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建華:「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考古學觀察——以長安城為中心

韓建華:「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考古學觀察——以長安城為中心

原標題:韓建華:「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考古學觀察——以長安城為中心


摘要:公元3-10世紀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融合和隋唐一統天下的盛世局面。這一時期,都城的規劃、設計、布置有一定的相似和沿承,形成所謂的「中世紀都城系統」。中國古代都城的考古學研究,把中世紀的都城系統更具體化為:「鄴(曹魏十六國)——洛陽(北魏)——鄴南城(東魏北齊)——大興(隋)——長安(唐)」。在此系統中,長安城前後經歷了十六國、西魏、北周,至隋大興和唐長安等階段,是研究中世紀都城系統的重要範本。本文依託此時期的考古成果,上溯鄴城、曹魏洛陽城、北魏洛陽城、東魏、北齊鄴南城,下至隋大興、唐長安城,從選址、規劃設計、城制布局、結構區劃、城市建築與園林藝術等方面,對中世紀都城系統的產生、動態過程進行科學的歸納,同時重新審視「胡漢體制」與中世紀都城系統的關係。


公元3-10世紀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融合和隋唐一統天下的盛世局面。公元3至6 世紀的割據分裂時期,為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舉南侵提供便利和機會。此時期,這些以游牧為生的胡族越過農牧交錯地帶而入侵到農業地域,並在農業地域立國建都。關中平原正好鄰接農牧交錯的邊界地帶,成為胡族競相爭奪的目標,關中平原中心的長安城,成為胡族建立政權的首選。其中以漢長安城為基礎建都的胡族政權先後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及隋初,前後長達百餘年。隋開皇二年(582年),文帝在西漢及北朝各政權的舊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城大興城,唐沿用隋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長安城前後經歷了十六國、西魏、北周,至隋大興和唐長安等階段,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世紀都城系統的重要範本。


隋大興城的建設,成為結束近三百年分裂局面後政權正統化的核心任務。其融入傳統思想的整體設計理念,確定宮城、皇城、郭城及中軸線等要素的建築次序,先築宮城,再修皇城、宗廟和社稷及宮署,後建郭城和東、西市。「隋創新都,其市朝之位置所以與前此之長安殊異者,然實受北魏孝文營建之洛陽都城及東魏、北齊之鄴都南城之影響。」可見,隋大興城的規劃設計是立足北周之地,兼容並收歷史經驗,加以整理而定。唐長安城承襲隋大興城,「隋代營建大興新都城即後來唐代長安城諸人,除賀婁子干及宇文愷外,高潁、劉龍及高龍義即高義,或家世久居山東,或本為北齊宗世及遺臣,俱可謂洛陽鄴都系文化之產物。」 陳寅恪認識到鄴城與隋大興、唐長安的沿承關係,並從禮儀制度層面進行分析。學者將陳寅恪的看法概括為「鄴--大興--長安」系統,並將其稱為「中國中世紀都城系統」。


中國中世紀的都城系統,從時間上來說,與中國古代史劃分的中古時期相一致,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一時期,都城從規劃、設計、建築布置都有一定的相似和傳承。

中國古代都城的研究,經歷了唐宋地理學---明清考據學---田野考古學等幾個階段。西方考古學方法的傳入和應用,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研究的新局面,田野考古成為古代都城研究必不可缺的新手段。在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學者把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三段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城市在選址、規劃理念、形制布局、空間結構、建築形式等方面具有諸多共性,這些共性及傳承關係形成了中國中世紀都城制系統,即單一宮城、宮城位於城北部中央,由宮城的中心規划出南北中軸線,棋盤式街區,這些特徵是逐漸發展,並形成一定系統,具體到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為:「鄴(曹魏十六國)——洛陽(北魏)——鄴南城(東魏北齊)——大興(隋)、長安(唐)」四個階段。


鄴城制度與中世紀都城系統


鄴城是3-6世紀中國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由鄴北城和鄴南城組成。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敗袁紹後,開始全面營建鄴北城,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封魏公,後擢封魏王,鄴城遂作為曹魏政權的王都,鄴城用度,皆以都城為準;十六國時期後趙、冉魏、前燕等繼續作為國都。鄴南城,位於鄴北城之南,是由高歡重新規劃、擴建而形成的東魏、北齊的都城。鄴城的平面形制、布局,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處於中國古代都城新形制的肇始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被稱為「鄴城制度」。


