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片江南,五代董源《瀟湘圖卷》賞析

一片江南,五代董源《瀟湘圖卷》賞析

《五代董源瀟湘圖卷》是董源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漂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幾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全卷以點線交織而成,汀渚的橫向線條顯得舒展自如,披麻皴和點子皴構成了山巒的橫脈和蓬鬆起伏的峰巒,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嵐間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

五代 董源 瀟湘圖卷 全卷 絹本,設色,縱:50cm,橫:141.4cm。

本幅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後入清宮內府收藏。

「瀟湘」指湖南省境內的瀟河與湘江,二水匯入洞庭湖,「瀟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區。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山勢自卷首而起,以花青運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點子皴,為了表現透視的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

山凹處留出雲靄霧氣,造成迷濛淡遠之感。近處的樹木,同樣用點子來表現,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變全樹為茂葉,林木成排而列,遠近高下參差,林中隱約露出漁村茅舍。蘆葦畫得稍纖巧,但仍不脫印象的意味。整個描繪,遠看近樹、遠山歷歷分明,近看則全是點子,令人眼花繚亂。水面計白當黑,但通過坡岸、山坳的盤折穿插、濃淡變化,使它的形態和色相產生深沉、清淺的變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藝術魅力。 [1]

有「袁樞私印」(重一)、「袁樞之印」(重一)、「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鑒賞」書畫之章、「袁樞印信」、「伯應」等印記。這是一幅描寫人事活動的山水畫,沙磧平坡,蘆葦荒疏,江南水澤汀岸,有人物若干,佇立吹奏,迎接船上來客;背景水面空闊,山色郁蔥,有漁艇往來。關於此圖的主題命意,現還沒有考證出確切的結論,但從畫法和意境來分析,確屬「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典範。

傳世《瀟湘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瀟湘圖》明末經董其昌遞入河南袁樞收藏。崇禎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睢州城遭闖變,袁可立(袁樞父)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數萬冊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往返千里為袁樞隨身攜帶至江蘇滸墅免遭兵火之災,實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王鐸曾為此事作跋於畫端。

該畫清代入藏於內府,溥儀出宮時帶到了長春,抗日戰爭後流散於民間。1952年經一代大師張大千捐賣給中國政府,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

董源 (934-約 962 ),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董源、李成、范寬史上並稱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後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後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雲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等。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清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賞畫|北宋 佚名(傳趙昌)花卉四段圖卷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