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卑人格的一場自我救贖

自卑人格的一場自我救贖

這是小野陪伴你的第

24篇文章

小野 | 人格療愈

01

自卑本質上是一種匱乏感,來源於童年時的熱切渴望沒有被滿足,所產生的內心空洞。

比如說,在兒童5-9歲那段時間,女孩都有成為公主的熱望(男孩會有成為救世英雄的熱望)。具體表現在女孩喜歡玩芭比娃娃;模仿迪士尼公主,央求爸媽買公主裙。

其實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是女童在5-9歲這個時期,正為充分地成為一個完美、幸福的女人做預備體驗。

而如果此時父母無法看到小孩的深層次需求,無法給予滿足,就會留下或大或小的心理創傷。

說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讀小學的那段時間,有部古裝韓劇熱播,很多童裝店都賣起了童版古裝韓服。

我媽和鄰居阿姨經常一起帶小孩逛街,有次我和鄰居小妹妹一起去童裝店,看中了一套粉紅色的韓服,眼巴巴地看著想買。

鄰居阿姨猶豫了一下,就買了。我媽把我拉走了。但是受不了我一直委屈地央求。

於是就去市場買了兩塊布說自己做給我。但是我當時絲毫沒有沐浴在母愛中的感覺。

我只是覺得那件仿製的衣服,色彩極其不搭,上下半身的比例不對。

小小的我請求媽媽不要做了,因為我知道,這件沒有美感的山寨衣服,我並不想穿。誰也不想,當個山寨版的公主。

我媽卻一直困在自己省錢至上思維里。對我說「衣服自己做就可以了,比外面賣的便宜多了。」、「外面一件小小的破衣服怎麼能值那麼多錢。」

值錢的不是那件衣服,而是女孩想要的公主感,只是這個感覺我一直沒能體驗到。

鄰居小妹妹倒是天天穿著那件正版的粉紅色公主感裙子,開心得到處跑跑跳跳。

相對地,當時我看著鏡子里穿著深紅配大金的山寨衣服,丑得很彆扭的自己。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挫折,為什麼自己不能跟同齡人一樣得到美好的事物,為什麼自己只能得到次一等的事物?

關於母親即時滿足兒童需求的重要性,心理學家李雨潭是這麼說的:

媽媽那個迅速滿足其需求和期待的動作,渾身上下都在說「孩子,我愛你,這樣的東西你值得擁有,你值得這個世界對你任何需求的滿足,你這一生值得享有豐沛的物質、金錢、精神……一切美好的事物。」

如果孩子在每一個成長的重要階段都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尤其是早年對「即刻滿足」的需求,自然也就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小時候,當我想要什麼,馬上就會有,我知道我一定會得到,我願意等待,並在等待的過程中淡定平和,不會焦慮,如果有,最好,沒有,也無所謂,因為我等得起,並且相信遲早會有。

而如果母親無法看到孩子的需求,也無法滿足,就會在內心留下了一個空洞。並在後期的人生中,日漸加深。

具體表現為:

(1)自我價值感低,即自卑。因為童年需求沒有被滿足,而認為自己不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

(2)公主病,矯情,玻璃心。因為童年需求沒有被滿足,而在長大後瘋狂地彌補。

(3)最後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插圖來源自插畫師Zhou Fan)

02

《內在的探索》一書中:「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

成年後的我們,帶著一身的空洞四處奔忙,終其一生在尋找童年那條「公主裙」的類似物。

我工作後拿到第一份工資,就花光了買來以前不捨得用的護膚品和化妝品。想要彌補我童年時缺失的被寵愛經驗(公主體驗),卻感覺空洞更加大了。

還有分答上一個問出了很多人知識焦慮的提問:「我三年來大量看電影、看書、看錶演,戀愛談到分手,收入沒增長,賬單總是還不完。」不斷地填充進知識,生活卻毫無起色,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填了那麼多東西下去,都沒有變得更好?

