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鏞:我為什麼取法「民間書法」?

王鏞:我為什麼取法「民間書法」?

書藝咀華咀嚼書法藝術之英華

王鏞先生

當今書法與古人的書法,已經相去甚遠了。時代變化了,或者說進步了,以時代為依託的藝術也就隨之變化,但這種變化是不是進步,就很難界定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而古與今的最大區別,莫過於對書法價值的認識。在古人那裡,書法更多是文人餘事,書法作為讀書人的必備技能,其實用價值更為突出,當然,這裡面也有精神慰藉的因素。而今天,毛筆不再作為主要書寫工具,書法的實用價值基本上已經沒有了,其藝術性在歷史上可謂達到了極致,也就是演變成了純藝術的形式。這是一件無奈的事。

張旭《肚痛帖》

書法的純藝術取向,衍生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書法的章法形式顯得更加重要。古人的作品,如懷素《肚痛帖》,相當於一個便簽,隨手寫就,不考慮章法的事,即使有章法的因素,那也是書法家長年累月化為本能而產生的了,屬於「無意識」的範疇。還有古人的信札,也是一樣情況。但今人的創作就完全不一樣了,今人把書法作品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去看待,正文、落款、蓋章,一個因素都不能少。這就屬於「有意識」的範疇了。

章法的關鍵在哪兒?從古到今看,無非就是「和諧」二字。正像王鏞先生說的,就像一屋子裡聚集很多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舉止才行,在空曠的地方隨便動動都沒關係,在密集的場合,動作必須要小心。放在書法上就是說,該收斂的就要收斂,反之,如果每個人都在表現自己,秩序一定大亂。

正因此,當今書家在章法上往往會下很大功夫。而今天的觀眾,其審美也很多是自覺不自覺地聚焦在章法方面。古人經典碑帖中的章法知識浩如煙海,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從中探求,比如當代書畫名家王鏞先生,他就一直從「民間書法」中汲取營養,這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但他作為一位有相當成就的書法家,一定有他的道理。他是這麼解釋的:

學界曾經有一種看法,認為民間的磚文、瓦當屬於古代的一些工匠製作出來的,不是高級文人的作品,這屬於俗的一種東西,不夠雅,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俗的東西並不一定是這些人搞出來的,反之,我認為許多俗的東西恰恰是些大人物搞出來的。有文化不一定搞不出俗的藝術品,這是兩回事。如果他是公認的大藝術家,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雅的很高級的藝術,但是有的並不一定,文化高的人創作出的作品也挺俗的,因為他沒有那種藝術作品的創作意識,只是在那裡重複操作,熟了也就俗了。磚文、瓦當這些東西原來都是主流之外的,往往都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或比較下層的人搞的。我們現在有很多人都誤解了,這些人不僅僅是一般的工匠,他是有傳承的,是專業的。古代的工匠,政府控制得非常嚴格,都不能和農民、商人或其他有文化的人溝通甚至通婚,為什麼,.要子繼父業,一直為統治階級服務,所以他們這種工匠,技藝上是有傳承的,不是像現在門口理髮店寫的那些招牌。最典型的例子,像秦漢的印章,我們現在文人篆刻都奉為瑰寶,學習的樣板,就是那些工匠們的作品。所以,那些作品是許多文人藝術家做不出來的。可能在一定的時期、朝代,那些東西不屬於主流,但我們今天應該把眼界打開一點。那些東西是文人藝術家不敢弄,也弄不出來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啟示。像瓦當在圓型裡面,一分為四,每一部分都成為了一個扇面構成,這在傳統書法裡面就沒辦法了。所以我覺得這些磚文、瓦當裡面,前人已經從中吸收了很多營養,包括趙之謙等很多篆刻家,其中可挖掘的東西是很多的。當時人對這些文字的變化、變形的能力,令我們現在都覺得非常驚喜。如果能夠合理地把它們融化在自己的創作中,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王鏞先生的這一論斷,值得我們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咀華 的精彩文章:

書法人的世界,是五顏六色的……
周總理的字,是真好……

TAG:書藝咀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