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建言獻策」

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建言獻策」

文/國學司想

對大大小小的管理者來說,如何集思廣益,聚眾人之力,從來都是一件非常複雜,而且難度非常大的事情。

在隋唐英雄譜中,王世充也曾是可以跟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爭高下的政治明星,他跟李世民一樣,非常重視人才。他打敗李密當上太尉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太尉府門前掛出招賢榜,不管誰上書建言獻策,他都親自一一接見。

當時,魏徵還在王世充手下打工,一聽王世充要這麼干,吃驚得下巴差點掉下來,他勸諫王世充說:「主公,您求賢若渴,禮賢下士,這沒毛病,可是您的時間寶貴,是要用來考慮國家大事的,如果到時候三教九流、阿貓阿狗都來了,您應付得過來嗎?不如由屬下先行甄別,選出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來見您。」

王世充不聽,於是招賢榜就掛出去了:「一求文學才識堪濟時務者;一求武勇智略能摧鋒陷敵者;一求身有冤滯擁抑不申者」。三張招賢榜齊發,極大地調動了幹部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上書陳事者日有數百」,每天都有幾百個人排著隊要求覲見,出主意,提意見。王世充也不含糊,「悉引見,躬自省覽,殷勤慰諭」,每天從早到晚不幹別的,就忙著接見這些人才,跟每個人都親切握手、拍肩膀,深入交談,聽取建議,結果自然是「人人自喜,以為言聽計從」。董事長都親自接見了,眼看自己的策略能為集團所用,自己就要平步青雲了,能不開心嗎?

可是,日復一日,所有那些意見如泥牛入海,連泡兒都不冒一個。王世充每天依然如故,還是那麼平易近人,親切接見,《通鑒》上說得妙,「世充皆以甘言悅之,而實無恩施。」嗯,見也見了,談也談了,手也握了,肩膀也拍了,但是僅此而已,你說的什麼,對不起,沒聽見,要不你再說一遍。

這對那些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只是想以此作為進身之階的人來說,大不了失望一下。可是對那些有真本事的人,自己費盡心血提出的那些治國安邦之策,太尉一件也沒採納,就只是聽聽而已,他們也就由此掂量出了王世充的分量不過如此而已,反正你也不重視我,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包括魏徵在內,都去投奔李世民去了。

所以,求賢若渴,從諫如流,並不意味著像王世充,隨便來個人,雲里霧裡的我都得認真傾聽。

可也有人,不管是誰的意見,都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宋朝的趙普,嗯,就是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他當宰相的時候,很多人上書建議國家興利除害,他通通不看,在自己座位後面放了兩個大缸,每次收到這種建言獻策的疏奏,連打開都不打開,直接扔到缸里。等過一段時間兩個缸都裝滿了,他就命人把這些疏奏搬到十字路口,付之一炬。

像趙普這麼乾的,還有宋朝的李沆,他擔任宰相近六年,輔助真宗實現「咸平之治」。退休之後,他感慨地說:「我擔任宰相時,對國事實在沒有什麼大的補益,只在眾人陳述利害建議方面,一切都不予採取,這也算是我對國家的一點貢獻吧。當今國家的各種制度,已經非常詳盡完備,如果輕率地採納各方的建議,一一推行改革,必定會產生很多傷害。小人一念之間的進言,怎麼會真正關心到老百姓的長遠利益呢?」

與著名理學家朱熹齊名的陸九淵,也這樣干過,他的理由是這樣式的,「書生和貴族這一類人,不熟悉民情,隨便獻策;一旦遵照施行,一紙命令容易,但卻往往使萬民受害。我每每和同僚儘力議論駁回,好在聖上清明,常常採納我們的意見而將獻議作罷。」

自己運營過公司,或者負責過哪怕很小的一個部門的人,對管理之難可能都深有體會,而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更是難上加難。難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是作為當家主事的那個人,你只能有一個理,那就是最後你怎麼做。而且,不管你怎麼做,總會有人不滿意,正如不管你怎麼站,屁股都是朝後面的,誰看見了都不會開心。

「旁觀者清」,這話只在簡單的事、簡單的社會適用。現代事務往往異常複雜,非深入局內是無法了解的。記得讀過一篇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分析文章,近四十年過去了,我光看紙面上的文字,都感覺很吃力,要反覆研讀才能勉強理解。可是,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尤其是鄧小平,要當機立斷做出決策和部署。這種攸關國家前途、成千上萬戰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豈是旁觀者一句閑話能決定得了的。

父子倆牽著一頭驢子趕路。路人譏笑他們說:「瞧這兩個傻子,放著現成的牲口卻不用它來代步!」於是父親騎驢。行人又議論他們說:「這個老頭不知道慈幼,自己騎驢子,倒讓兒子趕路!」於是父親讓兒子騎驢。但又有人批評他們:「這孩子不知道敬老!」父子倆一起騎上驢背。行人又非常驚訝地說:「他們虐待動物!」父子倆下來檢討一番,做了一個新的決定:他們把驢子捆好,爺兒倆抬著走……

做事固然要注意別人的意見,但是,更要貫徹自己的主張。如果別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我們就像風車一樣團團轉,最後可能一無是處。

因為提供意見的人,角度不同,動機不同,見解和修養也不同,再加上,他們在提供意見之前,未必經過深思熟慮,極有可能是信口雌黃。而世上的旁觀者,又大都一知半解,印象模糊,卻勇於發表意見,游談無根。

所以,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建言獻策」,我們要過濾,要選擇,要考量,然後,擇善而從。

~~~~~~~~~~~~END~~~~~~~~~~~~

轉發,是最好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司想 的精彩文章:

針法為什麼能治病?
十人九痔?一灸了之

TAG:國學司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