鄴城制度,最早由郭湖生提出,他從都城史的角度對鄴城制度進行總結:「1、宮前東西橫街直通東西城門,劃全城為二,宮城在北且與北城垣合,坊里、衙署、市在南;2、禮儀性的大朝與日常政務的常朝在宮內並列;形成兩組宮殿群,各有出入口:大朝區為文昌殿閶闔門;常朝區為勤政殿司馬門;3、大朝門前形成御街,直抵南城門。在鄴城,為南城垣中央的中陽門」。從這些特點來看,鄴城制度所涉及的僅是鄴北城的布局特徵。曹魏鄴北城的宮城居於城北中央,改變了秦漢以來宮城的分散分布狀態、宮城南的南北主幹道作為都城軸線的建置布局,這些新的布局因素,成為鄴城制度的核心,對於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形成了一種新模式,從而影響深遠。


都城遺址的考古調查,為認識和深化鄴城制度提供支撐。經考古勘測,曹魏鄴北城平面大致為橫長方形,東西2400米,南北1700米,略小於文獻「東西七里,南北五里」的記載。發現東、北、南三面城牆殘跡,均為夯築,寬約15~18米。文獻記載四面有城門7座。考古勘探發現東牆、北牆門址各一座,門道寬20~22米。城內勘探發現6條大道,其中東西向大道1條,應是文獻記載的建春門和金明門之間的東西橫街,將鄴北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城址北部勘探發現2條南北向大道,寬10~13米,間隔360米。兩條大道將城址北部劃分為三部分,中間為宮殿區,勘探發現夯土建築基址10餘處。西部為禁苑「銅爵園」,東部為貴族府邸的「戚里」。宮城居於城北中央,這是中國古代都城形制出現的新布局,也是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萌芽。城址南部勘探發現3條南北向大道,等距平行排列,間隔980米。中間大道寬17米,南北長730米,是鄴北城內最寬的道路,應是南起中陽門、北對宮殿區的南北主幹道,形成由中陽門向北直抵宮城的全城軸線。這種有意識地軸線設計,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雛形,創新了都城布局,為都城的規劃設計注入活力。城址南部由閭里、坊市區組成。


鄴北城創造性地以道路形成為全城的功能區劃。連接建春門和金明門的東西橫街,把曹魏鄴城宏觀地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空間以宮城為核心,突出政治功能。南區分布著閭里、坊巷和市等,突出經濟和生活功能。這種布局改變的兩漢的「前朝後市」,出現了市場與閭里的結合,同時市場分布在宮城的南側,開創隋唐長安城的宮城、市場布局先河。同時,這種以規劃道路分割形成的不同功能空間,突顯了城市布局的差異和聯繫的和諧統一,是中世紀都城肇始階段特有的城市節奏。


曹魏鄴城布局出現的新規制:宮城居城北中央、以南北主幹道為都城軸線的設計、以道路分割的功能分區、閭里市場的分布位置,標誌著中國古代都城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開創中國都城布局的新局面。曹魏鄴城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的新因素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其後的都城中不斷完善,成為歷代都城規劃的基本要素。新因素決定了曹魏鄴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圖一)。



鄴北城開創的「鄴城制度」,成為後代都城規劃的直接模仿對象,為中國古代都城演變注入活力。在這方面,學術界同仁基本上達到了共識。「從鄴北城開始,形成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一種新模式,給南北朝和隋唐都城規劃以重大影響」、「具有劃時代意義」;「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城市,逐步發展為完備的封閉式里坊制的城市。這種式樣的城市發端於曹魏的鄴北城。可見,曹魏鄴城形成的「鄴城制度」成為都城規劃地新模式,乃是中世紀都城系統的肇始。


考古工作不僅為「鄴城制度」作了註腳,而且豐富了「鄴城制度」的特點和內涵,完善和深化了鄴城制度的歷史成因及動態變化過程。

「鄴城制度」創製於鄴北城,經過魏晉洛陽城、特別是北魏洛陽城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到東魏、北齊的鄴南城才真正完成,這個動態的變化過程是漫長而又曲折地,這也符合一種制度從產生、發展到完善的規律。東魏、北齊的鄴南城位於曹魏鄴北城之南。東魏天平元年,高歡挾孝靜帝由洛陽遷都鄴城。高歡因「鄴城窄隘」,於天平二年開始營建鄴南城宮室,「發畿內民夫十萬人城鄴城」,拆洛陽宮殿的材木,運至鄴城營修宮室並築城。興和元年鄴南城新宮建成。


