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圈好亂!區塊鏈缺乏統一的定義!

貴圈好亂!區塊鏈缺乏統一的定義!

「你不停地使用區塊鏈這個詞。我認為這個詞的含義與你認為的含義不一樣。」

比特幣、以太坊及其他加密貨幣已成為了主流界話題,不過現在又多了一個熱議的話題,那就是廣為流傳,但認識不夠的概念:「區塊鏈」。區塊鏈是採用密碼技術改進的數字賬本,它是比特幣和大多數加密貨幣的基礎。區塊鏈這個概念目前用於描述從銀行間交易系統到沃爾瑪新供應鏈資料庫的所有系統。這個詞已變得如此廣泛,正在迅速失去含義。

大衛?傑拉德(David Gerard)著有《區塊鏈來勢兇猛:比特幣、區塊鏈、以太坊和智能合約》一書,他在電子郵件中表示:「什麼是『區塊鏈』?這是一個定義越來越不明確的流行詞。」

網上有無數的人用文字、音頻和視頻來解釋區塊鏈。幾乎所有人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基於錯誤的前提。區塊鏈沒有統一的定義,大家對於具備哪些要素才稱得上區塊鏈存在很大的分歧。

區塊鏈沒有統一的定義

比特幣系統被認為是第一個區塊鏈,由此帶來了區塊鏈行業,支持者認為比特幣將徹底改變貨幣、政府及其他領域。

比特幣旨在公開,允許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由於需要在沒有中央權威體系的情況下讓人們彼此誠實,區塊鏈因此問世。這種設計犧牲了效率,以確保竊賊不會得逞,因為重寫賬本需要非常強大的計算能力,導致成本高於任何潛在的利益。為了獲得這個效果,比特幣區塊鏈由數字賬本組成,從開始到現在全程記錄下所有交易。賬本的副本不存放在中心位置;相反,它們由名為「節點」的超級用戶來保管。其中一些節點稱為「礦工」(miner)批量處理交易,並將它們以「區塊」的形式添加到賬本,採用加密方法將每個區塊與之前的所有區塊連起來。不可思議的是,這種系統(結合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的監管)已運作了近10年。

據IBM聲稱,2009年首次亮相的比特幣「率先實現了區塊鏈技術」。然而,如今許多號稱「區塊鏈」的技術設計與比特幣區塊鏈幾乎沒有多少相似之處。

五花八門的定義

谷歌對「區塊鏈」的定義是「一個數字賬本,用比特幣或另一種加密貨幣進行的交易按時間順序公開記錄下來。」雖然大多數人一致認為區塊鏈是數字賬本,但許多區塊鏈並沒有相關的加密貨幣,也沒有公開記錄。有人甚至搬出區塊鏈並不非得數字化的觀點。

Investopedia表示:「區塊鏈是記錄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的數字化、去中心化的公開賬本。」同樣,許多區塊鏈並非公開,另外許多區塊鏈也不是去中心化的。

IBM的定義是:「區塊鏈技術用於參與特定交易的各有關方組成的點對點網路。」不過有的區塊鏈只有一方即自己參與,一個廣為人知的區塊鏈(世界糧食計劃署構建的區塊鏈)就是這樣。IBM繼續稱:「由於賬本是分散式,所有參與者都能在任何一個時候看到『世界狀態』,可以監控交易的進展。」然而,萬事達的區塊鏈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到的(除了營銷外似乎沒有任何功能,因為萬事達承認支付仍通過其現有系統來進行)。

愛沙尼亞高調宣傳的工作就是一個典例,它表明了「區塊鏈」一詞如何被過度延伸和注入水分。《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去年寫道:「自2007年以來,愛沙尼亞一直在運營一項使用區塊鏈的全國數字身份認證計劃。」《紐約客》雜誌在2017年12月寫道:「愛沙尼亞數字安全的基石是區塊鏈技術。」

愛沙尼亞的這套系統實際上早於比特幣區塊鏈,是不是應該稱之為區塊鏈技術存在一些分歧。

金融科技顧問、《Before Babylon,BeyondBitcoin》一書的作者大衛?伯奇(David Birch)在一次區塊鏈活動上碰到了愛沙尼亞的首席信息官(CIO)SiimSikkut,後者似乎證實愛沙尼亞的系統不是區塊鏈。

伯奇寫道:「我問他這個『愛沙尼亞區塊鏈身份系統』一說是怎麼來的,因為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個流傳甚廣,但無法核實的街談巷議居然備受關注。

Sikkut說,可能是由於人們對愛沙尼亞系統中使用哈希來保護數據的完整性有誤解。」

愛沙尼亞的技術供應商Guardtime將其產品由「哈希連接的時間戳」更名為「區塊鏈技術」。由於「區塊鏈」沒有統一的定義,這種叫法未必失實,眼下這是有效的營銷策略。

Guardtime的首席執行官邁克?高爾特(Mike Gault)在電子郵件中表示:「早在比特幣發明之前,我們就一直在關注這個話題。比特幣中沒有新的加密技術,比特幣背後的天才拿來不同的密碼構建模塊後,開發出了一種激勵人們使用的加密貨幣協議。」

他說,區塊鏈是「一種只能添加數據的數據結構,含有採用加密技術連接起來的數據記錄。多個分散的有關方按預先約定的規則達成共識後,數據記錄被添加到數據結構中。」

私有區塊鏈

相當多一部分新的區塊鏈項目(比如為金融業提議的項目)是所謂的「私有」區塊鏈。評論人士表示,這些項目在玩新瓶裝舊酒的把戲。

普林斯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阿爾文德?納拉亞南(Arvind Narayanan)在Coursera上與別人共同教一門流行的區塊鏈課程,他說:「『私有區塊鏈』完全是令人困惑的名字,實則就是共享資料庫。」

納拉亞南認為,比特幣區塊鏈背後的關鍵創新是所謂的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共識機制,這種機制旨在改用規則和激勵確保網路成員彼此誠實,因而不需要中央集權體系。工作量證明效率低下,是比特幣網路消耗這麼多能源的原因,所以丟棄它不必是壞事。但要是沒有工作量證明,區塊鏈還有什麼新穎的東西?

