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畢淑敏:年輕人可以「佛系」,更應該獨立

畢淑敏:年輕人可以「佛系」,更應該獨立

畢淑敏家中有一幅油畫:藍天白雲下,霞光給巍峨雪山披上一抹耀眼亮紅。山腳下有醫療帳篷,一名女兵正準備躍上馬背馳騁。「這是朋友畫的,是他心中的阿里和那時的我。其實那裡遠比畫面荒涼。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他,讓我時時重溫那遙遠的地方。」畢淑敏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十六七歲在西藏阿里部隊當軍醫,與戰友的生離死別,讓她悟到人生特別短暫,立志這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最好還能給別人以幫助。後來,她成了內科主治醫生、作家,又攻讀了心理學博士課程,成為專業心理諮詢師。或許因為這些職業歷練,畢淑敏的聲音溫和堅定,有種說不出的安寧和親切感。

採訪期間,畢淑敏收了幾個快遞,每次她都溫柔地對著門禁對樓下的快遞員說:「給您開門了」。最後一次快遞,她拿到的是「養老餐」——兩葷兩素的盒飯。因為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她推遲了午餐時間。「我很幸運,有比較正常的童年,沒有受過父母和老師的打擊,方方面面的挫敗感比較少。我原以為人生都應該是這樣,後來發現並非如此。我覺得幸運的人,對別人應該有更多的悲憫。我的心理學導師曾對我說,只有自己內心健康的人,才能有餘力去更好地幫助別人。」

畢淑敏攜新書《溫暖的荊棘》接受本報專訪。

太小概率的事情少想為好

環球時報:在您的中英雙語版新書《溫暖的荊棘》中,很多心理諮詢案例都是關於未成年人的,為什麼偏重這個群體?現在流行一個詞叫「佛系青年」,主要觀點是,看淡一切,一切隨緣。您怎麼看這一現象?

畢淑敏:這本書所有的文本都是翻譯家朱虹老師親自選的。她今年86歲了,5個外孫女、1個孫女都在國外。有的孩子出生在英語國度,漢語不是太熟。老人家想送給孫輩們一件禮物,決定用美式英語翻譯我的一些相關文章。她本來是想專作自家親人的禮物,我說您既然都翻譯完了,為何不讓別的孩子們也看看呢?於是有了這本書。希望朱虹老師的私房菜,能讓更多青少年喜歡。

「佛系青年」的說法,我覺得是對現在充滿強烈競爭氛圍的一種逆反和修正。年輕人奮鬥太辛苦,很多人希望達到完美與萬無一失,凡事一定要爭第一,自我批判和譴責太多,常常自卑,有時也會表現為自傲和沾沾自喜……「佛系青年」有一種隨遇而安的洒脫,渴望給自己更多寬容,一切適度為好,一些事不必斤斤計較。這個名詞不是一個嚴謹的定義,很多人會把自己的想法加進去,以為融入了潮流,給自己找到了借口。比如,有人說掛科也無所謂。你身體很好又沒智力缺陷,為什麼在校學習要混到掛科?最起碼你要盡到學生的本分。再說,不可能一切都看淡,比如你的價值觀,就不能看淡。不管你是否認同「佛系青年」的整個說法,你都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因為出現了這樣一個說法,似乎加入了這個群體,自己就長底氣了,就不再孤獨了。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堅持自己獨立判斷的勇氣,並無畏孤獨。

環球時報:現在的中國處在大變革時期。原來我們以資歷為榮,現在,一個90後創業後就成了CEO。人的社會價值在重構。在這種變革中,如何堅守自己的理想,不被周圍的環境影響?

畢淑敏:很好的問題。有的人很在乎外面是這樣的風口那樣的風口,但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卻不甚清晰。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特長是什麼?優缺點是什麼?你到底適不適合創業?創業一定有很多挑戰與壓力,你是否能承受並堅持?等等問題都未曾深入思考過。我從不覺得按部就班生活,就一定猥瑣,或者說傳統的工作就一定受人鄙薄。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會有很好的定力。過去的規律是:如果上學成績好,就能考上好大學,就有好工作。現在突然發現,連什麼叫好工作都不知道了,怎麼辦?茫然啊。馬雲創業的時候,有多少人看好呢?想必極少。但馬雲特別清楚自己想幹什麼,堅持下來,就有了今天。一個人如果一生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他不會快樂,也就沒有積極性,不會有更多的動力和勇氣深入探索,加之不怕失敗地一次又一次嘗試把工作做得更好。一個不熱愛本職工作的人,也許可以平順地完成職業要求,但出類拔萃一般做不到。話又說回來,一個人為什麼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呢?也許因為這份工作安穩、收益高或離家近等等。請記住,有得必有失。不可能說,你不去冒風險,又想得到高收益。太小概率的事情,還是少想為好。

要相信自己有從痛苦中復原的力量

環球時報:您的很多作品都給人以溫暖和撫慰,幫助人們減少煩惱。在您看來,煩惱的根源是什麼?