鄴南城「憲章前代,模寫洛京」。北魏洛陽城首次實現了外郭城、內城、宮城三重城圈的格局。東魏北齊的鄴南城也存在著外郭城,這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鄴城考古的重大學術課題,並推測出外郭城範圍。這個課題的提出,一方面是歷史文獻的線索,文獻記載「南城自興和遷都之後,四民輻湊,里閭填溢。蓋有四百餘坊,然皆莫見其名,不獲其分布所在。其有可見者有東市(東郭)、西市(西郭)、東魏太廟、大司馬府、御史台、尚書省卿寺、司州牧廨、清都郡、京畿府……」 鄴南城有400餘里坊;另一方面是考古資料,鄴南城「模寫洛京」,洛陽城考古發現外郭城;另外在鄴南城的內城外發現大量重要遺址:2002年以來趙彭城東魏北齊佛寺遺址,持續開展10年的考古工作,核桃園西南佛寺


塔基的考古發掘,2012年北吳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發現。「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都在鄴城考古隊推斷的外郭城(區)內,因此我們認為東魏北齊鄴城的外郭城發現與確認只是機遇與時間的問題。」故東魏北齊的鄴城是繼北魏洛陽城之後,又一座由外郭城、內城、宮城三重城圈組成的都城格局(圖二)。



鄴南城的內城,經考古勘探,東西寬2800米,南北長約3460米。其形製為縱長方形。東、南、西三面城垣均稍有彎曲,城牆均設置馬面,計有50座。東南、西南城角為弧形圓角,形制特殊。勘探發現有護城河遺迹。內城城門考古確定11座,其中東牆1座,南牆、北牆各3座,西牆4座。南牆正中的朱明門,是一座帶雙闕的三門道城門。內城發現東西向和南北向街道各3條。其中朱明門大街,南起朱明門,北抵宮城正門,寬38.5米,殘長1920米。在朱明門大街兩側發現多座夯土基址。


鄴南城宮城位於內城北部中央,呈南北長方形,南北970米,東西620米,四面均築宮牆。東、西、南宮牆各發現一座宮門。南宮門位於南宮牆正中,該門與內城南牆的朱明門之間的幹道就是全城的中軸線。宮城內勘探出夯土建築基址14座,其中中軸線上基址10座。


鄴南城屬於中世紀都城系統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都城在北魏洛陽城規劃設計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創新:外郭城、內城和宮城的三重城圈格局,單一宮城、居於內城北部中央,以朱明門大街為中軸線、宮城南側的中軸線兩側集中分布衙署,封閉的里坊逐漸完備,這些趨於成熟的都城規制,「蓋取諸洛陽與北鄴」,繼承中不斷發展。不斷地創新發展是中世紀都城系統完善的活力。中世紀都城系統,自曹魏鄴北城肇始,又經東魏北齊鄴南城的發展,總體表現出的特點有宮城、內城和郭城的界限和功能趨向明晰,宮城布局、結構趨向規整,中軸線對稱布局趨向嚴格。「從曹魏鄴城的平面布局開始,至北魏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是一個發展,由北魏洛陽城至鄴南城的平面布局又是一個發展。以後至隋代大興城和唐代唐長安城的平面布局,是集這一階段都城平面布局發展之大成,而它更直接的是受鄴南城的影響而發展的」。鄴南城這種新格局,是開創隋唐長安城的布局的淵源。


胡漢體制與中世紀都城系統


十六國北朝時期,來自中國西北和北方的胡族,紛紛南遷,進入中原地區,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紛紛建國立都。人口的流動促進民族衝突與融合,加之胡族政權的統治者,有意識地推行漢化政策,繼承漢族統治者的制度和統治方式,實現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向交流,形成了以漢族為主、兼收各少數民族和外來文明的開放融合型文化與制度。中世紀都城系統發生、發展到完成的階段,與北方胡族大量南遷的歷史事實相吻合。在此過程中,北方的游牧民族與中原的農耕民族從衝突、攻伐,到逐步融合併存,甚至相互學習。這些胡族政權為維護政權的正統地位,採取一系列措施:其一,承襲與中原王朝相同的名號,採用漢、秦、周為國號,以企與中原王朝之間有文化上的傳承關係,使其政權有正當合理的存在依據;其二是在都城建設上,不斷地繼承和努力模仿中原都城設計,同時依據自身保留的許多胡族的制度和習俗特色,在都城中增加了特有的元素。