一些人會提到其他加密技術是區塊鏈和「普通共享資料庫」之間的區別,納拉亞南寫道,但那些技術並非新技術。他寫道:「加密技術讓系統更難被篡改、更容易審計。但區塊鏈的這些方面並不是比特幣的創新!實際上,中本聰只是對他在其白皮書中提到的早期研究(Haber和Stornetta的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1991年)稍加調整而已!」

法律界的定義

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區塊鏈」項目數量猛增、技術功能誇大,導致整個行業出現了泡沫。隨著多個州通過與區塊鏈有關的立法,可能還會在將來導致不可預知的問題。

聖瑪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區塊鏈技術中心研究員安傑拉?沃爾克(Angela Walch)寫了一篇文章,闡述與區塊鏈有關的術語和法律。

她說:「好多州競相通過某種立法來表明自己對加密貨幣多友好或技術方面多精通。許多州把區塊鏈技術的定義列入到這些法規中,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些定義很成問題。」

最讓沃爾克擔憂的定義是亞利桑那州制定的定義。亞利桑那州的《電子交易法》在2017年進行了修訂,明確該法適用於在區塊鏈上完成的交易。立法機構為此作了定義:「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散式賬本技術,使用分散式、去中心化、共享和複製的帳本,可能是公開或私有的、許可型或非許可型的。賬本上的數據採用密碼技術來保護,是不可變的、可審計的,提供未經審查的真相。」

沃爾克尤其擔心的是「不可變的」(immutable)和「未經審查的真相」(uncensoredtruth)這兩個短語,它們使這項技術顯得絕對化了,換成用「難以改變」和「只要維護網路的人(可能包括礦工、開發者或獨裁者)想要,就可以未經審查」來描述也許更為恰當。」Coin Sciences的創始人吉迪恩?格林斯潘(GideonGreenspan)寫道,重寫比特幣區塊鏈的成本對於動機明確的國家來說完全不成問題。已有過區塊鏈被改動的多起事件:比特幣多次分叉(forking),包括2010年軟體的「整數溢出」錯誤導致生成了920億比特幣,整個網路不得不恢復賬本。2016年發生重大黑客事件後,以太坊分叉。此外,由於歐洲的《數據保護通用條例》(今年5月生效,表明用戶對數據擁有控制權),開發者現正在探究從區塊鏈中刪除數據的方法。

「未經審查的真相」這個短語還忽略了這個事實:就因為數據在區塊鏈中,並不意味著數據是準確的。不準確的數據(比如病歷上的錯誤)仍可以通過驗證、加入區塊鏈。

沃爾克說:「以後區塊鏈定義與技術不相似時,法院該如何是好?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這有什麼影響?情況會變得很混亂。」

更糟糕的是,亞利桑那州的定義現在用於包括加州在內的其他州擬議的立法中。區塊鏈設計還被200多個國家的政府提議用於各種應用,包括投票、財產記錄和數字身份。

達成標準

維多利亞?勒米厄(Victoria Lemieux)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檔案學副教授兼區塊鏈研究組負責人,她在領導為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區塊鏈術語標準的工作。

她在電子郵件中說:「一般來說,如果交易用區塊集合起來,鏈上的區塊使用加密技術來保護,而且被設計成防篡改,生成不可變的記錄,該系統才稱得上是區塊鏈。話雖如此,就一般使用而言,區塊鏈常常是涵蓋眾多分散式賬本的術語,即使交易沒有被組織成區塊。」

她的團隊遇到了一些挑戰,包括「不同的認知社區就區塊鏈是什麼形成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一些在開源、共享和自治方面帶有很強烈的政治和社會觀點。」她表示,這些社區沒有充分參與到ISO流程中,許多成員覺得自己在各大科技公司及其他商業利益階層面前無足輕重。

她表示,另一個挑戰是法律定義泛濫,「這可能意味著這些法律管轄區步調不一致,使法律程序或技術應用複雜化。」

勒米厄還非常熟悉區塊鏈功能方面的誤解。她說:「至少從檔案學的角度來看,可信賴度這個概念在大多數情況下遠遠超出區塊鏈能做到,甚至承諾有望做到的範疇。」這個想法意味著記錄是準確的,「在好多區塊鏈解決方案中通常不是這樣」,並誇大了可靠性,「如果你的智能合約寫得不好,或者使用新穎、未經測試的共識演算法,這是個問題。」這還誇大了所謂的真實性,真實性依賴任何身份系統與區塊鏈搭配的穩健性。她說:「最後,不可變性意味著永久性,但由於技術過時,加上讓系統保持運行的激勵在一段時間後消失,無法保證用鏈創建和保存的賬本記錄會保存長久(即便有大量副本)。」

敲定一個清晰的定義將有助於消除其中一些誤解。她說:「對區塊鏈技術有一番更準確的認識將幫助我們克服其缺點,並加以改進,那樣它才能以支持者們憧憬的方式更好地加以運用。如果我們談論的某個話題有種種不一樣的定義,很難探討推進一項技術或使用它。」遺憾的是,她估計術語標準大概18個月後才能敲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頭條 的精彩文章:

Marvell 推出 400 Gbps 乙太網晶元
光環新網2017年營收達40億元 雲計算服務收入占 70%

TAG:雲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