣州駛離開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上面滿載著外銷的中國精品瓷器。


1986年,哈徹委託佳士得拍賣公司在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了這批盜撈的中國文物,包括15萬件瓷器、125塊金錠,其中有2000多件是景德鎮的青花瓷,這批文物最終拍出了3700萬荷蘭盾(約2000萬美元)的高價。


此事件引發了中國有識之士的強烈不滿,社會各界關注水下文物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國是海陸兼備的大國,輝煌的「黃土文明」之外,我們的先祖也曾創造出燦爛的藍色文明。但是,此前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隨後又組建起中國首家從事水下考古學研究的機構——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

有了研究機構,還得有專業人才。水下考古不同於田野考古,除了通曉考古知識以外,專業潛水技術和水下考古作業技能也是隊員的「標配」。


由於沒有經驗,最初只能選派人才到荷蘭、日本、美國等培訓學習。此後,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作,舉辦了第一屆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中澳培訓班,開始中外聯合培訓。如今,中國已具備獨立培訓的能力。


「中國考古01」號考古船是中國第一次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水下考古專用船。以前考古需租用漁船,航程有限,設備低端,有時沒完成作業就得返航。有了這「神器」,中國水下考古可延伸至500海里外的近海海域,並能停泊在海上持續開展約30天的考古作業。2014年9月首航以來,它為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考古01」號考古船

懂考古還得會潛水 水下作業挺驚險


在民眾眼中,水下探寶充滿了神秘和樂趣,但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來說,這項工作充滿了艱辛,每次下水都是生與死的挑戰。


下水考古,離不開過硬的本領。想成為一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首先應當是考古、文博及相關專業畢業,並且知識儲備過硬。這是因為培訓初期曾算過一筆賬:潛水員學考古要花4年時間,而考古人員去學潛水只要花半年時間。


此外,人員身體素質得過關,通常要求身體健康,游泳連續游進距離在200米以上,年齡不超過35歲。符合條件的人員,經過專門的培訓班培訓並取得合格證書後,才算大功告成。水下作業,並非水性好就足矣,更需要一流的團隊合作精神,大家協同作戰才能完成任務。由於條件嚴苛,全國目前持證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總共不到200人。


水下考古需要絕佳的耐心,陸地上一天幹完的工作,在水下可能至少要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完成。最極端的例子當數著名的「南海一號」沉船了,因為工作量巨大,它早在1987年就被首次發現,直到2007年才被整體打撈上來,中間的水下考古工作花了整整30年的時間,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南海一號」沉船


陌生的水下環境往往隱藏著風險和變數,有時甚至是致命的,水下考古危險係數遠比田野考古高得多。沉船適合海洋生物「安家」,船體表面多有海蠣子、貝殼等,這些生物會鉤掛漁民撒下的漁網,能見度不好的情況下,水下考古人員很有可能被纏住無法脫身,造成生命危險。


水下考古作業


洋流也是水下考古作業的一大潛在危險因素。面對水流的衝擊,即使是小馬力的船隻也支撐不住,更何況是人的身體了。因此,水下作業需要根據潮汐時間安排工作,必須在平流期水流穩定的情況下才能下潛,有時是中午,有時是半夜三四點,測算並等待「窗口期」給作業增加了難度。


許多時候,水下考古得請科學儀器出馬,多波束聲吶、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儀、海洋磁力儀都是常用設備。下沉到水底卻沒發現被泥沙等掩埋的東西,此時多波束聲吶可以將它們清晰地掃描出來;側掃聲吶能探測海底表面物質的屬性、亮暗等;海洋磁力儀可對磁場進行探索,尋找海底、湖下類似於人工加工的瓷器等帶有磁性的物體。


總體來說,水下考古是個「燒錢」、費時、危險的活兒,人力、物力、技術等加起來一天花費得有幾萬元。另外,考古後續的研究工作更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在短期內,水下考古項目很難有系統的成果呈現給世人。


作者張九龍,資料來源:齊魯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精彩導覽|《大眾考古》第五十五期目錄
雜誌精選|山西麵食的前世今生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