針對這樣地歷史事實,朴漢濟教授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提出「胡漢體制」理論。朴漢濟認為構成這個歷史時期的最基本的部分是胡漢關係, 漢族文化與胡族文化經過不斷融合, 最終形成既非單純漢族的, 也不是胡族的新文化, 即經創造綜合了的第三種形態的文化。朴漢濟的胡漢體制,其實是一種研究方法和視野,此時期的胡漢民族在同一政權統治的地區內共存,受制於同一統治體制,胡漢各族在生活習俗、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由衝突、碰撞,到相互學習、吸收,最後甚至相互融合併存,這是歷史事實,但這個過程,以吸收和繼承漢族的統治的方式和制度為主流,兼容胡族的的制度和習俗,並非朴漢濟所說的「形成為帶有胡漢兩種民族特徵的新體制。」

中世紀都城的設計規劃,形成一套體系:宮城居北部中央、單一宮城;軸線布局、中央官署集中分布於宮城前主幹道兩側;市場與居民分布在宮城以南的區劃內、貴族戚里臨近宮城分布;形成宮城、內城和郭城的三重城圈格局。關於中世紀的都城規劃,朴漢濟在《北魏洛陽社會與胡漢體制》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朴漢濟把中世紀的都城分為「北宮後庭」和「西宮後庭」兩種形式。他認為在中國都城規劃史,北魏洛陽是首先採用「北宮後庭」。所謂「北宮後庭」,就是宮城居於內城北部中央,在宮城之北布置華林園的布局形式,其重點是單一宮城的布置,這種布置不同於西漢長安城的「前朝後市」的舊式都城規劃。這種形式的都城規劃始自北魏洛陽,經過東魏、北齊鄴城和隋大興城,最後在唐長安城得到完善。這種形式「可以說是胡族政權傳統的『營國』制度」。對於「西宮後庭」,朴漢濟認為就是「『漢魏』舊制」,這種形式「沒有與(唐,筆者注)長安城相同的那種軸線對稱的構造。這與前漢長安和曹魏的鄴城相似」。朴漢濟立論的依據是北魏洛陽城「建立了單一宮城,宮城區域移到都城的最北端;在北宮的後方築有大規模的禁苑(南北宮共稱為「北宮後庭」)」。這兩種形式結合為一體而出現的新的布局,他認為是北魏洛陽城的特徵,一直沿續到唐長安城。這種特徵不同於以前都城構造,但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曹魏鄴城的宮城位於都城的最北端。魏晉洛陽城,「是新的朝代都城形制的重要模板,其創立了與秦漢時期傳統都城完全不同的嶄新都城形制結構……是中國古代都城由多宮制向單一宮城制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點」 。北魏洛陽城是利用曹魏西晉洛陽城舊址,重新修建而成,其宮城形制承襲曹魏洛陽城的單一宮城制度。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本身就是在傳承、變革中不斷發展的。所以朴漢濟的這種論斷,是把中世紀都城所發生的一系列變化,硬生生分成胡族傳統和漢魏舊制,其與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變化規律不符,同時與其所推崇的「胡漢體制」理論下形成「既不屬於漢族也不屬於胡族的,即Synthesized的第三種形態的文化」的主旨不符。


朴漢濟的「胡漢體制」,是對陳寅恪先生的 「太和文化傳統」觀點的發展,符合中世紀的時代特徵。「胡漢關係是構成這一時代的基本骨架」、不過只「是這一時代特殊的歷史現象」。都城是一個政權的物化表現,胡族入侵中原,為強調其政權的正統地位,在都城區划上努力傳承漢族傳統,其都城形制基本都是方格狀的規劃,這從此時期各都城的考古研究中就可窺斑見豹。曹魏鄴北城的宮城位於都城北端,魏晉洛陽城就已經形成單一宮城制,北魏洛陽城的內城和宮城皆沿用曹魏洛陽城制度,這些均是考古發掘所證實的。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城


