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釋道三家對同一件事的態度可能截然不同

儒釋道三家對同一件事的態度可能截然不同

恆山懸空寺三教殿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塑像

在《論語·先進》篇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其中孔子問及公西華的志向時原文如下:「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由此可見祭祀在儒家的禮樂制度中是很重要的一個大項。其實不僅僅是周朝,周以前的殷商和周以後的所謂禮崩樂壞的歷朝歷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太牢和少牢都是以牲畜的頭用作供品的祭祀。兩者的區別在於太牢多了牛頭,因為牛作為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極其重要的生產資料,在牲畜中是身價最高的,也是貢獻最大的。但佛教是戒殺的,如果用牲畜的頭作為祭祀天地祖宗的供品,這不是罪孽嗎?這就有了矛盾。

儒釋道三家的矛盾其實不少,還比如對待逝去親人的態度,孔子和莊子就不同。《論語》中宰予去問孔子為什麼要守孝三年,這時間是不是太長了,君子有很多事要做啊,一年之後恢復正常生活怎麼樣。孔子問他是否心安,宰予說心安。宰予走後孔子就說他不仁,小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孔子覺得宰予是個白眼狼。而莊子呢?他的老婆死了他居然還能鼓盆而歌,連他最好的朋友惠子都看不過去。而當他自己快要死的時候,弟子門生打算厚葬他,他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根本不在於自己暴屍荒野被老鷹或者其他動物吃掉。

所以說,孔子、老莊、釋迦牟尼都不是絕對真理的掌握者,對於儒釋道的學習千萬不可偏執一端,黨同伐異,厚此薄彼,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我國的傳統文化最講究以和為貴、有容乃大,所以儒釋道三家可以相互融合。而西方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卻使得生靈塗炭,成為歷史上極其罪惡的宗教事件。歷史的教訓不能忘啊!

三教合一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鵷雛先生 的精彩文章:

于右任僅憑一支筆競選副總統,家中陳設簡陋得比百姓都不如
黃永玉回憶齊白石:老人有位七十多歲在地上大哭大叫要錢的兒子

TAG:鵷雛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