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瑜是怎麼死的,和諸葛亮是否真的有關係?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流傳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就有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作者基於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肯定會對歷史事件、人物有所改寫,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生的俊美挺拔,又精通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年輕時和孫策交好,21歲就跟隨孫策馳騁江東,後來孫策不幸遇刺,孫權即位,周瑜和張昭一個掌軍事,一個掌內政,共同輔佐孫權統治江東。
"
周瑜短暫而燦爛的一生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在北方站穩腳跟的曹操開始率軍進攻孫權。大軍壓境,朝臣卻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重臣謀士張昭和秦松都支持投降曹操,雖然孫權有意抵抗,一時間也不能決斷。於是魯肅建議孫權召回率軍在外的周瑜。
"
周瑜一回到孫權身邊,立即向孫權分析曹、孫兩家實力對比,周瑜一陣見血的指出:曹軍長途跋涉,體力不濟,戰線太長,後勤補給困難,再加上時已深秋,天氣寒冷,兵馬糧草不足。而且北方士兵強於陸戰,初來南方,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在曹操的大後方虎視眈眈,是曹操的後患。曹操大軍雖號稱八十萬,其實不過自身十五萬,加上新受降的劉表七八萬人馬,且人心並不向曹。新近劉備來議和,準備聯手抗曹。天時地利人和,焉有不戰之理!
孫權最終下定決心。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雙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狼狽北逃。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
而千古聞名的周瑜被諸葛亮氣死,就是從赤壁之戰中流傳下來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周瑜確實是被諸葛亮氣的箭瘡迸發,一命嗚呼。然而仔細閱讀也會發現,有一些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才能展示周瑜真正的想法。當時諸葛亮借了東風,周瑜馬上派人去刺殺,魯肅不解,想攔著,周瑜說,諸葛亮才華過人又不能為江東所用,日後必為江東禍患。誰知諸葛亮料事如神,早知周瑜不容他,早早通知趙子龍接他回去了。周瑜幾次三番計謀不成,急火攻心而亡。然而周瑜的這份表面上的「小氣」,並不是因為嫉妒。嫉妒往往是因為自身不足別人產生仇恨心理,而周瑜則是從國家這個角度出發,一心為了國家的利益。這種一心為國家著想的胸懷,不能不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偉大。
"
唐朝德宗時期,追封古代名將,除了周瑜,同時期被列入廟享的也只有關羽、張飛、張遼等。唐後世宋朝設廟入列的七十二位名將中,也包括周瑜。古人贊周瑜「性度恢廓」「王佐之資",「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由此可見真實歷史上,周瑜也是為人寬宏,令人敬佩,享有很高的地位的。


TAG:霸王亂刀刃落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