關中平原鄰接農牧交錯地帶,其優越的地理形勢,成為十六國時期五胡亂華的少數民族政權爭相搶奪的地區,加之長安是周、秦、漢各朝的都城所在地,成為少數民族政權最理想的建國立都之所在。十六國北朝時期,先後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以及隋初均以舊長安城作為建都之地。「這些王朝或政權雖前後不同,既然相繼都在一個都城,則這樣的都城不僅在易代之時,未多遭受破壞,甚至還不至於蕭條,這也是作為都城所在地的難得經歷。」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各政權以西漢舊長安城建都,在各政權統治時期,為了軍事需要,以及政治要求,均對長安城進行過不同程度的修復和改擴建。囿於文獻記載的零散與簡略,一些關於此時期長安城的概念,如「長安大城」、「子城」、「小城」、「皇城」等,並不能讓人完全明白此時期長安城的情況。有學者曾就這些名稱討論過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城,認為符堅時的長安小城,北魏時樂安王范所築的長安小城及西魏初年趙青雀據以為亂的長安子城,西魏北周時期的皇城都是在西漢時期的未央宮舊址上建立的,也就是故漢長安城的西南角。


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的考古工作,很早就得到考古學者的觀注,起步很早。王仲殊可視為開拓者。上世紀50年代,王仲殊根據漢長安城霸城門、直城門、西安門的考古工作,探討了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諸門的使用和廢棄情況。王仲殊主持了宣平門的發掘,將宣平門與霸城門、直城門、西安門進行對比,指出了宣平門結構、使用過程與其他幾個城門的不同,其重要貢獻就是以動態的視角,科學推斷了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城門的修補和使用過程,從而演繹了東漢至隋初,長安城的城門演變過程及規律。


城門是都城的標識性建築,城門的考古發掘是解決都城考古的關鍵。宣平門,是漢長安城東牆最北的一座門址,新莽時期改為春王門,東漢之後稱青門。通過發掘,宣平門系一門三道結構,門道均寬8米,門道間有隔牆,夯築,寬4米。中門道為馳道,供皇帝御用。城門與道路相連,宣平門的中間馳道與城內道路中間的馳道相連;兩側門道供臣民出入之用,一般為左入右出。門道為過梁式。是在門洞兩側先鋪石礎,石礎上立木柱,柱上設過梁,過樑上建門樓。宣平門毀於西漢末年的赤眉軍之亂,門道兩壁燒成磚紅色,顯示宣平門毀於大火。考古發掘表明東漢時期宣平門繼續沿用,並得到修繕,修繕後門道變窄,寬6.5米左右。後趙時期也進行過修繕,發掘出土大量銘文磚,磚上印戳有「石安宋利」、「石安曹平」等就是明證,因為「石安」系後趙時期在咸陽設置的石安縣。


發掘顯示,宣平門的廢棄是以門道的封閉為標誌。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應該是北周至隋期間,中門道封閉,系夯築封閉,夯土寬1.7米。第二階段,應是在唐設禁苑時期,封閉南北兩側門道。唐朝建國後,將整個漢長安城納入北部禁苑,宣平門就是這個時期被整個封閉(圖三)。



宣平門遺址的發掘,了解了從東漢至隋初,宣平門動態的維修改建過程,獲取了十六國北朝到隋初長安城沿革的重要信息。

2000年以後,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的考古取得豐碩成果,先後發現此時期的宮城、宮門、直城門等,為中世紀都城系統的研究注入新材料。


宮城位於漢長安城東北部,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小城組成。2003年4~7月,在勘探發現。兩座小城位於宣平門以北,洛城門以東的漢長安城東北部。二城東西並列。西城四面發現夯築城牆,北牆長1214米,寬6~8米;西牆長974米,寬8米;東牆長972米,寬8米,東牆上發現一座門址,雙門道,門道寬6米;南牆長1236米,寬9~10米。城內發現東西向、南北向大道各一條,相交呈「十」字形。東西向大道寬64米,南北大道寬28米。在南牆中部偏西處發現一大型建築基址,由雙闕、東西兩閣、廊道及大殿三部分組成。東城四面發現夯築城牆,北牆是西城北牆向東的延續,一直到漢長安城東北角,長988米;西牆即西城東牆,二城共用一牆;東牆利用漢長安城東牆最北一段,全長990米;南牆是西城南牆向東的延續,全長944米。城內發現東西向、南北向道路各一條,交叉呈「7」字形。試掘得知兩座城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北朝時期沿用,直到隋遷大興城後廢棄(圖四)。



