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老師告誡出家的同學,如今時代不同了

南懷瑾老師告誡出家的同學,如今時代不同了

自從父親離開台灣,陳世志基本上成為這個「大南家」的主要聯絡人,每天不但要把工作做好,還要常常聯絡老同學們,定期與大家聚會,維繫著這份異姓兄弟的感情。許多父親的老學生當年都是孤家寡人渡過台灣海峽這個「黑水溝」而來的,有的在台灣成家立業,但是也有許多依舊患誠於家鄉的伴侶,一生不再婚的。這樣的老學生不在少數,所以世志也會把他們視為家人。甚至後來許多老同學的後事,都是陳世志參與協辦的。像古琴大師孫毓芹的後事,因為他沒有親人,世志不但幫忙處理一切後事,還把孫公的古琴和其他遺物整理好,成立了紀念博物館。孫公的古琴學生,每年也都有辦紀念活動,傳承孫公的精神,這是何其仁義的作為!

還有許多前文提到的名字,像馮道元、陸建齡、王鳳嬌等其他同學的身後事,也都是世志參與操辦的。雖然他後來離開了老古文化事業,但是他的精神沒有離開過。若是說父親對學生慈愛如家人的精神有傳承,那就非陳世志莫屬了。世志的夫人林妙玲女士,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在台北市延吉街開辦「晨曦兒童讀經班」,而且在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出版《晨曦兒童讀經》刊物至今。他們夫婦的努力,是父親推廣讀經活動的引子這些行為,是所有冀望成為父親精神傳承的朋友應該學習的做法。

有了這些左膀右臂留台鞏固「大後方」,父親雖是遠去異國他鄉,但總算稍感寬慰。父親也特地教了李蔚亮楊氏太極套路,也交代他以後可以繼續教授這套太極拳。安排妥當這些日常事務,父親又對禪門,對修禪之人,立下了規矩。

為了維護禪門清修的規矩,父親告誡修禪之人,要有一技之長,戒除供養習慣。

父親告誡出家的同學,如今時代不同了,寺廟裡雖不再需要像百丈時代那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但要依賴施主布施為生,仍是不合潮流的做法。況且佛教傳統有句話:「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寺廟裡的飯是來自眾人的供食,如果出家之人修行未成,下輩子是要變牛變馬去償還的,這樣一來代價就大了。所以父親常鼓勵出家的同學去學一技之長,以此為生。對於施主施捨的錢,只能用來做利於眾生的事,而不能中飽私囊。如若不然,有因必有果,將來是會有果報的。

更多關注南先生語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對子女十分嚴格,但對其他與我們同齡的人倒是比較寬容
我說參同契-自以為是的修道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