我們以為自己缺的是「公主裙」,只要拿類似的物質、別人的讚美、大量的知識來填滿就好了。

可是,這裡所有的追求,都是基於自己不夠好這個最初的認知。填的東西越多,只是越發證明了自己不夠好罷了。

所以這些都不是最終的救贖。

讓我們回到最初空洞的成因,是我們在童年時,最深切的需求,最本真的自我,沒有被看見,沒有被接納和愛著

被愛著的是聽話、乖巧、讀書很好、甚至是省錢的自己。

可是最真實的自己卻沒有被無條件接納,也沒有被看見。

所以,我們以為我們缺的是童年的「公主裙」,其實缺的是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尋找「公主裙」類似物的方向,其實是完全偏了。

我第一次感覺到無條件的接納,是在一次情緒崩潰後。我流著眼淚問男友:「你不會覺得這麼情緒化的我,很討厭嗎?」。

他對我說了一句很簡單的話,「沒關係啊。」。我的情緒卻很神奇地,慢慢平靜下來了,然後再也找不到悲傷的根源。

這種接納的方式,跟我父母在童年時壓制的方式不同。

童年傷心哭泣的時候,父母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制止我的悲傷。

「今天是初一,哭什麼。」、「今天是十五,哭什麼。」,但每次我的悲傷都愈演愈烈,完全停不下來。

等到停得下來的時候,內心已經充滿失望和疲憊了。

成年以後,我們也可以諒解,父母是普通人,不具備兒童教育學者的知識,和洞察他人需求的高情商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們自己已經具備了,成為自己的父母的能力。

可以對悲傷的自己說「沒關係」,讓自己感覺到,即使在悲傷的情況下,仍然能得到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沒有關係」是一句很有魔力的話。你可以對焦慮得頭腦快炸裂的自己說;可以對抑鬱得感覺不到自己存在意義的自己說;可以對憤怒得很想發一場大火的自己說;可以對悲傷難過到想隔天離開這世界的自己說。

所有的一切都沒有關係。

你只需要靜靜地,和那個產生一切情緒的空洞呆在一起。不需要被情緒驅動去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因為焦慮去看書提升;不需要因為難過去找別人安慰;不需要因為憤怒向任何人開火。你只需要靜靜地看著心中這個空洞。

或許一開始會感覺內心一股痙攣,因為無所作為而感動惶恐。你會感覺到那個空洞,很深很可怕。但是你只要靜靜地和它呆在一起,慢慢地就會看到它,化成一片平靜而甜美的湖泊。

然後,你就能回到內心的平靜。

03

童年早期空洞的形成是因為需求沒有被即時滿足,成長後期我們內心空洞的加深,是因為我們被教育,竭力去符合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

而這些價值卻一次次地,如專橫的家長那樣,痛罵我們無能。

好像人必須成才,最好入讀頂尖名校;男人必須成功,最好在市中心有兩套房產;女人必須美麗,與金龜婿結婚,三年抱倆;男人必須成名,最好能接受商業雜誌採訪,一呼百應才夠影響力。

我們真實的自我,越來越不能被接納,越藏越深。

但,你不符合這些條件,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其實,你的存在,背後有更加意味深長的安排。

你想過嗎,你呼出的一口空氣,會被旁邊的植物當成寶貴的養分。你的存在,你的一呼一吸,對於植物來說,都是滋養它們的珍寶。

你有想像過嗎,你身體里的水分蒸發後,組成了天空的雲層。漂移到十萬公里之外的小鎮上空,促成了一場雨。雨水滋潤了一棵芒果樹的壯大,孕育了夏天開花的一串芒果花。農夫在芒果樹下打盹,聞到了香味,起來採摘芒果。送到鎮上賣給過路的許許多多人。你促成了十萬公里外一個小鎮的甜蜜盛宴,而你對此一無所知。

而這些影響也會回到你身邊,雖然緩慢,卻定會到達。

你的一個個行動和言語,帶起了美好的漣漪,顫動了整個生命之網。命運自有強大的力量,將你與生命之網聯繫在一起,命運也會做出最好的安排。你要知道,你的身體以及你的影響比你所想的要宏大許多倍。

從一個動物與植物的視角來看,你不需要站在世界矚目的中心,也不需要竭力符合人類社會的價值觀。你對生命之網的影響,不比一個商界成功人士弱多少,或強多少。

在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下,每個人同樣重要,而且沒有區別。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帶動著這個世界生生不息。

你的存在,已經給生命之網帶來了一連串的影響,演化出了更多可能,並會持久地傳遞和延續下去。

雖然這些聯繫與影響超出你的心智與意識的理解範圍,但你需要做的,只是去了解你自身的這份宏大,並放手去信任命運的安排。

(插圖來源自插畫師Zhou F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璐子野 的精彩文章:

TAG:璐子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