「新發現的東西二小城應是自前趙以來,經前後秦、北朝直到隋初長安城的宮城遺址……北周代魏,隋又代北周,西魏、北周和隋初所用宮城及主要建築形制應基本相同。」此二小城是十六國北朝時期的宮城,居於都城之北,也顯示出與曹魏鄴城相同的發展趨勢。漢城隊進一步對宮城內並對二小城的性質及用途進行推斷:東城可能為太子東宮,西城可能為皇宮。西城內的樓閣台建築遺址應是前後秦時期太極前殿、北周時期露(路)寢的舊址,而兩闕之間或者就是露(路)門的所在。


宮門位於宮城內東西二城的中間的城牆上,2008年發現並發掘。宮門為單門道過梁式。「這次發掘完整地揭示出該時期長安宮城宮門的規模和建築形式,為研究十六國至北朝時期的建築技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有助於研究這一時期長安城宮城的形制布局和沿革」(圖五)



十六國北朝時期直城門,2008年5~10月全面發掘。西漢時為一門三道結構,大量的遺迹表明城門毀於火燒,應該是王莽末年至東漢初年的戰火。隨後,廢棄中門道與南門道,僅存北門道經過清理後繼續使用。「東漢以後,中門道和南門道被廢棄不用,北門道經過清理後繼續使用,歷經十六國、西魏、北周,直到隋朝初年興建大興城後才被廢棄」。


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果,對於了解此時期建都長安城的胡族政權的都城有很大幫助。十六國北朝的各胡族政權都城選址在舊長安城,但宮城還是放棄漢未央宮,選址在都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鄴城(北城)和東魏、北齊新築鄴南城的宮城均位於城北的中部,曹魏、西晉、北魏洛陽城宮城位於城北略偏西部,十六國至北朝時期長安城的宮城位於城的東北部,符合該時期宮城位於都城北部的規律。」 (圖六)



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城的考古新成果,對於認識中世紀都城系統提供新的材料和證據。從總體趨勢來講,宮城位於城北,符合此時期的規律。但限於材料的不充分,至少可以說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城是中世紀都城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我們期待此時期更充分的考古發現,以解決都城布局、宮城配置、中軸線、市場與閭里等問題。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


581年建立的隋王朝,經過多年努力重新統一中國大陸,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戰亂的局面,新建的大興城成為新王朝國都。唐王朝幾乎原封不動地繼承了隋的都城,改為長安城,從而開啟「東亞的都城時代」。


隋唐長安城,作為中世紀都城系統最後階段的集大成者,其既是新王朝從規劃、測量至建造的新城---隋大興城,又是唐王朝繼承隋舊城---大興城,經過局部改造而成的唐長安城。這座城,在中國中世紀都城中,被賦予宇宙之都,達到天人合一,以規整堪稱的代表性都城楷模。


公元581年,北周出身的隋文帝統一中國,建立隋政權。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因漢舊都「此城從漢,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眾之聚」,決心另外營建新都---大興城(圖七)。唐朝沿用隋都大興城,直接繼承大興城的城郭結構,將其改名為長安城,更改宮殿、城門、街道、市、坊的名稱,以宣示其正統性。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基礎上改建而成,一般合稱隋唐長安城。



隋唐長安城的規劃設計,直接受到北魏洛陽城的都市規劃影響,建造之際還參照曹魏鄴城、魏晉洛陽城、十六國北朝長安城和東魏北齊鄴城的宮城布局。隋唐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宮城,位於城北中央,是供皇帝居住的重要空間。皇城位於宮城之南,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和太廟、太社等國家禮儀空間,這些設施和機構以朱雀門大街為中軸線,左右對稱排列。郭城內東西十二條、南北九條街道的規劃與建造,形成以街道為骨架、以坊牆圍合的坊市區。


隋唐長安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採取東西完全對稱的結構。朱雀大街(中軸線)北起隋大興宮(唐太極宮)廣陽門(唐承天門),中經皇城朱雀門,南止郭城明德門,向南一直延伸到終南山的石砭峪,據學者研究這條軸線對應著天上的子午線,將自然地理特徵的標誌物引入城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隋唐長安城恢弘壯麗的基礎城市格局形態(圖八)。



