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九世紀中日變革的分叉口:長崎港水兵事件

十九世紀中日變革的分叉口:長崎港水兵事件

全文共3400字 | 閱讀需要7分鐘

說起中日關係,每個人都知道十四年抗戰,也知道甲午中日戰爭中,日本把大清帝國辛辛苦苦建立的北洋水師全軍殲滅。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前,大清國的北洋水師還曾在日本的長崎耀武揚威過。

甲午中日戰爭

1886年北洋水師還未正式成立,清政府剛剛接手了從英國和德國訂購的鎮遠、定遠、威遠、濟遠四艘鐵架戰艦。當年的七月份這四艘戰艦奉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之命前去朝鮮海域操練。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在國外造船廠訂購戰艦,1879年中國就在稅務司司長赫德的斡旋下從英國訂購了六艘「蚊子船」。這種「蚊子船」排水量小,只有四百噸。船上載有一門同其體量不相符的大口徑火炮,火炮沒有炮台供轉向,位置固定,瞄準的時候需要調轉船頭。這種蚊子船無法遠洋作戰,不能滿足現代海軍需要。僅能看做一門能夠移動的岸防炮。很顯然這種簡單的、將岸防工事搬到水面上的做法並不能滿足大清朝漫長海岸線的防禦需求。

蚊子船

以這四艘足夠先進的鐵甲艦船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

此次操練清政府主要抱有有兩個目的。

從軍事上來說,這幾艘戰艦都剛剛從船廠接收,水師官兵需要熟悉艦船,完成官兵同軍艦的磨合。新水師一切都是從頭開始,不拉出去練練肯定不行。

從政治上來說,自然就是炫耀武力。清政府通過遠洋拉練這種形式向世界,特別是亞洲國家宣告其海軍已經初具規模,擁有在海上抵禦外敵的能力、大清朝依然是亞洲霸主,周邊小國,特別是日本,不要輕舉妄動。

為什麼單單提日本?因為周邊國家進行現代化改革並能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就只有日本一國。

你看這四艘戰艦剛剛操練完不就開到日本長崎軍港維修了么?如果說朝鮮海域的操練是在廣場上耍刀,這回就是直接去日本家裡練武。雖然李鴻章對艦隊發布的命令中還有一條是進行親善訪問,可誰能想到這幫水兵訪問訪問就訪問到窯子裡面去了。

1886年的日本剛剛進行了十多年的明治維新,整個國家無論在政治體制上還是綜合國力上都煥然一新,此時的日本正處在成為世界強國的起跑線上,馬上就要一躍而飛。世代生存在日本島上的大和民族本能的擁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即來自島嶼經常地震、資源匱乏這樣一種惡劣的自然環境,還來自於歷史上飽受欺凌的痛苦經歷。迫切想成為超級大國的日本清楚地知道崛起路上的第一塊絆腳石就是大清國。在這種狀況下清朝的四艘軍艦竟然開進了自己的軍港,日本人的神經自然緊張起來。

明治維新

四艘軍艦停駐長崎軍港期間允許日本民眾上艦參觀,上艦的人中就包括後來任日本海軍大將的東鄉平八郎。上艦參觀的日本人心中一定五味雜陳。

此時日本海軍軍艦的總噸位尚不及停靠在港口的四艘中國鐵甲艦。四面環海的日本無論是從對外通商的角度還是從本土防禦的角度都不能缺少一支強大的海軍。

論對海軍的渴望,大清朝不及日本。同樣閉關鎖國的兩個國家幾乎是同時被西方列強用艦炮打開國門,不同的是面對西方世界的態度。日本在被美國的軍艦打開心智之後徹底轉型,從文化、制度、禮節、衣著等各個方面向歐洲轉型,國內甚至有「脫亞入歐」的聲音。日本還向西方派去了無數的留學生,這些留學生中就有日後同李鴻章就馬關條約談判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大清朝在罷免了第一位駐外使節郭嵩燾,並銷毀其讚頌西方社會的書籍後又召回了派遣出國的一百名幼童,對西方的態度僅僅停留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階段。

論變革,大清朝又不及日本。而大清朝尚未動一動制度的皮毛,就憑藉豐饒的物產和眾多的人口帶來的經濟優勢,僅僅從西方引進了一點點技術和經驗,就先於日本建造了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論此時的成就,日本又不及大清。

既然這次到訪是親善訪問,就得互相交流。來而不往非禮也,你來我們的軍艦上看,我們就去你們的市區中逛。雖然對剛剛成軍的清朝水師規章制度不甚瞭然,但是其軍容軍紀大約非常不堪。傳統軍人在中國一直都被視做低人一等,民間有諺: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兵源質量可想而知。

