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蘭台說史?這片無主之地 為何兩個國家都不想要

蘭台說史?這片無主之地 為何兩個國家都不想要

蘇丹總統巴希爾1月17日會見了被召回的蘇丹駐埃及大使哈利姆,蘇丹方面說其審視了蘇丹與埃及關係現狀和地區形勢,已經指示相關部門解決與埃及關係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過去數十年來,多個問題使蘇丹與埃及的關係呈現緊張態勢,其中不僅有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問題,還有邊境領土糾紛。

埃及與蘇丹在阿拉伯世界中的位置

自1956年來蘇丹獨立以來,其就與埃及就北緯22度線附近的哈拉伊卜三角地帶的主權歸屬問題爭論不休,而這塊面積達2萬多平方千米的爭議領土旁,還有一塊既不屬於埃及,也不屬於蘇丹的土地--比爾·泰維勒,兩國對此地均無主權要求。

虛線畫出的灰色區域為兩國存在爭議的哈拉伊布三角與兩國都不主張擁有主權的比爾·泰維勒(梯形區域)。

比爾·泰維勒是一塊位於埃蘇邊境上的四角梯形區域,面積達2060平方千米,其名在阿語中意為「深水井」,來源於該區域內一口同名水井。比爾·泰維勒境內多荒漠與干谷,土地貧瘠,氣候炎熱乾旱,無人定居,也未勘探出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領土總是多多益善的,埃及與蘇丹為何爭奪哈拉伊布三角,卻都不要比爾·泰維勒呢?這塊無主之地(拉丁語:Terra nullius)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比爾·泰維勒

埃及入侵蘇丹

1820年,埃及赫迪夫(奧斯曼土耳其語,意為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為了壟斷尼羅河流域的奴隸貿易,並尋找埃及工業化所需的礦產資源,借口肅清殘餘的馬穆魯克勢力,揮師南下入侵蘇丹。憑藉著先進的新式槍炮與歐式戰術,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的埃軍(僅一萬人)在短短四年內奔襲1500千米,擊敗了數倍於己卻仍在使用大刀長矛的蘇丹諸政權武裝,基本確立了對蘇丹中部與北部(包括比爾·泰維勒)的統治。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畫像

隨後埃及還進行了多次入侵行動,在1840年攻克蘇丹東部的卡薩拉,1855年佔領法紹達(在今南蘇丹)及其周邊的白尼羅河上游地帶,1865年進佔包括薩瓦金在內的蘇丹紅海沿岸地區,1870年攻佔蘇丹最南端的赤道州(在今南蘇丹),1874年佔領蘇丹西部的達爾富爾,由此整個蘇丹都成了埃及的領土,成了向埃及輸送奴隸與資源的殖民地,埃及由此幾乎統一了整個尼羅河谷,建立了一個面積近400萬平方千米的大國。

淺綠色部分是埃及在1820年至1822年間佔領的土地,其中已包括了蘇丹的大部分。淺黃色為埃及在1880年前佔領的土地。

英國殖民埃及與蘇丹

事與願違,埃及未能完全開發蘇丹的煤鐵銅等礦產資源,從蘇丹捕獲大量黑奴送回埃及訓練為士兵的計劃,也因蘇丹奴隸不適應埃及的環境,加之路途遙遠,條件艱苦且疫病橫行而最終泡湯,1822年至1823年間捕獲的三萬名蘇丹奴隸,最終竟只有三千名倖存下來。這樣一來,埃及費了大功夫征服蘇丹,卻未能助力埃及的工業化,也沒能使埃軍戰力增強,富國強兵兩者皆未實現。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缺乏資源,加之列強壓制,埃及近代化進程停滯不前,局勢逐漸向埃及不利的方面發展。埃及財政情況逐年惡化,以致於其不得不向英法等列強舉債維持政府運轉,最終債台高築卻無力償還,只得向英法出讓關稅制定權、修築鐵路與運河的權利等作為抵押品。這使得埃及被英法從經濟上逐步滲透,一步步喪失了經濟、軍事、內政與外交自主權,自1876年起,埃及政府更是由英法兩國委派的英法公民操縱,成了英法用來剝削埃及資源與其人民財富的傀儡,埃及一步步滑向英國殖民地的深淵。作為埃及的一部分,蘇丹也遭受著英國殖民主義的壓迫。

埃及蘇伊士運河開通後的首批過往船隻

重畫邊界的戰爭

1881年,再也不堪忍受埃及統治與英國殖民壓迫的蘇丹民眾在自稱「馬赫迪」(Mahdiy,指伊斯蘭教經典中再度降臨世間的救世主)的蘇菲派修士長老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本·阿卜杜拉的帶領下,發動反對埃及統治與英國殖民的戰爭,謀求蘇丹實現獨立。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本·阿卜杜拉

1882年,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率領的軍隊於歐拜伊德靠長矛與刀劍,首次戰勝了一支由英國人指揮,規模約為7000人的埃軍,還繳獲了他們的槍炮彈藥。穆罕默德·艾哈邁德的軍隊此後接連戰勝了多支埃軍,佔領了大片蘇丹的土地,建立馬赫迪國,幾乎切斷了蘇丹與埃及之間的聯繫,而英國當局則由於不想再次捲入一場燒錢的戰爭而遲遲未向蘇丹派出增援,還強迫埃及放棄對蘇丹的統治,從蘇丹撤退。