皇城的出現,是隋大興城的一大創舉。皇城位於宮城之南,便於皇帝對中央官署的指揮控制,同時皇城將宮城與郭城分開,保證了皇帝和宮城的安全。


隋唐長安城的空間格局的變化,是考古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工作始於上世紀50年代。1957年以來,先後有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開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是對城址整體形制的勘探與調查。隨後多年來一直對長安城內的里坊、寺院和市場進行了全面調查和部分發掘,獲取了有關城址的許多關鍵性的數值,為研究都城布局、坊市形制、寺院結構等建立了科學的基礎。

宮城居於長安城北部中央,南連皇城,北接禁苑。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由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組成。文獻記載宮城「東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一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崇三丈五尺」,平面呈長方形,。從勘探所知,宮城四面城牆基礎保存完好,均夯築。實測宮城東西2820.3米,南北長1492.1米。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居於宮城中部,東為東宮、西為掖庭和太倉。實測太極宮東西1285米,南北長1492.1米。太極宮南面三門,中為承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永安門。城北為玄武門。太極宮內有三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太極殿、兩儀殿和甘露殿。東宮位於太極宮之東,專供太子居住和辦理政務。考古勘探東宮東西832.8米,南北與宮城同。掖庭宮位於太極宮之西,為宮女居處,實測東西寬702.5米。據文獻記載掖庭宮之北有太倉,南有內侍省。曾發現《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印證了文獻記載。


皇城,位於宮城之南, 與宮城之間以橫街相隔。 文獻記載皇城「東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平面呈長方形。考古實測東西2820.3米,與宮城同,南北長1843.6米。皇城共7門,正南門朱雀門位置確定,南對郭城明德門,北對宮城承天門。考古勘探安上門遺址西距朱雀門650米,門址北側的安上門大街,寬94米,兩側有水溝。含光門遺址經考古發掘,城門東西37.4米,南北19.6米。一門三道結構,過梁式城門結構。宮皇城間的橫街,文獻記載寬達三百步,勘探實測寬達220米以上。


郭城,文獻記載「東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平面呈長方形,實測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


郭城內南北向九條街道,東西向十二條街道,各街道寬度不同。南北向街道,最寬的是朱雀大街,實測寬150~155米;安化門街和啟夏門街,實測寬為108和134米;東西向街道,最寬的是通化門與開遠門間的街道,寬應在147米,宮城皇城間的橫街,實測寬達220米,春明門通向金光門大街,實測120米;延興門通向延平門的大街寬55米。不通城門的街道寬42—68米;最窄的是四周沿城牆內側的順城街,寬25米。郭城被這些寬度不同的街道分隔成110坊。這些坊以朱雀門大街為界,街東、街西各55坊,另外街東、西各有一處兩坊合一的市場,形成棋盤型的布局。里坊是郭城中最基本的單元,均以坊牆圍合,坊內有大十字街和小十字街。


長安城內的商業大都集中在東、西兩市。據西市的勘查可知,平面呈長方形,佔兩坊之地,四周有牆圍合。實測西市南北長1031米,東西寬927米。西市發現4條街道,東西、南北各2條,街道兩端開門。4條街交叉呈井字形,將市內分隔成9區,各區都臨街設鋪,街道寬16米。實測西市圍牆寬4米,牆內有寬14米的街道。東市與西市形制相同,實測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廣924米。圍牆寬6~8米。街道2條,寬近30米。市東北隅有不規則橢圓形池址1處,東西直徑180餘米,南北160米。


作為中世紀都城系統的集大成者,隋唐長安城直接接受了北魏洛陽城規劃經驗的影響,還參照曹魏鄴城、魏晉洛陽城、十六國北朝長安城和東魏北齊鄴城的宮城布局,實現了宮城居於北部中央,宮城之南設置皇城,宮城皇城居於中軸線上,郭城沿中軸線左右對稱,棋盤式的里坊布局,宮城、皇城和郭城三重城的格局等。這些中世紀都城系統的各種因素全都集中於隋唐長安城上,另外還創造性地把「天地人」合一和帝王獨尊中央集權與體現封建政治秩序等觀念融入了都城的構建。在城市規划上,極力強調天地人合一,君主至上,按已有的理念對都城進行整體設計,並有序地建築。