水師官兵飄洋海上,動輒數月不能靠岸,最渴望的當然就是女人,這些水兵一上岸就直奔妓院尋歡作樂。光是嫖娼也就罷了,穿上褲子回到軍艦也就沒事。可是這些不怕天不怕地的「血性漢子」在國內跋扈慣了,喝點酒就開始找妓院的茬鬧事。聞訊而至的警察立即對鬧事的水兵進行拘禁,平息事端。經口頭警告釋放後的水兵視此為奇恥大辱,竟然煽動三百多名同袍上岸攻擊警局,一名警察被當場打死,另一名重傷的警察最後也不治身亡。遇襲的警員不計其數。此事當即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本來對清政府就存在敵視的日本民眾掀起了一陣反華浪潮。

在水兵襲擊警局的兩天後,艦隊管帶丁汝昌又允許水兵上岸遊覽,雖然明令禁止攜帶器械,但還是有不少水兵私自攜帶棍棒,也有的水兵上岸後在日本商店中購買刀具攜帶。由於前兩天發生暴力衝突的陰影還未散去,這次遊覽很快演變為大規模的械鬥。據記載,先是清朝水兵伏擊並殺死了一名警察,然後就是有準備的日本警察將上岸的四百多名水兵分割包圍。普通日本民眾也對日本警察施以配合,對清朝水兵投擲石塊。此次衝突中清朝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日本警察的傷亡情況大體相似。

面對這種奇恥大辱,停靠在長崎軍港的四艘軍艦直接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炮彈也處在隨時發射的狀態。好在兩國最終走向了談判桌,經過近半年的談判,雙方認定此次衝突源自兩方語言不通、習俗不同所產生的誤會,雙方分別對對方死傷人員進行撫恤。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對中國水兵的撫恤金額遠遠超過清朝,等於說日本就此次事端對清朝進行了賠款。

長崎水兵事件

對於此次事件,李鴻章曾向朝廷上奏說:「弁兵登岸為狹邪游生事,亦系恆情。即為統將約束不嚴,尚非不可當之重咎,自不必過為急飾也。」「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貪慕功名,自然就我繩尺」。這根本就是在縱容士兵無法無天。

李鴻章雖然為開明官僚,眼界比同時代的人開闊。但思想終究還是囿於一隅,其對於軍隊的認識依然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在李鴻章的腦海中,只要官兵能夠為了追求功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哪怕平常為非作歹也無所謂。甚至海軍士兵因為嫖娼鬧出了國際糾紛也能夠容忍。

這種想法現在看來自然是十分可笑,軍隊的戰鬥力同日常的軍容軍紀有著密切關係,平常不能守法奉公的官兵上了戰場怎能不貪生怕死?而對於各個部門和個人需要密切協同配合的海軍,令行禁止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當軍隊成為危害社會秩序的不穩定因素,其對外禦敵的使命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當時無論是日本還是清朝,在國際關係上都剛剛脫離蒙昧狀態。雖然當時的中日兩國都飽受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但是兩國骨子裡並不知道平等為何物。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對外關係概括來說就是自己是天下至尊,其他國家都是番邦,需要對自己進貢稱臣,連國君的更換都需要自己下詔確認。而飽受屈辱的日本又視動用武力為自然,在自己國力不濟的時候被他國欺凌即不可恥,自己國力強盛後欺凌他國自然也理所應當。一國外出訪問的海軍士兵因為嫖娼在他國同警察械鬥,另一國警民聯合起來毆打他國士兵,無論用何種言辭修飾都避免不了重大外交醜聞的事實。而發生醜聞後的雙方甚至絲毫不顧及臉面,還能坐在談判桌上和平談判,甚至把這種撫恤協議當做外交成果,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當真想都不敢想。

此次事件之後兩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大清帝國耗盡最後一絲力氣成立的海軍表面上看風光無限,甚至被譽為亞洲第一,但是此後需要面對的卻是長達十幾年不能更新艦船、海軍軍紀無比渙散的事實。日本卻在經受了清朝最後的羞辱後奮起直追,連天皇都貢獻出劃撥給皇室的財政款項購買軍艦。最後甲午一戰大敗北洋水師、控制朝鮮,後來又重創俄國遠東艦隊,一舉成為地區強國,為日後全面侵華埋下伏筆。

1886年的長崎水兵事件就像兩國國運的交叉點,一個盛極而衰,一個否極泰來,同在亞洲的兩個國家命運從此糾纏不清,數代人的恩怨糾葛在一起,時至今日依然無法破解。

每一個歷史節點都是先前歷史事件集中作用的結果,政府的一個政策法令對社會的影響往往都在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後顯現。

長崎水兵事件時日本海軍實力還很弱,舉國上下能夠出海禦敵的軍艦總噸位尚不及停在長崎港的四艘清朝軍艦。然而日本蓄舉國之力,奮起直追,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超越了中國。當各種矛盾積累到頂點,中日兩國終於因為朝鮮發動戰爭。日本如願以償地將朝鮮納入麾下,確立了自己亞洲霸主的地位。北洋水師也就此灰飛煙滅,洋務運動隨之終止。後人看來那段歷史雖有不甘和凄楚,但帶來的教訓又怎能不叫人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辭舊迎新,中國國家歷史與您相約新的一年
感恩丨有您的支持和鼓勵我們將勇往直前!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