畢淑敏:人有煩惱是正常的。如果你的期待沒有實現,想要的東西不能得到,包括被人誤解,一個人長久地孤獨寂寞……都容易讓人產生迷茫、失落、委屈、喪失感等負面情緒。我個人認為,這可能便是煩惱的根源。你得記住,人一定不可能什麼都得到,這是鐵律。倒不是說一定要時時壓抑慾望,想是可以想,如果達不到,你要放下,學會釋然。煩惱既然不可能完全避免,那就學會妥善安置煩惱,與它共存好了。煩惱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不能讓它大到將自己整個人生染成灰暗,不能讓它全面惡化自己的人際關係,而是要學會讓煩惱局限化。比如愛情這件事,如果它不指向安全感,也不指向一生的幸福,它只是你此刻一種非常沉浸的自得其樂的感受,那你就不能要求它長遠。如果想長遠,一定需要其他因素,比如兩個人要互相真誠地愛。如果對方就是一個壞人,永遠不能回報你以真心,你的愛是繼續還是收手不愛?如果你願意繼續痛苦地自虐式沉浸下去,後果自負好了。如果你想追求的是快樂,是長久的幸福和安全感,就要懂得放棄這段情感關係。有時,時間可以幫助我們。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虛偽的、不堅實的東西,或者原來迷茫的東西會慢慢清晰起來。但這個過程中,第一,要保證自己不得抑鬱症;第二,不要去觸碰法律做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之事;第三,我們不要允許傷口永遠流血,那會使人元氣大傷。要懂得止血,要相信自己有療愈的本領,有從痛苦中復原的力量。

環球時報: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幸福感似乎並不與物質成正比。幸福到底來自何處?

畢淑敏:這個問題現在特別急切地擺在中國人面前。我們迅速滿足了溫飽的本能,在一代人甚至幾十年內,有些人從兩手空空變成富甲天下的豪門。變化太快,心理不容易適應。到底如何享有幸福?同樣的外部環境,為什麼有人幸福,有人不幸福?有人認為,錢越多越幸福,升到某個職務,娶了某個人或嫁了某個人就幸福了。無數研究證明,事實絕非如此。世上很多有錢人並不幸福,美女帥哥、達官貴人也並不一定幸福。幸福不是外部環境能夠給你的,是一種深入的修為。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長久的快樂感。如果說吃東西讓你很快樂,你只要一直吃東西就幸福嗎?肯定不行,因為它的意義不能持續,生理構造也決定了你不可能不停地吃東西。按照馬斯洛個人需求理論金字塔,溫飽在第一層,滿足後就要向上走,到了第五層(最高一層),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個愛好帶給自己以快樂,還能給別人以幫助,這就是一個比較幸福、完美的狀態。

世界從未承諾應該公平待你

環球時報:為什麼您的作品很少出現對社會的控訴、對他人的抱怨,更多是自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您對人性的基本判斷是怎樣的?

畢淑敏:抱怨世界為什麼不能公平待我的人,首先假設世界應該公平待你。不過,世界從未承諾過這一點啊,它自有自己的運行法則,豈是你可以掌控的?你可以下決心為世界的公平貢獻一點力量,但你不能要求世界對你完全公平。我對這個世界沒什麼幻想,對人性也沒有過高期望。別人不善待我,是正常的,他首先善待自己,至多是在對他有利的時候,順便對你也有利。我覺得人性里的善,至多比惡多一點點,可能是51%對49%。畢竟多了這善的一點點,人類還是有希望的。你以善意對待他人時,容易把對方的善意激發出來。

環球時報:作為心理醫生,您認為人們應如何走出苦難和困境?這一職業生涯是否改變了您對人生的理解?

畢淑敏:過去我更多是用一己的體驗代替別人的體驗。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想?不過有時我怎麼也想不通有人為什麼會那樣做。做了心理醫生後,我明白世界如此多姿,如此多視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邏輯,他的出發點帶著他內心烙印的世界觀。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很敬佩那些前來做心理諮詢的人。他一定是遇到了生命中特別困難的時刻,願意信任你,和他一道探討怎麼走出這個困境,而不是選擇沉淪下去或者聽天由命。來訪者有一種自我改變的決心。我很願意投身到和來訪者一道走過對他來說特別艱難的心理路程。要知道,陪伴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有時會很大。當一個人不再覺得孤獨和恐懼時,自己便會找到方向和出口。你不能要求擁有一個沒有風暴的人生海洋,痛苦和磨難必將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風暴的海洋,那就不是海,只是泥塘。絕大多數人一生中一定會碰到苦難,會遭逢人生特別低谷的時期。在這種時刻,能支撐我們的唯有內心的勇氣。就像海明威所說,「你可以打倒他,但你永遠打不敗他。」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站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荒誕至極!美國昨天徹底給中國人當了回反面教材
蘋果事沒完,美國政府出手了!

TAG: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