隋唐長安城是中國中世紀都城的集大成者,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其影響深遠,促進東亞都城系統的形成。「都城是最敏感地體現不同地域的同時代性的空間場所」。東亞各國都有相似的都城構造,都城的建築物,像宮殿、佛教寺院,基本都使用相同的尺寸進行建造,基本上都採用唐王朝的標準尺寸,所以各都城建築物的景觀有很多相似之處。


結論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遷,進入中原腹地,在此立國建都。這些胡族政權為取得正統地位,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採用與中原王朝前代相同國號,以示其的傳承。都城建設,積極吸取中原王朝的營國建都理念,加速王朝的漢化。這個時期的都城在選址、規劃和建造等方面表現出相似、甚至相同的理念,都城布局和制度有明顯地傳承關係,甚至發展到隋唐時期把天人合一、君主至上的理念應用到都城建設上。這時期都城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特徵有:城市規劃以宮城為核心,宮城居於都城北部中央,宮城由多宮制演變成單一宮城;都城規劃中出現了中軸線,並通過主幹道來實現軸線功能,都城實現對稱分布格局;由城郭制發展到郭城、內城、宮城三重城圈相套格局,最後演變成郭城、皇城和宮城三城格局;通過網格狀道路實現都城功能分區,郭城內棋盤狀區劃,市場、里坊齊備。這一系列特徵構成中世紀都城內在的聯繫,形成系統。當然,這一系列特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個逐漸發生、發展的過程。


經過多年的田野工作與研究,學術界對於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取得共識,認為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都城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徵,從規劃、設計、布置都城建築都有一定的相似和沿承。「中國古代都城城制布局最大的特點是以宮城皇城為中心,設定一條南北中軸線,城郭坊市均環繞中心沿中軸線前後左右建置,這是構成中世紀中國都城系統的關鍵。」新的考古資料是解決都城研究的重要手段,十六國北朝時期長安城宮城的發現,極大地促進此時期長安城的研究。新考古資料表明,十六國北朝時期的長安城,依託舊長安城,在城東北部新建宮城,宮城均由東西並列的兩小城組成。與曹魏鄴城宮城布局相對比,有著諸多的相似性:宮城的位置均位於大河南岸,宮城均居於城北,符合此時期宮城布局的規律。隋唐長安城是中世紀都城的典型代表,直接接受了北魏洛陽城規劃經驗。北魏洛陽城,是繼承魏晉時期洛陽城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所以其都城規劃承襲魏晉洛陽城制度,宮城形制、宮殿、宮門名稱皆沿用魏晉洛陽城。北魏洛陽城形成自宣陽門、銅駝街、閶闔門、太極殿之間明確的全城中軸線,這條軸線向南直通委粟山的圜丘,具有禮儀功能的軸線。在閶闔門與太極殿之間的中軸線上,考古又發現2號、3號門址。東陽門通向西陽門的東西向大街有明顯地分界線作用。同時創造性地建設了郭城,實現了郭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圈的格局。所有這些規劃特徵全部被隋唐長安城吸收,並進行一定的創新。隋唐長安城在規劃設計時,把三重城圈發展城宮城、皇城和郭城的格局,宮城居城北部中央,宮城、皇城前後相置。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軸線,南起明德門,北抵朱雀門和宮城的承天門而達太極宮,這條軸線不僅是都城規劃軸線,同時也是連接宮城與圜丘的王朝禮儀的軸線。宮城承天門前有東西橫街將中央官署與宮城區分開,皇城朱雀門前有東西向大街,橫貫全城,起到明顯的分界線作用,宮皇城全部位於該街以北,該街同時又聯通東、西市,促進商業發展的作用。這些是中世紀都城系統的核心特徵。

作為周、秦、漢諸王朝都城的長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由波谷向峰值雄起的轉變。此時期的長安城濃縮了五胡亂華的悲愴歷史,也見證了隋唐王朝的盛世華章。探研中國中世紀都城發展演變,長安城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韓建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於:《西部考古》第14輯,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此處省略注釋,完整版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2017吉林省考古新發現揭曉 寶馬城遺址發掘收穫受矚目
西藏哲蚌寺措欽大殿壁畫搶救性保護修復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