一幅表現英軍與馬赫迪軍交戰的油畫

1885年1月底,馬赫迪軍攻陷了蘇丹首府喀土穆,守城的英軍少將查理·喬治·戈登身首異處,此後英軍與埃軍被迫撤出蘇丹。1885年6月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去世,他的接替者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聖戰」,至1891年,馬赫迪國由此幾乎控制了整個蘇丹。

虛線為1891年馬赫迪國在蘇丹的最大控制範圍。

1896年,英國發現法國有先借法屬索馬利亞蘭(今吉布地)控制整個東非,進而染指蘇丹,隨後順尼羅河而下,將英國逐出埃及的企圖,遂決定先下手為強,搶在法國之前再征服蘇丹。埃軍最高統帥,英軍准將赫伯特·基齊納指揮埃軍與英軍水陸並進,依靠火力優勢多次擊敗馬赫迪軍,最終在1899年肅清了馬赫迪國的全部勢力,整個蘇丹名義上再次由埃及控制,而實質上其已是英國的囊中物了。

兩條邊界

英國決定讓埃及接受英國控制蘇丹的事實。但鑒於英國名義上只是以「顧問」的形式向埃及施加影響力(實質上已是直接操縱埃及事務),英國遂「建議」在蘇丹創立共管地(Condominium),在此制度下,埃及委任受英國許可的總督治理蘇丹,這樣英國就與埃及一同治理蘇丹了,並且其在蘇丹的地位也得以正式化了。

實際上英國只是借共管的幌子直接統治蘇丹。英國此舉意欲將蘇丹從埃及剝離出來,分而治之,逆轉埃及統一尼羅河谷的進程,弱化埃及與蘇丹之間政治與經濟聯繫,進而削弱同為阿拉伯國家的兩國間的相互認同感,阻止兩者統一起來反對英國殖民,鞏固英國在兩國的影響力。

緊接著就是要確定英埃共管蘇丹與埃及的邊界。由於埃及與蘇丹邊境除尼羅河谷外多為荒漠,土地貧瘠,人口較少,因而歷史上不存在明確劃定的邊界,僅按傳統習慣進行模糊地分界。鑒於此情況,英國遂於1899年人為劃定北緯22度線為埃及與英埃共管蘇丹的政治邊界,於是埃及和蘇丹有了一幾乎完全筆直的邊界,其西起努比亞沙漠,東至紅海,按此邊界哈拉伊布三角為埃及領土,比爾·泰維勒為蘇丹領土。

虛線畫出的灰色區域為兩國存在爭議的哈拉伊布三角與兩國都不主張擁有主權的比爾·泰維勒(梯形區域)。

但在1902年,考慮到埃蘇邊境的沿紅海的哈拉伊布三角及其周邊多為游牧的貝扎人居住,若按1899年劃定的政治邊界,逐水草而居的貝扎人時常要前往南方的蘇丹尋找牧場,勢必會頻繁跨越埃蘇邊境,不利於邊境地區的穩定。由此,英國為了反應埃蘇邊境部落使用土地的實際情況,又在1902年又劃定了一條埃及與英埃共管蘇丹之間的行政邊界,將哈拉伊布三角劃給蘇丹管治,而將比爾·泰維勒劃給埃及管治。

亞非語系諸語言使用者分布圖,藍色為古實語族,其中就有貝扎人使用的貝扎語。

先後劃定的兩條邊界給埃蘇領土爭端埋下了禍根。由於哈拉伊布三角沿海,且蘊藏著石油等礦產資源,因而其成了埃及與蘇丹爭奪的土地,而面積只有其十分之一的比爾·泰維勒則因其自然條件惡劣且缺少資源,兩國都對其毫無興趣。

比爾·泰維勒

自1956年蘇丹獨立以來,其一直主張1902年的行政邊界為埃蘇邊界,認為哈拉伊布三角既然劃給蘇丹進行行政管理,蘇丹自然而然就對其擁有主權了,而比爾·泰維勒則屬於埃及;而埃及則聲稱1902年的邊界只適用於臨時行政管理事務,哈拉伊布三角的實際主權歸屬已由1899年的政治劃界決定,其無可爭辯地屬於埃及,而比爾·泰維勒是蘇丹的。

這樣一來,由於歷史認知的不同,兩國都選擇承認對本國有利的劃界,即宣稱對價值較高的哈拉伊布三角擁有主權,而放棄荒蕪的比爾·泰維勒。

如是,比爾·泰維勒被埃及與蘇丹拋棄,成了夾在兩國之間的無主之地。由於埃及與蘇丹關於哈拉伊布三角的領土爭端至今懸而未決,使得埃蘇邊界仍未最終確定,比爾·泰維勒也因此維持著無主之地的地位至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王近山一生中唯一一次敗績:寫檢討不敢見彭德懷
哪位唐朝宰相創科舉「零錄取」事件 至今無人打破

TAG:鳳凰歷史 |